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琳
據(jù)悉,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將聽取審議反貪污賄賂報告。這樣的議事安排,凸顯出高層對反腐敗的期待和重視。
從民間對人代會的關注情況來看,“反腐”同樣是焦點。而且這一焦點在近二十余年來的“兩會熱點議題”中雷打不動。這樣的民意承載,證實反腐敗已然成為轉型中國一項“最迫切的使命”。
反腐敗既是陳年議題,自然新意闕如。每一年對腐敗根源的追問,都會指向“不受監(jiān)督的權力”。那么,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今年的“兩會”,我們仍能聽到代表和委員們在強調腐敗現(xiàn)狀與反腐常識。這種重述并非多余。但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議事機構的全國人代會,又不能僅停留在重述常識的層面。警鐘理當長鳴,立法亦當推進。人大最重要的一項職能就是立法,完善與反腐敗有關的立法工作,已成為全國人代會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回望過去,“反腐敗”在建國以后至少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前30年的“運動反腐”。這種反腐敗方式,雖然轟轟烈烈,看似成效斐然,卻無以持久,還濫傷無數(shù);二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權力反腐”。這種反腐形態(tài)也能上打老虎、下打蒼蠅,但“隔墻扔磚”式的選擇性反腐使得腐敗猶如“割韭菜”一樣,舊的剛去,新的又來。
人類千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反腐敗別無他法,唯“制度反腐”一途。完善反腐敗立法,成為反腐敗走向第三階段的首要議題。從公共輿論場上觀察,對反貪污賄賂已凝聚了較大規(guī)模的社會共識。人代會理當忠實反映民意訴求,通過代表與委員們的忠實履職,多數(shù)民意才能反映在國家層面的法律制度里。
在階層日益細分的轉型中國,我們無法期待所有人都能認同某一項立法動議。人代會的作用正在于,讓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有相互交流與PK的機會。公開的利益博弈不但有助于深化立法的民主化,還有助于增強立法的科學性。中國需要的是一部經由反復協(xié)商和博弈的、得到多數(shù)民意支持的可行之法。唯民意得到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化解在適用法律上的阻力,從而確保立法旨意不被執(zhí)行所異化或曲解。
如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所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全黨動手一起抓,既要堅持打持久戰(zhàn),也要打好殲滅戰(zhàn)?!睉?zhàn)役已經打響,立法不能拖了反腐的后腿。對于一些立法問題,民間可以爭論不休,人代會則要議而有決。沒有任何法律是天然“成熟”的,反腐敗立法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