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動因、歷程與中國策略

        2013-05-19 07:55:48金玉靜曹監(jiān)平陳黎琴
        關鍵詞:國際石油石油價格產油國

        金玉靜,曹監(jiān)平,陳黎琴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山西財經大學 國際貿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環(huán)境管理實驗室/人文經管學院,北京 100083)

        一、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的界定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體系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在于體系內行為體之間的權力對比,同時行為體之間的互動、互動方式以及類型也是影響體系演變進程的因素。這一理論更注重體系內行為體層面的權力變化和相互依賴性。

        體系內的權力對比和分配原則共同構成了體系規(guī)則,具體而言,體系規(guī)則就是由行為體的互動構成。如果體系規(guī)則發(fā)生改變,那么,體系結構也會隨之調整,形成新的體系結構??梢?,體系規(guī)則與體系結構是彼此對應的,體系性行為體、體系規(guī)則、體系結構和體系演變之間存在著一以貫之的邏輯關系,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權力的分配與對比[1]。當一方行為體權力增大到足以推翻舊有體系規(guī)則,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新規(guī)則時,權利對比變動促使原結構瓦解,新的市場力量占據(jù)體系結構中的優(yōu)勢地位,體系演變到下一階段。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的演變也遵循著權力邏輯,權力對比的變化決定了體系結構的演變,權力挑戰(zhàn)發(fā)生在幾大體系性行為體之間(參見圖1)。

        圖1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權力挑戰(zhàn)關系圖

        從本質來看,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主要體系性行為體可分為四大類:發(fā)達消費國(以國際石油公司為利益代表)、強勢產油國、弱勢產油國和不發(fā)達消費國。他們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權力對比關系如下:歷史原因使得國際石油公司率先取得石油定價權,隨后第一批挑戰(zhàn)者強勢產油國組織起來爭取更大的議價權力,第二批挑戰(zhàn)者來自弱勢產油國,其背后也有發(fā)達消費國培育其他原油產地的影子,兩者聯(lián)合起來共同挑戰(zhàn)由強勢產油國主導的定價體系,第三批挑戰(zhàn)者來自不發(fā)達消費國,相比發(fā)達消費國,他們擁有較大的國際石油市場需求量,但尚未掌握足以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權力。

        二、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階段性特征

        (一)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石油價格概念

        追溯來看,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存在多種類型的石油價格概念,各種價格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影響,并在其各自主導的階段性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決定著原油交易價格??梢哉f,石油價格概念的更迭正是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的具體表現(xiàn)。

        歸納起來,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石油價格概念有合約價格、原油牌價、官方售價①官方售價:本文特指由OPEC 獨立發(fā)布的官方原油牌價,英文為“official selling price”。、政府售價②政府售價:本文特指由非OPEC產油國政府參照OPEC的官方售價,結合本國石油資源開采情況和國際石油市場需求情況而制定并公布的原油牌價,英文為“government selling price”。、現(xiàn)貨價格和期貨價格。在各類石油價格的形成與運用背后是主要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行為體的博弈,這些行為體具體包括國際石油公司、OPEC成員國、非OPEC產油國政府和自由市場力量(市場行為體多元化,基本劃分為商業(yè)交易者和非商業(yè)交易者)。事實上,由于博弈各方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權力此消彼長,不同時期的市場主導價格也有所不同(具體參見表1)。

        表1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主要石油價格概念[2]

        不同的國際石油價格概念能夠折射出國際石油定價權的主導行為體,現(xiàn)根據(jù)國際石油定價的權力占優(yōu)行為體特征,來分別闡述國際石油定價體系的階段性特征,以期更好地認清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博弈狀況和歷史演變進程。

        (二)國際石油定價體系類型劃分

        國際石油定價權最初是在石油需求方和供給方之間博弈,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易主體進入市場,最終形成了自由市場力量,即市場交易主體不再局限于石油行業(yè)鏈條中的企業(yè)。參照體系內這三股行為體特征,本文將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劃分為三種類型:需求相關定價體系、供給相關定價體系和市場相關定價體系,其中每個類別的定價體系內都存在多種石油價格,并相互影響發(fā)揮定價作用(見圖2)。

        在需求相關定價體系下,歐美等主要石油消費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些國家的利益代表——大型國際石油公司制定石油價格。該體系內的主導價格為原油牌價,而合約價格則為少數(shù)情況下應用的輔助性價格。原油牌價誕生之初就作為特許權租金的收取標準,因此,該價格被國際石油公司人為控制在較低水平。國際石油公司在石油資源國開采的石油絕大部分用于本公司的產業(yè)下游經營渠道,也就是說,經營高度垂直一體化,這種自產自銷的模式使得石油價格完全內部制定,一般不需要第三方參與協(xié)議價格。合約價格則是在幾大國際石油公司之間協(xié)商確定,這一價格因涉及商業(yè)機密而不被外界所了解,因此,合約價格的市場適用性并不大,其對定價體系的影響較小。

        圖2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三大主導類型圖

        供給相關定價體系是由OPEC成員國和非OPEC產油國借助供給力量主導國際油價的體系,因此,該體系內的主導價格主要為OPEC 官方售價和非OPEC 政府售價,兩種價格代表了供給方不同的競爭策略與權力大小。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OPEC成員國開始嘗試獨立公布標準原油價格,這一價格即為官方售價。隨后,非OPEC產油國政府也開始獨立發(fā)布油價,該價格一般參照OPEC 油價體系,同時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和自由市場的供需情況制定。20世紀80年代,受到非OPEC產油國政府售價的影響,OPEC 開始改成7種原油一攬子價格確定官方售價,當時的加權平均價是每磅18.00美元。按照這一參考價,OPEC成員國各自的原油價格只需按原油的質量和運費價進行調整。當OPEC成員國和非OPEC成員國的過度競爭導致OPEC 定價權削弱后,1985年沙特阿拉伯采用凈回值價格來爭奪失去的市場份額,凈回值價格是以消費市場上成品油的現(xiàn)貨價乘以各自的稅率為基數(shù),扣除運費、煉油廠的加工費及煉油商的利潤后計算出的原油離岸價,其實質是把價格下降風險全部轉移到原油銷售一邊[3]。該交易價格的運用表明以沙特阿拉伯為主導的強勢產油國為保障市場份額,而不得不放棄部分定價利益,供給相關定價體系開始動搖。

        市場相關定價體系則是由自由市場力量決定國際石油價格的制定,其中現(xiàn)貨價格和期貨價格占據(jù)主導性地位。當石油現(xiàn)貨市場擺脫剩余市場定位,發(fā)展為反映原油的生產、煉制成本、利潤的邊際市場①20世紀70年代以前,現(xiàn)貨交易量非常小,現(xiàn)貨價格只反映長期合同超產那部分石油的銷售價格,此階段的石油市場稱為“剩余市場”。20世紀70年代后,現(xiàn)貨交易量大增,現(xiàn)貨價格開始反映出石油的開采成本、煉制成本和企業(yè)利潤,此階段的石油市場稱為“邊際市場”。,現(xiàn)貨價格也逐漸成為國際石油公司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據(jù)。長期供給合約定價開始嘗試與現(xiàn)貨價格掛鉤,其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過談判商定價格;另一種是計算現(xiàn)貨價格平均數(shù)(按月、雙周、周)來確定合同油價[4]。買賣雙方通過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的公開競價,對未來某一時間的“石油標準合約”在價格、數(shù)量和交貨地點上,優(yōu)先取得認同而成交的油價為石油期貨價格。石油期貨交易所通過電子信息平臺向世界各地實時公布交易價格,使得期貨價格具備良好的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促使石油期貨價格取代石油現(xiàn)貨價格而成為石油市場的基準價。這一時期國際油價制定過程如下:首先,期貨市場推出與全球石油貿易緊密相連的基準原油合約,該合約價格即為基準油價,具有公開與透明的特點;其次,期貨市場在參照基準油價的基礎上開始交易各種市場層次之間的“價差”,特定市場的現(xiàn)貨價格就會在基準油價與價差的基礎上形成;最后,現(xiàn)貨市場與場外交易的不透明性要求權威的“價格報告機構”評估上述現(xiàn)貨價格,他們根據(jù)自有的估價方法,參照已達成的交易數(shù)據(jù),報出各種價差,再結合基準油價報出合理的現(xiàn)貨價格。

        三、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原因與歷程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分別是行為體自身策略的改變和外部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本文將該體系具體演變歷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劃分標準在于發(fā)生關鍵性歷史事件后,體系內行為體之間的權力對比變動,體現(xiàn)在體系結構方面就是每一階段的體系主導石油交易價格不同(參見圖3)。

        圖3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歷程圖

        (一)國際石油公司主導原油牌價:20世紀50-60年代末

        20世紀50年代,國際石油供給幾乎全部來自于現(xiàn)在的OPEC 地區(qū),而少數(shù)大型國際石油公司代表歐美主要石油消費國利益,他們借助政治、經濟與技術資源優(yōu)勢進入該地區(qū)開采、加工和銷售石油。此階段,供需雙方的利益劃分明確,石油資源國政府征收石油資源開采的特許權租金,而石油消費國政府獲得穩(wěn)定低價的石油資源,以保證本國的工業(yè)發(fā)展需要。

        此階段,國際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所占的強勢地位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一是中東產油國實力不足,許多中東產油國都曾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當時新獨立不久的這些國家處于弱勢地位,很難獲得平等的國際石油交易談判地位;二是歐美消費國強勢訴求,國際石油公司代表歐美石油消費大國的利益,這些國家有著操縱國際油價的強勢利益訴求與能力,通過降低用油成本以提高國家整體福利;三是特許權租金制度安排,進行巧妙的制度設計,從契約合同上使得中東產油國只能寄希望于國際石油公司開采出更多的石油以獲得更高收入,一般不敢采取措施干預石油市場價格;四是產油國技術落后,迫使其不得不借助于國際石油公司來獲取石油利益。

        國際石油公司在此階段的石油定價過程中過分關注自身利益,并不重視或是忽略產油國的權益,這種做法注定了此定價狀態(tài)難以持久。當時國際石油公司為了擴大對第三方市場的產量銷售,他們競相調低原油牌價,從根本上損害了產油國的石油收益,因此產油國政府開始抱怨既有的特許權體系無法保證他們的石油資源收益最大化。隨著中東產油國在政治、經濟與生產技術方面的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為擴大產油國在石油定價上的話語權,與國際石油公司相對抗的卡特爾組織——OPEC于1960年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單方定價”的局面不再持久穩(wěn)定。

        (二)OPEC 與國際石油公司協(xié)定原油牌價:1969-1973年

        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中東地區(qū)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OPEC成員國致力于擴大本國的石油資源收益,主要措施有:要求55%的石油收益稅率,與國際石油公司協(xié)商推高原油牌價,參股國際石油公司以及開展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等。OPEC 策略成功改變還得益于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第一,1970年美國石油產量達到峰值。此前40年間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一直對東得克薩斯州油田產量進行人為控制,美國石油產量的大幅增加削弱了人們對石油供給安全的擔憂,間接導致美國放松了對國際石油定價權的控制。第二,1971年12月,英國軍隊從海灣地區(qū)撤退,在此地區(qū)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給了該地區(qū)政府和反對派壯大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OPEC成員國轉變得更為強勢,通過調控石油供給量來保障國家石油收益,在與歐美等發(fā)達消費國的談判中占據(jù)相對優(yōu)勢。例如,當美元貶值時,OPEC 國家立即要求國際石油公司提高原油牌價,以此來彌補美元貶值所造成的石油出口收入損失[5]。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國際石油價格中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OPEC成員國的利益訴求,原油牌價多是由國際石油公司與OPEC成員國協(xié)商制定。

        (三)官方售價與政府售價并行:1974-1978年

        自1973年石油禁運后,國際石油公司充分認識到OPEC成員國通過減少供給的手段在石油價格協(xié)商中的重大優(yōu)勢,因而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著手加大對非OPEC 地區(qū)的石油勘探開發(fā)力度,其結果就是逐漸提高非OPEC產油國在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中的地位。

        非OPEC產油國隨著本地區(qū)石油資源的發(fā)掘和開采量增加,在石油定價領域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其中特別突出的是英國和墨西哥。政府售價就是由非OPEC產油國政府參照OPEC 的官方售價,并結合本國石油供給和世界石油供需條件制定的。最為關鍵的是,因為政府售價并未受限于非正式協(xié)議,這些價格的制定雖然也參照了OPEC 的官方售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基本面要素。一些非OPEC產油國政府(例如英國),明確地引入將政府售價與市場價格相關聯(lián)的定價機制。雖然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市場定價,而且經常在某時點持續(xù)多月被鎖定在一個特定價位上,但是該石油價格至少會在某些時候發(fā)生變動。

        這一階段國際石油市場內的交易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并且市場交易數(shù)量增多,還出現(xiàn)了OPEC成員國向沒有特許權的第三方勢力出售石油的現(xiàn)象。非OPEC 地區(qū)的石油出口國主要是英國和墨西哥,并且兩國的石油開采量增長快速。石油進口主體多元化,包括國際石油公司、獨立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煉油商、貿易公司和政府。這一時期的國際石油定價體系表現(xiàn)出更具有競爭性的體系特征,官方售價與政府售價并行。

        (四)現(xiàn)貨價格逐步取代官方售價和政府售價:1979-1985年

        1978年伊朗革命所引發(fā)的供給危機是國際石油現(xiàn)貨市場誕生的關鍵催化劑。1978年12月,伊朗的石油產量從日產600萬桶降到日產50萬桶,導致全球石油供給短缺,同時還使得原有的行業(yè)內長期合約協(xié)議無法履約,市場陷入混亂。那些負責供應伊朗石油的公司不得不暫停履行合約,迫使大量買家轉向石油現(xiàn)貨市場。OPEC成員國失去合約束縛,擁有向獨立的第三方出售石油的更大自主權利,這也標志著長期合約即將退出歷史舞臺,而現(xiàn)貨市場正逐步發(fā)展起來。

        整個1979年中東一直處于動蕩狀態(tài),OPEC成員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并在油價問題上分化成為兩個陣營:主張穩(wěn)定油價的鴿派和主張推高油價的鷹派。1980-1985年是國際石油定價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石油定價權的競爭在OPEC 鷹派、OPEC 鴿派和非OPEC產油國之間展開。政府售價的本質開始發(fā)生轉變,這一價格概念開始與OPEC 官方售價進行公開競爭。事實上,出于競爭需要,非OPEC 政府售價頻繁變動,甚至接近現(xiàn)貨價格的變動頻率。

        OPEC 在這一輪的石油定價權競爭中策略失誤,單方面地向市場持續(xù)供給過多的石油,而不管石油市場的需求是否在下降。OPEC 石油生產國還在現(xiàn)貨市場上以折扣價格出售多余的原油,這也加速了其官方售價體系的最終崩潰。截至1984年,OPEC 制定的官方售價遠遠高于市場過度供給時應該表現(xiàn)出的正常價格,OPEC 的行動策略失誤使其逐漸喪失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控制。

        1985年9月,沙特阿拉伯屈服于市場力量,將OPEC 官方售價和現(xiàn)貨市場價格關聯(lián)起來,使得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交由自由市場力量主導,現(xiàn)貨價格取代OPEC 官方售價和非OPEC 政府售價而成為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主導價格。

        (五)期貨市場價格主導:1986年至今

        這一時期,國際石油現(xiàn)貨市場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現(xiàn)貨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包括生產商、貿易商、出口商,甚至出現(xiàn)沒有下游配套設施的石油行業(yè)上游經營者,而且他們的數(shù)量也在增多,良好的現(xiàn)貨市場基礎為期貨市場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客觀上,由于現(xiàn)貨交易的油輪運輸至少需要三到四周的時間,為提高交易效率,交易商們開始提前進行合約交易,這就構成了期貨交易模式的雛形。在石油期貨交易所成立并成功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后,期貨價格因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兩大功能——套期保值與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而逐漸成為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主導價格,大量的期貨市場價格與現(xiàn)貨市場價格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期貨價格對現(xiàn)貨價格具有引導作用。

        在這一新的國際石油定價體系下,國際石油市場博弈主體不再局限于石油貿易的供需雙方,更多的非商業(yè)交易者如機構投資者等參與到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中來,他們較強的資金實力促使石油期貨交易量呈現(xiàn)爆發(fā)性增長,特別是2006年推出電子化交易后,石油期貨交易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現(xiàn)貨交易數(shù)量,現(xiàn)金交割替代實物交割的衍生產品推出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必須在肯定期貨市場定價機制運行效率的同時,認清其固有弊端,即資金雄厚的機構投機者所開展的大量投機性交易弱化了期貨市場的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甚至是扭曲了國際石油價格,使之成為資本逐利的新戰(zhàn)場[6],因此,有必要加強期貨市場的交易監(jiān)管,防止國際油價的巨幅波動。

        四、中國策略

        通觀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歷程,在每個轉變時期都是博弈各方的權力對比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史為鑒,中國作為不發(fā)達石油消費國,在新時期參與國際石油市場定價競爭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中國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需求優(yōu)勢

        國際石油定價體系演變的各個階段不可避免要受到石油供需基本面的影響,權利對比發(fā)生變動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對自身優(yōu)勢資源的充分運用。有鑒于此,中國要充分發(fā)揮市場需求力量,短期內即使不能獲得石油定價權,但至少應該利用市場需求力量選擇性地規(guī)避油價巨幅波動風險。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導致對外石油需求量逐年遞增,我國應借助石油需求大國優(yōu)勢,理順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我國與各體系性行為體的關系,加強與不發(fā)達產油國的直接聯(lián)系,與石油生產國簽訂長期石油供給合約,加強與新興強勢產油國如俄羅斯的聯(lián)系,穩(wěn)定管道石油運輸量。聯(lián)合處于“挑戰(zhàn)者”地位的新興市場需求力量如印度,短期內爭取在合理價位進口原油,規(guī)避油價巨幅波動風險。但同時,也要關注長期供給合約執(zhí)行的中斷可能,即由于政治事件等原因而造成的不穩(wěn)定性。

        (二)中國應該積極培育“亞洲基準原油”

        國際石油定價參照的油種一般稱為基準原油,不同貿易地區(qū)選擇的基準原油也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地區(qū)基準油種之間也存在著競爭角逐。例如,北美地區(qū)的庫欣低硫原油和墨西哥灣的中硫原油,在相應的基準油價競爭方面就體現(xiàn)在WTI 和ASCI期貨價格的市場份額競爭。不同石油貿易地區(qū)的基準原油不同,導致各個地區(qū)的油價也會有很大差異,亞洲的石油溢價問題就是一個突出表現(xiàn),造成亞洲各國支付較高的進口價格。

        創(chuàng)造反映本地區(qū)供需狀況的“基準原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亞洲基準原油價格,客觀上要求學習歐美石油期貨交易所的先進經驗,但要抵制其對本地區(qū)期貨市場培育的過多干預。當前,歐美老牌期貨交易所為了強化石油定價優(yōu)勢地位,積極插手中東與亞太地區(qū)的期貨市場建設,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但學習外來經驗的同時,要堅持本土化道路。雖然中國、俄羅斯和日本也在角逐區(qū)域石油定價中心,但還是應該聯(lián)合起來共同籌建期貨交易中心,促成亞洲基準原油的確立。與此同時,我國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具備高度流動性的期貨市場,這需要發(fā)揮石油企業(yè)、煉油企業(yè)、金融投機者等多元化的市場力量共同創(chuàng)造。

        (三)中國應該掌握價格評估權

        國際石油價格評估服務機構在當前的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現(xiàn)貨交易和場外交易的不透明,因此,需要價格評估機構采集價格數(shù)據(jù),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確定窗口價格并向公眾發(fā)布,而市場上的很多公司會將這個價格視為基準價格,用來確定其出售的汽油、燃料油等石油產品的銷售價格。

        目前,美國普氏能源咨詢公司(Platts)發(fā)布的“普氏價格”和英國阿格斯公司(Argus)發(fā)布的“阿格斯價格”在能源衍生品定價中的重要性堪比利率市場中的Libor (倫敦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多數(shù)基準油價背后都有這兩大石油價格評估機構的影子??梢哉f,歐美國家憑借這兩大權威國際油價評估機構牢牢掌握了價格評估權[7]。

        因此,作為后起者的中國應該嘗試建立自己的國際油價評估機構,提高對市場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分析能力。通過建設資訊平臺,招攬相關人才,設立監(jiān)管部門等舉措,力爭提供更為透明的價格評估過程和更為公平的價格評估方法,以增強評估機構的市場公信力和影響力,這不僅將幫助石油企業(yè)規(guī)避國際市場風險,也將對我國爭奪石油市場定價權發(fā)揮重要作用。

        [1]孫溯源.國際石油公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Bernstein Research.“Integrated Oils:Are We Really Going Back to the‘70s?”

        [3]國際石油貿易中幾種價格的含義[EB/OL]中國石油油品信息網(wǎng),2009-01-21.http://www.cnpc.com.cn/news/ypxx/sycp/ypzs/qt/200901/20090121_C336906.shtml?COLLCC=618023099&.

        [4]汪莉麗,王安建.世界石油價格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與產業(yè),2009(5).

        [5]Fattouh,B.OPEC Pricing Power:The Need for a New Perspective[J].OIES Working Papers WPM 31,2007.

        [6]Fattouh,B.An Anatomy of the Crude Oil Pricing System[J].OIES Working Papers WPM 40,2011.

        [7]陳悅.國際原油定價體系對我國的啟示[N].證券時報,2012-03-29(19).

        猜你喜歡
        國際石油石油價格產油國
        《國際石油經濟》期刊征訂
        《國際石油經濟》30周年征文通知
        《國際石油經濟》期刊征訂
        《國際石油經濟》30周年征文通知
        石油價格沉底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5
        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及石油價格影響的計量分析
        事件研究方法實證分析
        商(2016年7期)2016-04-20 09:18:15
        低油價新觀察(上):動蕩的產油國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41
        基于eviews軟件度量石油價格對碳排放的影響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艳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人妻|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丁香五香天堂网|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天堂网站 |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隔壁人妻欲求不满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成人欧美www色| 天美传媒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在线h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 久青草国产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小视频| 日本人妖熟女另类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两性视频一三区| 国产午夜激情视频在线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重口另类 | 中出人妻希奇杰卡西av|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永久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奶头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青青草视频原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av在线第一页|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