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娥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流動人口家庭化的特征異常凸顯,由此而帶來了第二代移民——流動兒童數(shù)量的急劇增加,并呈現(xiàn)出流動兒童低齡化的趨勢。因此,有關流動兒童的問題受到了研究者們的強烈關注。目前,學術界對流動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關注較多,其原因是由于生活和環(huán)境的變化,流動兒童面臨著各個層面的環(huán)境適應問題(如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更面臨一系列的心理適應問題。我們知道,越微觀的環(huán)境,與兒童的生活、學習越密切,對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也越大。流動家庭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家庭環(huán)境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而婚姻關系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人際環(huán)境,對兒童具有顯著的影響。[1]有研究指出,父母婚姻關系的好壞與幼兒的行為問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父母間不良的婚姻關系容易引發(fā)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2-3]事實上,父母婚姻質量低的家庭中,子女的行為問題也較多。[4]學齡前兒童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如果在早期得不到及時的糾正,不但影響其學習和活動,還有可能形成心理缺陷,阻礙其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還容易導致成年后的反社會行為。[5]
當前,流動兒童的行為問題已引起研究者們的關注。但對是非辨別能力較弱、最易受環(huán)境影響且對家庭也最為依賴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其行為問題現(xiàn)狀如何?他們的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研究者關注甚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現(xiàn)狀及其與父母婚姻質量關系進行探討,以期為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早期干預提供實證依據(jù)。
本研究從合肥、淮南兩市部分幼兒園大、中、小班選取學齡前流動兒童共187名,這些幼兒及其父母構成了本研究的樣本。幼兒的年齡在4-6周歲之間,其中男童114人,女童73人;4歲幼兒98人,5歲幼兒59人,6歲幼兒30人。
1.Rutter兒童行為問卷(父母問卷)[6]:該問卷由31個條目組成,內容包括一般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兩方面。其中行為問題由違紀行為(簡稱A行為)和神經癥性行為(簡稱N行為)構成。評分時比較兩項行為得分高低,得分高者歸為A行為之列,得分低者歸為N行為之列,得分相等則歸為混合行為(簡稱M行為)之列。采用3級記分,得分越高,表示行為問題越嚴重。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4。
2.Olson婚姻質量問卷[7]:共124個條目,由過份理想化、婚姻滿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解決沖突的方式、經濟安排、業(yè)余活動、性生活、子女和婚姻、與親友的關系、角色平等性及信仰一致性共12個因子構成,采用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父母婚姻質量越高。由于被調查者對性生活這一因子項填寫空白較多(可能與文化因素有關),故本研究在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時刪除了該項。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8。
由經過培訓的幼兒園老師將問卷發(fā)放給被調查幼兒的家長,并說明調查的意義和正確的填寫方法,讓家長認真填寫。共發(fā)放問卷240份,收回效問卷187份,有效問卷率為81.3%。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整理。
根據(jù)原量表及我國試測情況,以13分為臨界值,總分≧13分歸為行為問題組,總分≦13分歸為行為正常組。在187份有效問卷中,檢出行為問題61例,檢出率為32.6%。其中,A行為32人,N行為17人,M行為12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17.1%、9.1%和6.4%;從性別方面來看,有行為問題的男童44人,檢出率為38.6%,女童17人,檢出率為23.29%;從年齡方面來看,4-6歲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分別為29人,21人,11人,檢出率分別為29.59%、35.59%和36.67%。t檢驗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學齡前流動兒童的行為問題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但不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
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將總分≧13分被評為兒童行為問題組,總分≦13分被評為兒童行為正常組。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行為問題組與行為正常組學齡前流動兒童的父母婚姻質量進行了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行為問題組與行為正常組幼兒父母婚姻質量比較(M+SD)
由表1可以看出,行為問題組和行為正常組學齡前流動兒童的父母婚姻質量在過份理想化、夫妻交流、解決沖突的方式、經濟安排、子女和婚姻、與親友的關系以及角色平等性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在婚姻滿意度、性格相容性、業(yè)余活動以及信仰一致性上無顯著差異。
1.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的相關分析
為了解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首先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的相關(r)
相關分析表明,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在總分及各因子間均呈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中的大部分因子(除婚姻滿意度和角色平等性外)均呈顯著負相關;具體來看,A行為與過份理想化、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解決沖突方式、經濟安排、業(yè)余活動、子女和婚姻、與親友的關系以及角色平等性呈顯著負相關;N行為與過份理想化、婚姻滿意度、解決沖突方式、業(yè)余活動、子女和婚姻、與親友的關系、角色平等性以及信仰一致性呈顯著負相關;M行為與過份理想化、夫妻交流、經濟安排呈顯著負相關。
2.父母婚姻質量對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父母婚姻質量與學齡前流動兒童問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本研究以父母婚姻質量各因子為預測變量,以兒童行為問題總分為結果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的逐步回歸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夫妻交流、子女和婚姻兩個因子進入回歸方程,表明夫妻交流、子女和婚姻這兩個因子對學齡前流動兒童的行為問題有較為顯著預測作用。
本次調查顯示,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2.6%,這一結果比1993年的全國常模(12.97%)[8]高出許多,也比已有研究的檢出率(12%~19.3%)[9-10]高很多,這可能跟調查的時間和時代背景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童的行為問題檢出率高于女童,這既可能跟男女兒童本身的性別差異有關,也可能跟兒童從小所接受的性別角色教育有關。此外,盡管本研究發(fā)現(xiàn)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不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但從各個年齡的行為問題檢出率來看,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呈現(xiàn)出隨年齡增長而遞增的趨勢。因此,為了降低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幼兒園和家長都應對學齡前兒童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有效的干預,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對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組與行為正常組的父母婚姻質量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行為問題組兒童的父母婚姻質量各因子分均低于行為正常組兒童,且在大部分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張柏芳、黃雪薇的研究結論一致。[9]提示行為問題組兒童的父母婚姻質量較低,這應引起學齡前流動兒童父母的高度關注,提高婚姻質量,既有利于家庭幸福和諧,又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
一般來說,父母婚姻質量主要是通過影響夫妻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進一步影響整個家庭氛圍進而對子女產生影響的。本研究顯示,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呈顯著負相關,其中與兒童行為問題關系較為密切的是夫妻交流、解決沖突方式、性格相容性、過分理想、經濟安排、業(yè)余生活、子女和婚姻、與親友的關系。說明父母的婚姻質量越差,其子女發(fā)生行為問題的概率就越大。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夫妻交流、子女與婚姻這兩個因子可以有效預測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夫妻交流主要指夫妻間角色交流的感受、信念與態(tài)度。子女與婚姻主要是指夫妻雙方對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子女數(shù)和態(tài)度??梢?,夫妻雙方交流方式不當,交流量不足,交流技巧缺乏以及對子女和婚姻的態(tài)度不一,都可以影響婚姻質量,進而引發(fā)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的產生。由于流動家庭大多數(shù)都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通常夫妻雙方的工作比較繁忙,且工作相對較為勞苦,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缺少交流的時間與精力,難以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與認識,導致婚姻質量較低。這就提示學齡前流動兒童的父母,應關注自己的婚姻狀態(tài),及時增強夫妻間有效的交流和溝通,統(tǒng)一對子女與婚姻的認識與看法,提高婚姻質量,是有效防止學齡前流動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促進學齡前流動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1] Emery,R.E.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the children of discord and divorce.Psychological Bulletin [J].1982,92(2):310-330.
[2] Katz,L.F.,&Gottman,J.M.Pattners of marital conflict predict 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940-950.
[3] 俞國良,金東賢.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對3-6歲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3,26(4):608-611.
[4] Katherine M.Kitzmann,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subsequent triadic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parenting[J].Development Psychology,2000,36(1):3-13.
[5] 肖凌燕.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預[J].中國特殊教育,2004(1):63.
[6] 王玉鳳.Rutter兒童行為問卷.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Z).367-371.
[7] 李凌江.婚姻質量問卷(Olson)[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53-159.
[8] 唐慧琴.兒童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分析:22城市協(xié)作調查24013名兒童少年報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7(1):13-15.
[9] 張柏芳,黃雪薇.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婚姻質量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25(2),172.
[10] 姚 彬.某市學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23(4):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