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兆成
賄賂,在古代又叫苞苴,本意是包裝魚肉等用的草袋??梢姡^早的賄賂無非是送魚肉。春秋時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在他任職期間,許多人買了魚給他送禮,可是公孫儀從來不收。公孫儀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禮,就要按人家的意愿辦事,就難免要犯法,一個正直的人不該這樣做。試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還能吃到魚嗎?現(xiàn)在愛吃魚自己去買,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魚嗎?”
公孫儀的話,道理再簡單不過,可惜后人在面對“魚肉”時亂了方寸,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的結(jié)局。
再來看明朝的一個怪現(xiàn)象。后人評價明朝是與太監(jiān)共天下,而太監(jiān)劉瑾的名頭很大,當時有人戲稱京城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坐帝”朱厚照,另一個是“站帝”劉瑾。
劉瑾沒有什么文化,年輕時就是一個街頭的潑皮無賴,實在混不下去了才自閹入宮。因為伺候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得當,主子當上皇帝了,奴才也跟著升遷,數(shù)次升官之后總算爬上了太監(jiān)中的“一把手”——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這掌印太監(jiān)掌握著覲見皇帝的權(quán)力,凡是大臣們要拜見皇帝,都必須先過他這一關(guān)。那年頭,當官的、辦事的都是心眼活泛之輩,劉瑾規(guī)定怎樣送,就會怎樣送。官員們上京送禮的慣例是2萬兩,拿不出來的,就要先在京師借,然后回到地方上設(shè)法償還,時人稱為“京債”。有到處借債的,當然也有借不到錢挨罵的。兵科給事中周鑰到京城辦事,與知府趙俊的關(guān)系不錯,趙知府答應(yīng)借給周鑰“千金”,以應(yīng)付劉瑾,可臨走時又變卦了。周鑰“計無所措”,船到京城邊“抹脖子”自殺了。
劉瑾當權(quán),甚為驕橫,奉使出差的人回來,劉瑾都要重重地索取一筆賄賂。給事中安奎、御史張出京查盤錢糧,返京后劉瑾索賄,兩人乖乖送,劉瑾一看,這也太少了,送禮也不能這樣侮辱人格吧,于是他破口大罵,罵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最后,還是要給這兩個人小鞋穿,就說他們參劾官員失當,用150斤重的枷,將這二位枷于公生門。當時正是夏季,大雨晝夜不停,這兩位就在雨中淋著。如果不是這場大雨,恐怕早就中暑死了。
雖然有大臣自殺,但皇帝沒有追究,劉瑾就安然無恙。久而久之,他態(tài)度更為惡劣,罵得越兇,送禮的人也就越多,以至于官場上的大多新晉官員,幾乎都向他行賄過。
劉瑾罵文官,是一種索賄方式,半是威脅,半是利誘。一邊罵文官,一邊給送禮的人實惠。兩下越來越親近,關(guān)系越來越好。以至于到最后,重要部門掌權(quán)者都是劉瑾的黨羽,這些被罵的官員也樂意給劉瑾送禮。因為他們心中也有一筆賬,只要劉瑾“不倒臺”,所送的錢財總能從老百姓那里弄到,而且可能送得越多升得越快,將來撈得可能會更多。
據(jù)統(tǒng)計,當時的文官系統(tǒng)中有將近90%的官員向劉瑾行賄。劉瑾對其中甚至是一品、二品大員都肆無忌憚,想罵就罵。他罵得越兇,“收獲”就越多。據(jù)報道,劉瑾最后因叛逆罪而被處死時,擁有黃金1200萬盎司(折37萬公斤)、白銀2.59億盎司(折805萬公斤)。作為對比,當時的皇宮國庫只有白銀6000萬盎司(折為200萬公斤)。
劉瑾的結(jié)局是被處以凌遲刑,共挨了3357刀,一些受過其害的人家,紛紛用一文錢買下劉瑾已被割成細條塊的肉吃下,以解心頭之恨。劉瑾的一生成也武宗,敗也武宗,貪腐雖然不是他的直接死因,但罵賄的臭名滿天下的確加速了他的死亡。
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就曾感言:“普遍的和過分的求官熱是一大社會弊端……使行賄、鉆營在全國成風,它在毀壞光明正大的美德?!币粋€索賄試圖買官的人,樂意被上級“虐待”,他反而視虐待為恩寵,而用罪惡手段換來的權(quán)力,決不會被用于正當?shù)哪康摹M瑫r,受賄就像擊鐘一樣,擊于內(nèi)而聲聞于外,很快就身敗名裂。因此,管控好手中的權(quán)力不亂用,既是對即將成為“劉瑾式”官員的挽救,也是對官場良性生態(tài)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