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全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三歷史復習課堂效率,避免復習課缺乏新鮮感,同時又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以便達到高考的能力要求。長期以來,很多老師的做法是讓學生進行高考真題的訓練,但是要有效地提高復習效率,培養(yǎng)學科能力,最重要的在于把高考試題材料融入高三復習課堂,通過巧用、活用來培養(yǎng)學科能力,增強復習課的新鮮感。
關鍵詞:高考材料;復習課堂;設計
一、設計說明
每年進行高三年復習時,總會聽有些老師抱怨:高三年總復習怎么復習了很多遍,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相關知識點……學生也常常抱怨,因此,老師如何在復習過程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提升備考效率成為老師要面對的一大問題。在這里,筆者認為要有效地提升備考效率,培養(yǎng)相關學科能力。
對于代表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趨勢導向的高考試題如何進行有效地利用,這一問題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問題,但是在高考復習中的利用就目前而言,絕大部分仍舊局限于把它作為課堂或者課后練習,用來檢驗和鞏固復習的內(nèi)容,這種做法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高考試題在復習中的作用。為此,筆者以2012年福建高考試題第38題為例進行分析,意圖在于充分利用一道高考題貫穿整個復習課堂流程,通過高考試題問題的展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科能力。
通過認真研讀2012年福建高考試題第38題(原題略),可以得知該題考查的是近現(xiàn)代中國民族復興之路問題,其主體線索其實是圍繞著20世紀中國社會的三次巨變,展現(xiàn)了孫中山、毛澤
東、鄧小平等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不斷探索、銳意前行,終于開創(chuàng)出一條強國侮之道的歷程,有力地揭示、論述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兩大主題: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進而闡述了兩者的關系,從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獨立成為第一要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獨立實現(xiàn)后,國家富強成為首要問題,但是國家富強必須以民族獨立為前提。因此,這是一道思想立意較高、思辨性較強的題,能有效地培養(yǎng)考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在復習課堂中有效地利用好這題價值極高的教學素材,把它貫穿于復習課堂中,我對該題的教學素材進行有效地改編,實現(xiàn)了巧用、活用高考試題在復習課堂中的價值。
二、設計內(nèi)容
1.巧用材料鋪墊背景,強化專題間的知識聯(lián)系
《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主要講述了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曲折反復的歷程,這一方面首先必須讓同學們理解民族獨立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前提和保障,這一方面我簡單回顧了中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的歷程,在這一方面,我先出示了2012年福建歷史高考中的第38題中的題引“近代以來,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艱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兩者的關系后,出示了材料(2012年福建省歷史高考第38題):
材料:民國初期,陳嘉庚說:“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以維持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耳”。黃炎培也說:“今吾中國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曰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p>
——朱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在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三個依次遞進的問題:
(1)據(jù)材料一概括兩人共同的救國主張。聯(lián)系所學知識,指出此類主張的積極意義和無法實現(xiàn)的原因?
通過高考題目的重現(xiàn),讓學生理解高考試題的能力要求,培
養(yǎng)學生的材料概括、分析能力。
(2)回顧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歸納除了材料中的救國方案外,還出現(xiàn)了另外幾種救國方案、結果如何?
通過這一問題,通過歸納概括,一方面回顧了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同學們很容易得出除了材料中的救國方案外,還有如維新派的維新救國、革命派的革命救國等方案;另一方面又引導同學們通過學會用整體的思路去把握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并為下面的問題設置做好了準備。
(3)近代很多救國方案都失敗,那么最終在哪一階級的領導下到什么時候才真正完成救國的任務?之后救國的關鍵問題又是什么呢?
通過這一問題設計,既讓同學們把握無產(chǎn)階級救國與其他階級的區(qū)別,同時也在此闡明民族獨立之后的救國方案就是實現(xiàn)民族的振興與富強,之后很快就能進入民族獨立后無產(chǎn)階級領導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富強的探索。
2.活用表格材料進行知識梳理,構建專題復習體系
在進行《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一課復習時,我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新課的順序進行復習,首先就出示了2012年福建歷史高考試題中的《1952—1965年國民生產(chǎn)總值指數(shù)圖》。
讓學生大略地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況,在此基礎上,
通過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分析之后,提出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至今分成幾個時期,請結合上述圖表分析,巧妙地把圖表分析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結合起來,梳理相關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如下:
布置學生任務:閱讀課本,小組討論,填充表格。在大約5分鐘的自由閱讀和討論后,重點地個別提問,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點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并重點分析了取得成果和存在不足的原因。在師生的共同配合下,結合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變化完成了對該課知識的梳理,并且引導同學們把整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變化補充完成,既復習了知識,有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
三、設計感想
通過對該課復習的設計,我得到以下幾點感想:
1.通過高考材料和試題的回放,讓學生深刻體驗高考試題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主要有四個能力層次要求:獲取和解讀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
2.通過把高考材料、試題,對之進行改編,進行巧用、活用,引入高考復習課中,一方面豐富了高考復習課中的材料載體,避免以往對高考試題單一的訓練方式,把復習課和高考試題、材料兩者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增強了復習課的新意,避免了復習課只是一次簡單的炒冷飯。
3.通過把高考試題、材料和復習課結合起來,按照高考能力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和思維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提升備考效率。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