董華
【摘 要】羅素的幸福觀在解讀人類靈魂深處的猥褻的同時,又為人類福祉點亮了燈塔。他的幸福觀通過影響幸福因素的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透徹的分析,第一方面:什么使人不幸。他列舉了拜倫式的不快樂、厭煩和疲勞、競爭與忌妒等。另一方面,使人幸福的因素有興致與情愛、家庭與工作等。通過研究羅素的幸福觀,可以使處于思想迷茫的人們克服自己的弊端,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在變幻莫測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幸福的契合點。
【關(guān)鍵詞】羅素;幸福觀;不幸
幸福論的主張在各哲學大家那里如百花盛開一樣繽紛多彩,帕斯卡爾描述著圣者皈依洞見的幸福,亞里士多德闡述過哲學家純粹思辨的幸福,而羅素認為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于一種錯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幸福是人的一種權(quán)利,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東西。羅素著重從影響人們心里因素等方面來闡述自己的幸福觀。
1.使人不幸的原因
人類不像動物只要健康并有足夠的食物就會快樂的無以復加。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基本的溫飽已經(jīng)不值得他們信心滿滿的感覺滿足,似乎在每個人臉上都能看見弱點和他們苦惱的印記。羅素將這些使得人們不快樂的原因歸結(jié)為:
1.1厭煩
厭煩作為人類行為的一種因素,在繁瑣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厭煩似乎是人類獨有的情緒,誠然,這種厭煩的產(chǎn)生是將骨感的現(xiàn)實與豐滿圓潤的理想加以比較,或者將自己對自己的不足同他人的輝煌成就進行橫向的比較時,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懊惱和煩悶要比前者更加醒目。而這種厭煩的本質(zhì)是渴望事情發(fā)生本質(zhì)的改變,但這種改變并非都是愉快的事情,只要使得厭煩的事情發(fā)生變化即可。
羅素認為,避免厭煩的愿望是天生自然的。煩悶也并非是人類自然命數(shù)的一部分,而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通過刺激來來解決的。但是這種刺激也是有兩面性的,我們要適度的選擇刺激,避免過度刺激產(chǎn)生的過度興奮。“有一部分厭煩是與逃避過分興奮密切相關(guān)的,因為過分的興奮是不但損害健康,而且會使快感變得遲鈍,亢奮代替了感官上的極大滿足,聰明代替了智慧,粗俗的奇舉代替了美”[1]適度的刺激是有益的,不但有利于厭煩的舒解,對我們的身心也是有所裨益的,只有把握了這個度,真正的幸福才能存在。
1.2忌妒與競爭
影響人們不幸福的另一因素是忌妒。王后是不幸福的,因為她忌妒白雪公主的美貌。忌妒是人類最主要、最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有。在人性的各種特征中,“忌妒是最不幸的,忌妒者不但希望給人帶來災難,而且他自己也會因為忌妒而變得郁郁寡歡”[2]這樣忌妒的人,他總是在別人光環(huán)之上尋找自己的痛苦,并且阻止他人獲得利益。而且,忌妒這樣的惡習很大程度上是兒時的不幸引起的,兒時養(yǎng)成的惡習已經(jīng)扭曲了他的世界觀,步入社會后他也會在這種忌妒的污濁空氣里掙扎而感到不幸。
羅素認為,忌妒與競爭有密切的關(guān)系,忌妒往往是從競爭失敗后的一種畸形心理和反映。人類不會忌妒我們確信無法得到的好運,就像乞丐不會忌妒億萬富翁,但是他會忌妒比他收獲多的乞丐,這種比較的思維習慣是一種非常致命的習慣。在忌妒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應當利用競爭刺激人們?nèi)プ晕遗?,而不是阻礙對方的努力。但是這一點往往很難做到,并且忌妒與競爭無不滲透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人們對權(quán)利和金錢產(chǎn)生了歪曲的理解,使得人們欲望的膨脹,幸福感不復存在。
怎樣才能消除忌妒心理,圣人的答案是無私,可是即便是圣人也很難做到。又有人說是成功,成功能消除忌妒,可是事實證明我們不能單純的依靠成功來克服忌妒,因為人的欲望如無底的深淵,我們永遠也無法達到欲望的彼岸,再者,歷史上或神話中總會有人比你更成功更優(yōu)秀。要想在絕望的戈壁中尋找到一條正確而光明的幸福之路,我們必須要像開闊他的思想一樣去開闊他的胸襟,超越自我并獲得自由。
1.3畏懼
在這個盛行精神分析的時代,來自輿論等方面畏懼的心理使得這些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些時常使得他們壓抑并惴惴不安,所以幸福感和快樂也就銷聲匿跡了。我們不得不承認,畏懼是折磨人和阻礙人的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他壓制了人們的潛能,“如果這種畏懼始終強烈,那便很難取得任何偉大的成就,并且也無法獲得真正快樂所依賴的精神自由?!盵3]對于快樂而言,我們應源于自己內(nèi)心的沖動,而不是他人的言論和思想束縛了你的興趣和欲望。
形成畏懼的原因有多種,比如來自于與周圍環(huán)境的不融洽,這源于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比較淺薄,不能融入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這往往使得他們恐慌不安,導致他們感到不幸。這種不幸不是絕對的,當周圍充滿愚昧、偏見和殘暴時,與這樣的環(huán)境不合反而是道德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應該大膽的堅持原則,豐富閱歷和知識,減少這種畏懼帶來的不幸。
擺脫這種不幸途徑是堅持自己的信仰,遵從自己的天性。然而最終克服這一弊端的唯一的方法是在于增加公眾的寬容度,快樂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屬于靜謐從容的生活,因為只有在這種真正的從容里,發(fā)揮出壓制神經(jīng)的潛力,幸福便就這樣的存在了。
2.幸福還可能嗎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原”。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只不過是感受幸福生活的晦澀程度不一樣罷了,幸福的人擁有興致、情愛、家庭與工作等一些最為樸實的東西。
2.1興致
亞里士多德認為,古往今來的人們開始探索,都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鞓返娜俗钇毡?、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興致。這種興致致使了這種人對某一事物的狂熱超過了快樂的本身,他會廢寢忘食而樂不思蜀。真正的興致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除非他被不幸境遇所破壞。一個從未遇到過重大挫折的人,對千姿萬態(tài)的世界,總是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興致,并以此獲得快樂和滿足。興致的種類也數(shù)不勝數(shù),對其中一樣感興趣的人要比那個毫無興趣的人更能感覺到快樂,更能適應這個世界。
有興致的人是一個不失信仰的人,但是,適度原則卻是我們內(nèi)外兼修的法寶,我們所有的獨立的嗜好和欲望都得適合于人生的一般機制?!柏澇缘娜藶榱艘伙柨诟6鵂奚怂衅渌目鞓?,這種做法減少了人生的總的樂趣”[4]這就是我們素日所說的節(jié)制、適度和中庸。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感興趣的對象越多,快樂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受命運擺布的情況就越來越少,快樂愈加趨于自由。
2.2情愛與家庭
愛是美德的種子,是幸福的重要因子,較之別的東西,幸福的源泉則是賴于獲得一個人必不可少的那種適度的愛,這種愛賦予了人類的自信以及安全感,特別是對于一個渴望被愛的女人來說,這種愛就愈加顯得突出明朗。缺乏愛的人往往會產(chǎn)生怯懦畏懼的心理,從而加劇了他的不幸。
愛有很多種,并不是狹隘理解的愛情,有家庭的愛,社會的愛等,這些愛不是一個限定的概念,人們過多的將這種愛訴諸于家庭,家庭的幸福是社會幸福的基礎(chǔ),幸福感也最容易在家庭溫室里培養(yǎng)出鮮美的花來,家庭的愛不單是削弱了恐懼和不安的心理,更多的是人們自信的源泉。當然,愛不是索取,而是一種給予,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互惠,彼此愉快的接受,自然的付出,只有當接收到愛和給予的愛等量存在是,愛就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八粌H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結(jié)合點?!盵5]這樣,幸福就存在于愛與被愛的感知中。
2.3工作
“幸福是人在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人類的目標、理想、正義和公共事業(yè)的實現(xiàn)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盵6]工作是這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中介,它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是積極的還消極的,也許尚屬疑問。前面所述的厭煩、競爭、忌妒等大多是由工作而來,并由此產(chǎn)生的不幸也是客觀存在的。工作是快樂的原因還是抑制快樂的原因,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對待,一方面,在繁瑣的勞作中產(chǎn)生的厭煩、競爭等確實可以使得幸福感削弱,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應該更多的看到,在工作中感覺愉快的人要比感覺煩悶的人要幸福的多,他們認為,在工作中他們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特別是對于某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或者有建設(shè)性的工作,都能讓人在勞作產(chǎn)生滿足感和成就感。再者,工作也給那些昏昏欲睡百無聊賴的人們找到消磨時光的機器,也或是給有理想抱負的人找到一定的出路和平臺,這種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久住閨閣的人們無法體會到的幸福?!笆冀K如一的目標不足以使人生快樂,但它幾乎是快樂人生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如一的目標則主要體現(xiàn)在工作中。”[7]
3.幸福是一種信仰
幸福不僅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信仰。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美好人生的理解猶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美好人生的藍圖,又如托爾斯泰厭棄并譴責戰(zhàn)爭,但是,有些人則認為士兵為正義而戰(zhàn)的生活很高尚。羅素認為,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愛和知識都是所必須的,愛賦予知識的德性,它能引導人們尋求知識并探索如何謀取幸福;知識卻給予愛無限能量。而幸福就由愛中體現(xiàn)出來,愛不僅是促進彼此幸福的手段,而且是促進共同幸福的手段。愛與被愛皆是一種幸福,家庭之愛、友誼之愛、社會之愛等都能激起幸福的浪花。忌妒、厭煩、恐懼等影響人們不幸的歸根于欲望的無止境,快樂的人總是生活在客觀之中,他們有著自己的情感和廣泛的興趣,并且他由于這些情感和興趣而快樂,也由于它們使他成為許多人情感和興趣而快樂。
顯然,痛苦是人生必經(jīng)的在世方式,是理解幸福的橋梁。“痛苦源于人們無休止的欲望,欲望之流索道之處激起痛苦的浪花?!盵8]那么,一個整天拘泥于痛苦之中的人應該如何解脫呢?掙脫痛苦之韁的技巧在于培養(yǎng)真正的興趣,興趣趨于內(nèi)心最真切的反應,一個人感興趣的越多,獲得幸福的機會就越多。工作、情愛、家庭等因素,都是產(chǎn)生幸福的源泉,我們每一次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都是來源于這些最平凡的瑣碎?!皩Υ纯嗖皇窍麡O冷漠的超然麻醉,更重要的在于面向痛苦的反思和實踐,以便激發(fā)出更有價值的東西?!盵9]所以,只有學會不再自我關(guān)注,讓自己對人和物的反應都盡可能的友善,積極的參加實踐,發(fā)現(xiàn)愛的光芒,敢于奉獻和犧牲,在點點滴滴的平淡中找到幸福之路,真正客觀的幸福會自然產(chǎn)生,美好的人生也必定是以幸福為歸宿。
【參考文獻】
[1][2][3][4][5][7]羅素,吳默朗,金劍譯.幸福之路[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6]閆順利.關(guān)于幸福的倫理省思[J].臨沂大學學報,2011(3).
[8][9]閆順利.關(guān)于痛苦的倫理省思[J].中南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