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為
8月9日,首屆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在上海產生八強,出人意料的是中國棋手包攬所有8個席位。中國圍棋創(chuàng)造了25年來中國棋手首次實現在世界大賽中包攬八強的奇跡!
俗話說,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中國圍棋的輝煌,讓人們再一次把目光集中于中國圍棋協(xié)會主席、中國棋院前院長王汝南的身上。
“過渡人物”,扭轉時局
8月11日,首屆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八強戰(zhàn)比賽,在上海華亭賓館拉開戰(zhàn)幕。比賽現場,記者又一次見到了精神矍鑠的王汝南老人,盡管還有3年就要步入古稀之年了,可是他對圍棋事業(yè)卻激情依然,一提起黑白棋子,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在這次比賽中,德高望重的王老擔任裁判長一職,而且讓他感到無比自豪和開心的是,在此次世界級大賽中,中國棋手歷史性地包攬了所有席位!當記者贊嘆“中國圍棋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時,王老謙虛地說:“這是幾代中國圍棋人共同努力所實現的夢想……”
10年前,57歲的王汝南受命于危難之際,接替陳祖德出任中國棋院院長。那時,中國圍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低谷:受到“韓流”的打壓,中國棋手竟5年與世界冠軍無緣。為突破“韓流”,王汝南上任之初就動員棋界內外人士獻計獻策。王院長想出了在圍棋隊內搞教練組組長競聘的“妙棋”,硬是將馬曉春推上了“總教頭”的前臺。
起初,由于王老僅剩3年就要退休了,外界很多人都認為他只算是一個“過渡人物”。2003年6月20日,上任第九天,王汝南接受了國內媒體的專訪。當時他的名片還是舊的,因為“沒有時間更換”。有記者問他:“外界認為你是過渡性人物,你怎么想?”王汝南平靜而有力地回答:自己就是過渡人物,但首先要平穩(wěn)地過渡,將來再把這一棒平穩(wěn)地交接下去。中國棋院要“法治”而不是“人治”,必須改革和完善各種規(guī)章制度。雖然我們都是棋手出身,但僅僅依靠我們作為棋手的魅力和影響,恐怕還不夠,還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應該說,從王汝南上任的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一定抓住機遇,專注創(chuàng)新,扭轉時局,超越韓日。當時,韓國棋手橫行世界,天下第一,長期以來中國棋手一直生活在李昌鎬的陰影里。李昌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是說出了一句令中國棋手備感恥辱的話:“中國棋手再強也下不過韓國!”
然而,中國圍棋在王汝南的帶領下,邁出了東山再起的第一步。王院長在上任之初曾立下“軍令狀”:在自己的3年任期內,至少要拿一個世界冠軍。2005年3月5日,第五屆應氏杯世界職業(yè)圍棋錦標賽中國常昊九段與韓國崔哲瀚九段的五番棋冠軍爭奪戰(zhàn)第四局在北京昆侖飯店進行。由于在這之前,常昊以2比1領先,因而常昊此戰(zhàn)如能勝出,中國棋手奪得應氏杯世界冠軍也就夢想成真。
那一天,記者清楚地記得王汝南院長早早就來到了比賽現場。他不但要見證中國人奪得應氏杯,而且更要目睹在他任內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的誕生。棋局的爭奪十分之激烈,出人意外。到了下午5時過后,棋枰上“劫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勝負的天平一直搖擺不定……對局之緊張,令王汝南揪心不已。為此,他干脆離開令人“窒息”的觀戰(zhàn)室,躲到房間里等候最后的結果。當王院長在房間里接到“常昊贏了”的電話后,沖出房間跑進觀戰(zhàn)室內逢人就握手連說:“太好了!太好了!”王汝南事后坦承:“這是我經歷的最為揪心的一局棋。常昊奪得應氏杯世界冠軍,我如釋重負!”
要知道,在李昌鎬時代,常昊此前曾六次殺入世界大賽的決賽,均無功而返。直到這一次,常昊終于如愿以償。盡管那時的中國圍棋還不足以全面與韓國圍棋抗衡,但至少從那一刻起,中國棋手在王汝南的帶領下吹響了全面振興的號角。
“妙手”連連,超越韓日
在常昊為中國圍棋贏得第三個世界冠軍的頭銜后,中國圍棋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軌道,中國天才棋手如雨后春筍飛速成長。自1995年馬曉春首次在世界圍棋大賽中奪冠時起,到2013年6月21日陳耀燁2比1擊敗李世石奪取世界冠軍,中國共有12位棋手獲得了23個世界冠軍的頭銜。中國棋壇經歷了從馬曉春俞斌60后一代、到常昊羅洗河的小龍輩、再到古力孔杰的小虎輩,直至以樸文垚、江維杰、時越、陳耀燁、周睿羊為首的小豹輩棋手和范廷鈺等95后棋手的共同努力,中國圍棋選手終可以在中日韓競爭中完全處于上風,占據主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常昊首奪世界冠軍后,近8年來中國圍棋居然獲得了整整20個世界冠軍。這期間,王汝南老人功不可沒。從棋手,到副院長,再到院長、棋協(xié)主席,王汝南八段下圍棋和從事棋類工作已有50多年了。他認為,他擔任院長期間最高興的事情是看到大家在一個和諧的氛圍內工作。作為中國棋院的掌門人,他最成功之處,在于推行了系列改革,做出了一些重大決策,推行職業(yè)化聯賽,令中國圍棋很快實現了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夢想。
前不久,日本棋院《棋周刊》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圍棋崛起秘密》的報道,文中稱:葛玉宏道場學生約150名,80人寄宿,年齡從7歲到16歲,11歲、12歲的最多。150名圍棋少年共分為23個組進行比賽,一天兩局,小組前兩名升級,最后兩名降級。在這樣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下,葛玉宏道場成為每年定段賽中的一支強勁力量,與聶衛(wèi)平道場、野狐研究會形成定段三足鼎立之勢。
這樣的圍棋道場始于日本,發(fā)揚光大于韓國,在中國達到鼎盛。日本最有名的木谷道場培育了日本圍棋的核心力量:大竹英雄、石田芳夫、趙治勛、小林光一、加藤正夫、武宮正樹……說日本圍棋由木谷道場主宰并不為過。
如今的日本圍棋日漸式微,最根本原因在于后備資源匱乏。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圍棋道場擠滿了學棋少年,他們源源不斷地涌入職業(yè)棋壇,成為圍甲、圍乙聯賽的生力軍。過去,日本剃刀坂田榮男曾認為職業(yè)棋手的黃金年齡當在40歲上下,那是一個體力、精力、經驗、見識最能形成合力的年齡,但當今棋界,36歲的 常昊已屬“老朽”,難求一勝。70后棋手在各項比賽中都已很難尋覓蹤跡。何以至此?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強大,不夠努力,而是90后自下而上,沖擊力實在太強。
日本圍棋現在欠缺的,就是類似江維杰、檀嘯、柁嘉熹這樣的90后棋手和連笑、范廷鈺、羋昱廷等95后新秀,僅有的一個希望之星井山裕太還是生于1989年,90后高手至今仍不見一個。如此這般持續(xù)下去,現在只能勉力與中韓一戰(zhàn)的日本圍棋,5年乃至10年后,還拿什么對抗呢?
由此可見,中國圍棋如今超越日韓,稱雄世界,更多的要得益于“過渡人物”王汝南的“妙手”。正是他在任時期大力推行的段位制改革、職業(yè)化聯賽,促進了中國圍棋道場百花齊放,使青少年圍棋蓬勃發(fā)展。
如今,已經身退二線的王汝南依然在全力推廣圍棋。“我不贊成學圍棋只想當常昊、古力那樣有成就的職業(yè)棋手,其實學棋更多的是一種素質教育、一種文化熏陶,是一種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技能”,他一再強調,“我們希望孩子開開心心下棋。希望家長用平和的心態(tài),高高興興看孩子愉快地投入比賽……”或許,這正是他精辟的圍棋哲學贏得成功的關鍵,正是因為扎根基層,致力推廣,把握時機,王汝南的“圍棋中國夢”才得以圓得如此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