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平
北宋大文豪蘇軾,號東坡居士,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多能高產作家,幾乎在所有的文學領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一生坎坷,44歲時因“文字禍”入獄;59歲時又被奸臣陷害貶到海南島。他雖然只活了66歲。但在養(yǎng)生方面卻有許多獨到之處,撰有《問養(yǎng)生》、《養(yǎng)生論》?!娥B(yǎng)生訣》等著作。
蘇東坡根據親身實踐,創(chuàng)造了一套簡便易行的按摩養(yǎng)生術。關于這還有一段趣聞。他有一位和尚朋友。法名佛印。一次,蘇東坡在佛印那里談經論道,不覺已過子夜,由于入城已晚,便索性下榻在寺中。臨睡前蘇東坡除去衣袖鞋襪,上床閉目盤膝而坐,過了一陣,先用右手摩擦左腳心,接著用左手摩擦右腳心。睡在對面床上的佛印見其一本正經的樣子,不覺笑謔道:“學十打禪坐,默念阿彌陀。想隨觀音去,家中有老婆。奈何!”蘇東坡張目回應道:“東坡擦腳心,并非隨觀音。只為明雙目,世事看分明?!睎|坡居士所擦的腳底心,即足少陰腎經涌泉穴所在部位,按摩此穴有明目、降虛火、健足及安眠的效果。所以蘇東坡把它作為每日必不可少的養(yǎng)生之術。
蘇東坡在給朋友張方平的信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包括腳心在內的整套功法。具體做法是:天明前披衣坐床,調勻呼吸,以意念內視五臟,設想自己心、肝、脾、肺、腎分別為紅、青、藍、白、黑五色,又設想火照腹部光明洞澈,然后氣沉“丹田”,慢慢吞咽津液,這就是所謂“打氣”。接著,再輔以按摩,“以左右手按摩兩足心及臍下腰間,皆達熱徹一一徐摩之,使微汗出無妨,不可喘促耳。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頸,皆達熱極,再摩鼻梁五至七次,梳頭百余下。”
蘇東坡首創(chuàng)的這套按摩術,可以增進人體內臟器官的活動,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尤其是對腎臟、眼睛和雙腳益處更大。其后,元代的李治、清代的張大復都對他的按摩術推崇備至,說它能達到“臥不及鼾,神血清穩(wěn),夢亦無異”和“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力百倍”的效果。
晚年的蘇東坡尤其重視梳頭養(yǎng)生。據說,當年蘇東坡被貶惠州,陡見衰老。為了健身,他每天傍晚在月白風清之時,漫步走上一個小山崗,在山頂的石頭上坐下,掏出隨身攜帶的木梳,仰望藍天明月,緩緩梳理頭發(fā),直到爽身適意為止。如此堅持數月,身健心朗,面色紅潤,與先前判若兩人,才有“干梳冷快肌骨醒”的感悟。
《黃帝內經》稱:“頭者,精明之府”,不但穴位豐富,而且是人體經絡匯集的重要部位,“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頭面”。中醫(yī)認為,梳頭時梳齒要經過百會,太陽、玉枕、風池等諸多穴位,經常梳頭能起到刺激穴位、氣血流暢、滋養(yǎng)頭皮的作用,從而在改善人體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中實現(xiàn)耳聰目明、健腦提神。這就是為什么蘇東坡把勤梳發(fā)視為養(yǎng)生之道的緣故。
國人食粥歷史悠久,粥的品種花樣繁多,而豆粥素為世人青睞,不僅認識到豆粥可以飽腹充饑,而且有祛病強身之功。蘇東坡對豆粥養(yǎng)生也情有獨鐘,曾賦《豆粥》詩云:“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展煙孤。地碓春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我老此生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蘇氏一生喜食豆粥,在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時,因生活貧困。便將大米和小豆煮粥食用,其妻苦中作樂起名曰“二紅飯”。他感喟道“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將食粥的神奇感覺留傳給世人。正是這豆粥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使蘇東坡雖年逾花甲卻毫無老人衰憊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