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聽風(fēng):鍛煉最考驗人。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一天天的重復(fù)。身邊的人,鍛煉的多,堅持的少;時尚的多,追求的少;被動的多,主動的少。非被垮下的身體所逼,實在難堅持啊!
@逆時針Johnson:別人都在跑,你還站在原地嗎?
@ Sunflower_琳:放空頭腦,追隨腳步!喜歡的就是這種感覺!可這空氣能跑嗎?
@王石:為今天、明天奔跑。
本刊記者/唐磊
從今年夏天開始,我分散在各地的同學(xué),陸續(xù)開始曬跑步。大家用Nikeplus之類的APP,把里程、路線、速率上傳,相互曬狀態(tài)、賣萌、揶揄其他不鍛煉的人。
能夠拿出來曬的跑步是會傳染的,APP給跑步者一個塑造平民英雄的機會,“那個誰,每天跑8公里,兩個月瘦成那樣?!蔽乙矂有牧?,于是從今年夏天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夜跑,每次堅持40多分鐘,跑跑走走,雖距離不長,但每每累得生不如死。
我本來一直都恨跑步,太枯燥太虐人了,學(xué)生時代如遇體育課是練中長跑,常借故請假。不過,人過三十,為了不做“肥得流油的死胖子”,勉強撐下來,跑了五六次后,竟然感覺輕松不少,更有種說不出的暢快。
在上期報道中,接受我采訪的跑步者大多像我一樣,是要健身、減肥才開始跑的。但是,隨著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和執(zhí)著程度不同,我們和他們有了區(qū)別。對采訪對象程旸來說,跑步是很嚴(yán)肅的事,42.195公里的馬拉松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像是濃縮的人生。而對于我這類普通的鍛煉者而言,每次能撐過5公里,就夠有成就感了。
能堅持長跑的是一類人,不跑的是另一類人。如今,在全國井噴的馬拉松賽上,在奧森公園的跑步道上,在手機的朋友圈子里,跑者不再是晨練的老人孩子,而是那些在沉重壓力下展現(xiàn)勃勃生機的中產(chǎn)精英。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或許算是跑步在社會潮流中的另一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