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傲冰
摘 要:《高等教育理念》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本質,分析高等教育雙重基礎削弱的現(xiàn)實情況,在剖析了高等教育的四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自由高等教育;批判思維
1前言
高等教育理念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權威羅納德巴尼特所寫的一本關于高等教育理念的一本特別經(jīng)典的書。羅納德巴尼特是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論權威。當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對高等教育的反思和理念剖析所深深吸引者,帶著對高等教育理念的諸多興趣和疑問,我開始認真研讀了第二遍,作者對高等教育的本質和高等教育的思想重建的構思更加讓我深深的震撼了,作者的思想帶有對高等教育深刻的洞察力,拋開了以往傳統(tǒng)對高等教育的分析和探討,作者把社會理論、科學哲學、批評理論、教育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都融為一體,并且以學生的批評思維為核心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對高等教育的理解。
本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高等教育的本質,第二部分是關于高等教育的公理基礎,第三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關鍵概念,第四部分是自由高等教育的重建策略。
2 我所理解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思想簡談
2.1高等教育的本質
作者首先就對高等教育的概念進行了分析和闡述,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呢,高等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作者提出了深深地一問,這個開篇問題也引出了作者對高等教育本質的討論,作者分別對希臘的高等教育理念、中世紀的高等教育理念、紐曼的大學理念以及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理念進行了分析和深刻的挖掘,雖然各有不同但是作者認為這些概念“存在驚人的一致,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存在若干反復出現(xiàn)的論題,如知識、真理、理智、整體、對話和批評等?!雹僮髡哌M一步指出“存在一種對大學的基本忠誠,這種忠誠已經(jīng)成為個體通過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探求知識和真理——來進行合作形成的共同體的主要理念?!薄耙虼耍@種探究應本著一種批判精神,對熟視無睹的事物采取新的方式進行。推進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逐步減少個體想當然的因襲陳規(gu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等教育本質上體現(xiàn)為一種自由觀,抑或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體現(xiàn)為一種解放的自由觀(emancipatory concept of education).”②到這個階段,作者已經(jīng)對高等教育的概念的異議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洞見。
提出了高等教育的解放觀之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高等教育的理念的基礎卻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沖擊正遭受著雙重削弱,一部分是因為客觀知識的問題——認識論基礎的削弱;另一部分就是現(xiàn)代國家內部高等教育的定位問題——社會學基礎的削弱。接著作者就順其自然的提出了問題:在這種情形下,高等教育理念就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我們怎么把這些理論給結合起來,能否把高等教育傳統(tǒng)的解放教育觀與其面臨的雙重削弱形成一致呢?這也是本書論證的問題所在。
2.2高等教育的四個關鍵概念
繼而作者轉到了對高等教育的四個關鍵概念——文化、理性、研究和學術自由——的具體剖析上,以達到在此基礎上找出重建高等教育的策略。
文化和高等教育有什么內在的關系呢?作者認為高等教育的文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內部文化,一個外部文化,而作者重要說明了內部文化的兩個方面,學術共同體文化和學生體驗的文化。文化理念是一系列的觀念、價值觀、信仰和觀念的不同,每個學術共同體文化之間都建立了它們自己的特有的語言和話語,只有掌握了這學科的“潛規(guī)則”才能有辦法進入一個學科之中。各個學科文化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自我批判,這種學科特定的話語之間由于其學科限制的影響仍然屬于屬于一中狹隘的自我批判。作者比較贊同哈貝馬斯有關“真理取向”的話語分析,這種話語才是學術性話語的核心所在。這種問題該如何融合呢?當然就有必要重建學術共同體,“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保留課程團隊和評議小組之間面對面的批判性對話;評議小組包括一些來自受評院校外部的成員;來自受評院校內部的小組成員通常是由被評議課題之外的其他學科專家構成。”③132這種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突破了原始的自我話語之間批評的限制,拓展了全新的視野。第二個內部文化就是學生體驗的文化,高等教育可以理解為學生的文化體驗,這種文化應該是學生自我批判的開始。文化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繼續(xù)學習的能力,而且使他們能以批判性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在于讓學生體驗某種具體的文化,而是讓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超越這種文化,對其他的文化持一種批判性的態(tài)度。
高等教育的第二個關鍵概念是理性,理性是文化的核心所在。理性在上社會上存在很大的抨擊,每個人都有對理性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對理想也存在著很多批判,根據(jù)哈貝馬斯對理性的分析,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陷入了手段——目的形式的理性理解之中,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我們又該如何證明自己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做法是理性的呢?一個學科形成自身的概念、理論、方法和規(guī)則的時候,本身就是不理性的,而且一門學科的真理標準也常常是和一定的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塊的,這些無法擺脫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理性的倫理體現(xiàn)更是有目共睹的,“理性”表現(xiàn)為一種特定的話語。我們應該達到哪種程度上的理性呢?作者認為在學科的理性運作方面有不同的態(tài)度,理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奠基”(groundedness)、啟蒙(enlightenment)和解放(emancipation)。奠基是理性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它僅僅是為一個人的信仰或者行動提供足夠的理由,當然這些仍是有價值趨向存在的。啟蒙是理性稍高層次的表現(xiàn),在這種理性中,人們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和據(jù)此能夠判斷世界的視角,它雖然表現(xiàn)上看著似乎是中立的,但是也許隱藏著更加隱晦的利益。最后的理性表現(xiàn)是解放,人們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能夠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動中存在的羈絆,加以克服的前提下就可以達到自我認識的自由狀態(tài)。從理性的三個層面來看,它是一種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和自我發(fā)展和超越的過程,從而達到解放的終終極目標。作者認為在高等教育方面“學生不應局限于在某一思維模式內僅僅獲得若干理性形態(tài)(即自我界定的“奠基”),甚至也不應局限于全盤接受理性生活本身(“啟蒙”),最為根本的是,學生應該在思想和行動方面上升到不斷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階段(“解放”)?!雹?55高等教育無論在學科內部還是自我組織等過程中也都應該成為一種實現(xiàn)理性的模范。
高等教育的第三個關鍵概念是研究,研究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它們之間真的有關系嗎?在院校的發(fā)展中我們可以知道研究在院校中所起的作用,但是院校中就一定必須要有研究嗎?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探討。作者論述了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六個論點,以及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最后認為高校無須通過研究來證明高等教育的存在性,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高等教育質量的話,應該求助于高等教育而不是研究。
第四個關鍵概念是學術自由,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話題,但是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認為學術自由就是關于教師權力的自由,這個是片面的和沒有根據(jù)的,學生的自由才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條件,從最低層次上來說,學生應該能夠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2.3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的策略
最后一個部分是關于高等教育的回歸問題,文章提出了四個策略,超越教與學——讓學生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批判性事業(yè)——把學生的學習置于哲學和社會學的背景之下,交叉學科重構——批判性學科交叉,回歸自由高等教育——開放式學習。
超越教與學是一個非常批判性的建議,在高等教育的學習中,教育不是主要的,學習更不是,真正稱得上高等教育的是學生的是如何理解的,如何思考的,并且形成了一種批判性思維的態(tài)度。高等教育的學習要超越所學的內容和方法,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智力發(fā)展空間,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判斷能力,這樣的學習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習。
批判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批判性思維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特征。批判在高等教育中占據(jù)著什么樣的地位呢?在學科學習中批判存在著兩種評判標準,一個是外部評判標準,一個是內部評判標準,內部評判標準對一個學科而言是有局限性的,為了拓展學科視角就要從其他學科的角度來思考學科的發(fā)展和問題。學生如果僅僅學習一個門課程或者都是學科內部的課程的話,這樣的課程不能被認為是高等教育課程的學習,僅僅也就是一門課程的訓練而已。只有當學生能夠對自己所學的東西進行獨立的評價和說明,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問題的批判性分析時,這樣的學習才被認為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的學習。學生就要追求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形成一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向往。學生不盲目相信定理、概念、規(guī)則,不再對“真理”采取來者不拒的態(tài)度,要本著一顆批判的思維和立場,經(jīng)過自己的分析和評價,超越偏見,超越規(guī)則,超越文化,超越概念,超越常識,達到心智上的自由和解放。內部批判性是真理本身,外部批判是更深層次的自由和,能夠暴露學科偏見、意識形態(tài)、潛在利益、專業(yè)欺詐、陰謀和假象等。這種對學科局限的超越和重建是走向自由高等教育的關鍵一步。那么在開展外部批判的過程中,什么才是批判的關鍵工具呢,一個是哲學,另一個就是社會學。學生在學習主修課程的同時要加進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哲學是最有洞見性的學科,它可以追問這個學科的本質以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并且可以對主修學科的客觀程度加以分析,社會學則可以揭示出主修學科和社會利益的關系以及整個學術共同體存在的利益基礎。列舉的與學科有關的可能的哲學問題和可能的社會學問題都深刻的對學生主修學科采取了批判性的反思和詰問。在這些問題對學科的重申下,學生對學科的視野就拓展了。高等教育還要不斷的為社會提供獨立的批評性評論信息?!芭c自己展開批判性對話的能力,這可謂真正的高等教育的標志。學生在某一特定領域獲得了知識、理解與能力,但他們還要能夠不斷審查自己肩負的責任,并質問自己所在位置存在的緊要問題何在。這種內部對話將不受學生內部設計的問題限制。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將自問:不僅問“是這樣嗎”,還要問“其要害何在”?!雹葸@段話是文章闡述了批判性思維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還指出了和社會上的聯(lián)系。這種社會角度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僅僅學會了學科知識而無法知道在廣泛的社會存在的作用和影響,這對學生而言將是不自由的。
第三個策略就是交叉學科的重構。學科在高等教育中是一個媒介的作用,學科是在知識的分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學科恰恰是實現(xiàn)自由高等教育中一個很大的障礙,學科之間不同的規(guī)則和概念造成了心靈上的狹隘和局限性。解決辦法是什么呢?實現(xiàn)一種特定的學科交叉——批判性學科交叉。這種交叉學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能具體化的,因為它恰恰就是為了破除單獨學科之間的障礙。不應該為批判性交叉學科設定特定的規(guī)則和制度。諸如歷史、美學、倫理學、實證科學、數(shù)學等此類的學科都可以作為批判性學科的工具,當然其他的學科也是可以作為交叉學科批判性的工具。不同的學科之間可以以學生的興趣為基點在各種學科之間進行拓展和研究,這種拓展的方式是沒有特定的步驟和規(guī)則的。需要說明的是各種學科之間的交叉不僅僅是建立聯(lián)系,而是減少任何知識形態(tài)對學生的束縛,使學生能夠從學科局限中脫離出來,達到完全的解放。學科交叉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夠在不同的話語之間進行合作和對話,構建跨越不同學科的橋梁,而且還可以和更多的公共問題統(tǒng)一起來。
第四個策略是開放式學習,開放式學習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自己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不管是學習契約還是按照自身步驟利用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的便利,還是遠程學習,這些都是保守式的開放式的學習方式,所以在這個策略中激進和保守的思想總是會彼此競爭。
作者最后提出了共同構成高等教育的六個條件。1.學生對某些知識主張的深入理解。2.學生對這些知識主張的根本批判。3.與其他人一道不斷發(fā)展開展這種批判的能力。4.學生參與決定這種批判的形式和方向(如某些獨立探究方式)。5.學生的反省及批判性地評價自身的成就、知識主張和業(yè)績的能力。6.學生在開放式式對話和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指導)中參與這種探究的機會。⑥
三 對本書的總結
作者先說明了現(xiàn)在高等教育的公理基礎正在受到嚴重的削弱,在高等教育四個核心概念——文化、理性、研究和學術自由——的基礎上提出了重建高等教育的策略:超越教與學、形成批判性思維、交叉性學科構建和開放式學習,最后得出結論高等教育的本質就在于人的解放。
文章提出的關于自由高等教育的重建策略都是歸根到底都是圍繞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來論述的,學科、理性、教學、學習、學術共同體內部都是有局限性的,學生的經(jīng)驗是由命題知識組成還是由行動獲得的知識組成,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且要能夠對自身經(jīng)驗進行批判性反思,這樣的教育才成為真正的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2.
[2] (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3.
[3] (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32.
[4] (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55.
[5] (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19.
[6] (英)羅納德·巴尼特.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