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史上最難就業(yè)季”,也許在20多年前就可以預見到。今年畢業(yè)的699萬大學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1991年,是嚴格一胎化政策后的一個生育高峰。尤其是1990年,中國出生人口高達2621萬人(1971年以來最高值),這也能部分解釋2012年大學生同樣難找工作了——去年的畢業(yè)生也高達680萬人。
在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看來,中國人口與經濟增長周期高峰高度吻合。“人口周期對經濟影響有兩方面:一是勞動力供給,二是消費投資”,李長安對《新民周刊》表示,“今年畢業(yè)生就業(yè)難主要是因為實體經濟不景氣,對勞動力需求下降,吸納就業(yè)能力也隨之下降。畢業(yè)生數(shù)量達到峰值只是一個次要原因。”
中國家長在做生育決策時,雖然難以準確預見國家經濟未來發(fā)展,但至少可以避開生產特別高的年份。中國人生孩子講究天時地利,“千禧寶寶”、“金豬寶寶”、“奧運寶寶”的扎堆出現(xiàn)也不足為奇。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受生肖影響特別明顯,例如龍年多、羊年少?!鄙虾I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qū)域研究中心主任左學金博士告訴《新民周刊》,出生人口的短期波動會給教育資源和就業(yè)形勢造成影響,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避開生育高峰,因為這些年份意味著孩子上學和就業(yè)機會的更加激烈的競爭。以上海為例,2003年羊年出生人數(shù)為8.38萬(戶籍人口5.73萬),2007年豬年為16.66萬(戶籍人口10.08萬),2012年龍年則高達22.61萬(戶籍人口12.11萬)。
也許是羊年的緣故,1991年就比1990年一下子少了621萬新生人口,總和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一對夫妻2.1個孩子)以下,中國人口出生率總體呈下降水平。對于2014年的應屆畢業(yè)生而言,即便考慮到大學擴招等因素,找不到工作就不能像今年畢業(yè)生那樣理直氣壯地怪“人多”了。
經濟隨著人口波動?
對中國人口周期和經濟周期已有十年研究的李長安,認為這兩個周期在高峰點上有著十分驚人的吻合度。建國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比較大的周期,當然其中還有若干個短周期。
1949~1956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迅速,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就業(yè)率有很大提高。由于措施得當,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與發(fā)展。這一階段也是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955年的新生人口數(shù)就比1949年增加了470萬。
1956~1976年,中國實行單一計劃經濟體制。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運行了三個短周期,經濟周期波動幅度很大,呈現(xiàn)典型的“大起大落”特征。而每次經濟收縮的結果,均使國民經濟總體水平呈絕對下降,對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現(xiàn)國民經濟經歷三年災害(1959-1961)之后的調整和恢復期——1962年的新生人口一下子比上一年增加了951萬人,1962年開始到1976年,每年的新生人口都保持在2000萬人以上。
1977~199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始時期。經濟體制從嚴格的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過渡。這一時期,經濟運行也出現(xiàn)了三個明顯的短周期。但經濟波動發(fā)生了深刻、明顯的變化,波動幅度明顯下降,經濟擴張力度得到一定控制,經濟增長的抗衰退力增強,質量有所提高。第三次出生高峰出現(xiàn)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的頭十年,1978年雖然開始實施計劃生育,但1982年到1991年的仍然保持在每年2000萬以上的新生人口數(shù)量。
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深化改革時期。中國經濟運行了一輪較長的周期。本周期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在經歷了快速增長,越過高峰后,以“小幅緩收”為基調,波動較為平緩,但下滑時間較長。1997年到2000年這段時間,中國每年的新生人口都不足1500萬人。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經濟增長再次進入了新一輪周期運行當中。2001年以來,每年的新生人口都超過1500萬——1594萬“金豬寶寶”,1608萬“奧運寶寶”、1615萬“金牛寶寶”,而去年的“龍寶寶”更是高達1635萬。
“這就說明中國的人口周期與經濟周期是基本同步的。不過,對人口周期與經濟周期之間存在的正向或反向互動關系,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崩铋L安說。
據(jù)悉,人口周期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十分復雜。馬爾薩斯理論認為,人口增長會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社會總儲蓄減少、投資率下降,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盡管技術進步可以加速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人口無限制地增長下去,那么,技術進步的步伐將最終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從長期的觀點看,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的增長。
而反對馬爾薩斯的理論則認為,人口增長可能在短期內會不利于經濟增長,但從較長的時期看,人口增長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他們的論據(jù)是,首先,人口增加將增加勞動力供應,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壓力的存在將激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經濟發(fā)展。第二,較多的人口可能產生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科技進步正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來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資源優(yōu)勢,較大的市場規(guī)模必將產生“規(guī)模效應”。
可知的未來
學術界都爭論不休的問題,家長們又能如何預測自己孩子畢業(yè)時的經濟環(huán)境呢?但你至少可以知道孩子的競爭者大概有多少。
2009年以來,參加高考的孩子逐年下降,直接選擇留學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還是1991年以來人口出生率總體呈下降趨勢:1991年新生人口2008萬,2009年高考人數(shù)1020萬;1992年新生人口1875萬,2010年高考人數(shù)957萬;1993年新生人口1791萬,2011年高考人數(shù)933萬;1994年新生人口1647萬,2012年高考人數(shù)915萬;1995年新生人口1693萬,今年高考人數(shù)912萬。
其中,2009年到2012年的高考人數(shù)占當年同齡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從50.8%增至55.6%,即便在今年,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也達到53.9%。而高校因為硬件和師資力量的相對剛性,不會因為高考人數(shù)的減少而減少招生數(shù),這對于那些“小年”出生的孩子來說,上大學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上海今年的中考人數(shù)8.1萬人,比去年減少了大約1000人。事實上,上海初中畢業(yè)生從2010年開始就逐年遞減,這可能是因為上海戶籍出生人口從1996年開始到2003年都每年不足7萬人。2004年開始戶籍人口數(shù)量逐年遞增,不難想象,上海整體中考難可能從2019年開始。
由于外來人口也能在上海接受義務教育,因此上海的入托難、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激烈競爭和這座城市的整體出生人口息息相關。從2004年猴年開始,上海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就在10萬以上,2007年豬年一下子躍升到16萬,去年龍年更是超過22萬,這對于上海的義務教育硬件和師資力量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想象一下,如果2010年在上海出生的虎寶寶在今年全部入托,也只有17.5萬而已,2年后新增加的5.1萬個龍寶寶該何處安置?
也許在今天,對于“羊年不生子”、“蛇年不宜婚”的中國傳統(tǒng)來說,還是反著來比較好。
本科專業(yè)對就業(yè)的影響
1最差就業(yè)專業(yè):
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計算機科 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
2最佳就業(yè)專業(yè):
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審計學
3畢業(yè)半年后月收入最高專業(yè)為經濟學(3023元),其次為工學(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學 (2491 元)。
4專業(yè)對口率最高的是醫(yī)學(88%),其次是工學(75%);最低的為歷史學(47%)
(數(shù)據(jù)來源:麥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