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
月,圓時少,缺時多,所以造字為彎月。古人觀察月相,發(fā)現(xiàn)月有四相,謂之“朔、弦、望、晦”,據(jù)此訂歷法。于是有了舊歷,或稱夏歷、農(nóng)歷、陰歷。先有歷法之制訂,后有歷史之記載,其重要程度可知矣。舊歷每月初一無月為朔之始,十五圓月為望之始。朔望之間,初七、初八見上弦月為弦之始,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為晦之始。算來一個月分四段,每段七八日,與古猶太人每月四個星期之制相同。
晦日將盡,必在月底。你若黎明前起床,能見到殘月掛在東方的地平線上,被紅霞反襯成慘白色。待到晦盡朔來,已是下月初一,此時一鉤殘月也消失了。其原因是地、月、日這三球走成一條近似直線,月亮以其照不到陽光的黑面對著地球,我們當(dāng)然看不見她了。此為朔之始日,古代許多祭祀禮都在這天舉行。第二天是初二,日落西方的地平線時,能在日旁乍見一鉤新月,轉(zhuǎn)瞬即入地平線下。到了初三、初四,天黑以后新月由鉤形逐夜變?yōu)榇巍T瓉砗诿嬷伦钕仁菑哪_下復(fù)明生光,逐夜向上擴(kuò)展亮域,最后才變成圓滿光面的。商朝的甲骨文尚無“朔”字,可能是由于天象學(xué)落后,尚未完善“朔”的概念。篆文朔字從“月”,左旁是甲骨文的“逆”字。因為新月誕生時腳先出來,所以造字從“逆”(順產(chǎn)都是頭先出來)。朔字義為逆行,所以逆黃河而上的河套地區(qū)古稱朔方,西北風(fēng)也跟著叫朔風(fēng)了。
初一過完了半個月就是十五,入夜月圓,回望。簡體望把繁體下部的改造成王,作為聲符??赡苁窍幼笊辖亲髀暦耐霾伙@著,怕勞動人民學(xué)文化時忽略了,才改作王吧。音tíng,是廷的聲符。字從“人”從“土”,人立土上。這個字不應(yīng)該被廢除。是停的古寫。篆文望的左上角非“亡”字,乃“臣”字。臣的本義是瞠(chēng),瞪大眼睛,象眼球突出形。一個人站立在土地上瞠目看圓月亮,這就是“望”。月圓時,月面上的陰影,古之所謂嫦娥和玉兔,今之所謂靜海和夢海,最挑逗先民的好奇心,所以要“舉頭望明月”。金文“望”字腳下以地平線代替土。甲骨文土作,無月,應(yīng)是望的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