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貽林,趙 華,嚴 玲
(1.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300072;2.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工程建設項目復雜性不斷提高,參與方增多,項目內在的風險日益復雜,從而項目管理績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風險的合理分擔與風險管理效率[1]。在業(yè)主與承包商之間合理地分擔項目風險,能夠降低風險程度,最小化項目的風險成本[2],大量節(jié)約項目費用和時間[3]。因此,風險分擔正日益成為工程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的重要路徑[4]。已有研究表明,風險分擔量與工程項目管理績效之間并非簡單的正向或負向關聯,業(yè)主不應一味地把項目風險轉移給承包商,而應該追求實現風險分擔的最優(yōu)格局,即尋求一個工程項目交易雙方博弈均衡狀態(tài)下的最優(yōu)風險分擔區(qū)間[5]。從工程項目管理績效提高的角度而言,業(yè)主的合理風險分擔決策亦應該力求達到這個風險最優(yōu)分擔區(qū)間,然而,目前的相關研究鮮有系統涉及工程項目合理風險分擔決策影響因素及理論模型的探討。事實上,業(yè)主的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是一個復雜的交易過程,旨在劃分其內部(業(yè)主自身)與外部(承包商)決定項目風險管理責任大小,它取決于一系列因素的影響[6]。因此,系統考察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進而揭示其相互作用機理,有助于形成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的理論模型,奠定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管理的定量決策基礎。
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研究多見于PPP、BOT項目的風險管理研究視角,并日益擴展到其他項目管理模式,已成為工程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學術界對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研究,多關注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估、風險分擔原則總結及風險分擔模型等問題。鮮見系統性分析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文獻,已有的部分成果散見于部分學者的研究中。
通過整理相關文獻,得出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初始集(見圖1)。
圖1 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初始集
本次數據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方法獲得學界與實務界工程項目管理專業(yè)人士對于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重要性評價,問卷發(fā)放區(qū)域主要為北京、天津、江蘇、廣東等地區(qū)。問卷以圖1中所列的15個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為題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作為評價標準,由受訪者選擇每一風險分擔影響因素重要性的評價值,并鼓勵受訪者補充問卷中沒有涉及而實踐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本次問卷發(fā)放200份,回收176份(無補充指標),回收率88%;其中,有效問卷170份。本次調查以實務從業(yè)者為主(77%),輔以專業(yè)研究人士(23%);受訪人群的從業(yè)年限較長,3年以下者僅占26%,且主要為科研人員;受訪人群的學歷較高,本科以下人群僅占16%。總體上看,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具有較好的知識背景與實踐經驗,且來自業(yè)主、施工、咨詢與科研院所的受訪人數基本平衡,保證了調查數據的真實性與代表性。
本文選擇因子分析作為數據分析的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首先,對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樣本數據進行KMO測度與Bartlett球形檢驗以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表明,KMO測度值為0.744,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統計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因此本次問卷調查獲得的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在反復測算中,由于V14在所有因子上的載荷均小于0.5,從而予以刪除)。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通過揭示觀測變量的內部相互關系,用少數幾個抽象因子去反映原來眾多觀測變量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以達到數據降維、簡化變量結構的目的。根據特征根大于1的標準,本文提取出5個因子。這5個因子累計的總方差已經達到83.554%,說明它們能夠很好地解釋樣本數據所反映的變量信息。KMO測度值為0.744,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統計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因此本次問卷調查獲得的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在反復測算中,由于V14在所有因子上的載荷均小于0.5,從而予以刪除)。
通過因子旋轉,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1所示。其中,載荷系數小于0.4的未予顯示。
表1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從表1可以發(fā)現,14個變量均只在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對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統計分析的因子命名如下:①變量V13,V11,V15,V2在因子1上載荷較高,這些變量集中體現了工程項目交易雙方博弈策略受到的約束,將其命名為“談判能力因子”;②變量V3,V1,V4在因子2上有較高載荷,反映了業(yè)主進行發(fā)包選擇的宏觀決策,命名為“開發(fā)策略因子”;③變量V7,V6的載荷集中于因子3上,反映了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支撐機制與流程,命名為“分擔機制因子”;④變量V10,V8的載荷集中于因子4,體現的是承包商的風險態(tài)度與能力,命名為“承包商特征因子”;⑤而變量V12,V5,V9的載荷集中于因子5,概括反映出業(yè)主的特征,因此命名為“業(yè)主特征因子”。
上述分析結果雖然將影響風險分擔的各種因素抽象為談判能力、開發(fā)策略、分擔機制、承包商特征與業(yè)主特征等5個因子,反映了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應該著重考慮的不同維度。但因子及其所包含的影響因素之間的作用機理仍未能得以揭示,難以支持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精細化決策,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分析風險分擔影響因素及因子的層次結構與作用機理。
(1)構造鄰接矩陣,計算可達矩陣
本部分以表1中的風險分擔影響因素作為分析要素(為方便計,將表1中第一列的因素依次標記為F1-F14,其含義相同),采用兩輪Delphi方法由5位專家根據其豐富的專業(yè)素養(yǎng)給出風險分擔影響因素之間作用關系的經驗判斷。兩因素(如Fi,Fj)之間的關系以V、A、X與O表示,相應地表示“Fi影響 Fj”、“Fi受 Fj影響”、“Fi與 Fj相互影響”、“Fi與Fj無關系”。由此得到的矩陣A=(aij)n×n即為鄰接矩陣,其中①當i=j時,則aij=0;②當i≠j時,若Fi與Fj之間的關系為V,則aij=1,aji=0;若Fi與Fj之間的關系為A,則aij=0,aji=1;若Fi與Fj之間的關系為X,則aij=aji=1;若Fi與Fj之間的關系為O,則aij=aji=0。
根據Delphi方法得出的結果及上述轉換規(guī)則,可得出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鄰接矩陣A。根據矩陣布爾運算規(guī)則,進行矩陣運算,僅當(A+I)≠…≠(A+I)r-2≠(A+I)r-1=(A+I)r時,可達矩陣M=(A+I)r。運用MATLAB軟件計算,得出r=6,即可達矩陣M=(A+I)6。
(2)劃分系統要素層次,構建ISM模型
根據可達矩陣,計算要素的可達集R(Fi)、先行集A(Fi)是進行系統要素層次劃分的基礎。根據可達矩陣M,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可達集、先行集等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根據表1,可以得出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Fi的共同集T={Fi∈N|R(Fi)∩A(Fi)=A(Fi)}={6}≠Φ,因此系統只有一個連通域。
表2 數據表
影響因素層次劃分步驟如下:首先根據R(Fi)∩A(Fi)=R(Fi)來確定出最頂層的因素集L1;然后,將L1所包括的因素在數據表1中刪除,根據同樣的準則確定L2,直到確定出最底層因素集Ln。由此可以得:L1={9};L2={5,7,8,10,11,12,13,14};L3={2,3};L4={1};L5={4};L6={6}。由可達矩陣M可見,L2中各因素相互可達,屬于強連通塊。根據因素層次劃分結果及可達矩陣,并將變量符號對應的因素名稱置換,可以得出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ISM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層次結構模型
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可以解構為5個不同的維度,包括14個具體的影響因素(圖3)。對上述影響因素的系統分析與評價是進行工程項目合理風險分擔決策的基本前提,而風險分擔決策的精細化則需要進一步厘清各因素之間的層次作用機理。
圖3 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系統構成
3.2.1 宏觀層面
基于分析的結果,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影響因子可劃分為談判能力、開發(fā)策略、風險分擔機制、承包商特征與業(yè)主特征等5個因子,在圖1所示的層次結構模型中,上述因子之間具有以下關系:
(1)開發(fā)策略與談判能力具有基礎性作用,能夠直接影響其他3個因子。這同時也表明在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實踐中,開發(fā)策略與談判能力因子對于最終的分擔方案的達成具有間接的影響。事實上,風險分擔方案主要是通過招投標及合同談判過程最終達成,顯然在招標文件中,對于項目擬采用的發(fā)包方式、合同類型等開發(fā)策略維度的要素已經明確,而且對于投標人資質等要求亦已予以明確,相應地也大致選定了潛在投標人的邊界,交易雙方的談判能力在宏觀層面已基本確定。因此,上述兩個因子只能通過影響風險分擔決策的其他3個因子作用于最終的風險分擔方案,是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的基礎性參數。
(2)風險分擔機制因子、承包商特征因子與業(yè)主特征因子具有明顯的互動關系。在圖2中,上述3個因子的構成因素共同組成了強連通區(qū)域,表明其中任一因子均可作用于其他兩個因子。以業(yè)主特征因子為例,可以發(fā)現業(yè)主特征(包括其風險分擔的理念,擬采用的分擔原則,風險態(tài)度)將直接影響到風險分擔機制的設計,且充分披露出的業(yè)主特征信息會影響到承包商的風險態(tài)度變化(即改變承包商特征);另一方面,提前預知潛在承包商的特征,將影響到業(yè)主的風險態(tài)度及分擔理念等業(yè)主特征變化,而一旦確定了風險分擔機制,則其作為交易雙方風險分擔博弈的規(guī)則直接作用于業(yè)主自身,并可能促成業(yè)主特征的轉變。此外,通過圖2還可以進一步看出,風險分擔機制是最頂層的因子,對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具有直接作用,也從側面說明了目前學界集中于風險分擔機制研究的態(tài)勢。
3.2.2 微觀層面
根據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詳細剖析不同因子維度包含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可以在微觀層面進一步揭示出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
(1)L6層:項目類型位于模型的底層,對其他風險分擔影響因素均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理論層面上,說明風險分擔決策具有項目特征異性,其根本原因則源于項目風險的特異性,具體的項目類型及其特征決定了項目風險因素的特殊性及其風險程度,相應地需要與之匹配的控制能力與專業(yè)技能。因此,眾多學者均強調風險分擔并無統一格局,應結合具體項目類型而予以劃分。
(2)L5~L3層:L2~L4層包含4個因素,共同反映了交易雙方的談判能力,其中承包商市場結構是基礎性因素,其既受到項目類型的影響,又直接作用于談判能力維度下的其他因素,并對L5、L6層的因素具有間接作用,是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的根本性因素。在工程項目交易市場中,不同的承包商市場結構反映了市場中承包商的數量及其競爭程度,直接決定了交易雙方風險分擔博弈的談判力的均衡性,并將對業(yè)主與承包商特征、風險分擔機制及項目開發(fā)策略發(fā)生作用。事實上,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承包商市場往往意味著業(yè)主方有更多合格的交易對象的選擇,也為業(yè)主的項目開發(fā)策略提供了更多選擇,承包商由于競爭壓力,其風險態(tài)度非理性化往往承擔了更多風險,業(yè)主的風險轉移理念因此受到激勵,而風險分擔的激勵機制亦可能不足。
(3)L2層:在圖1的層次結構模型中,L5層的8個影響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強連通區(qū)域,反映出該區(qū)域內的所有因素均可以相互作用并進一步作用于最終的風險分擔程序設計,是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核心影響因素,交易雙方最終達成的分擔方案反映了上述影響因素的綜合權衡。對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擔而言,項目開發(fā)決策所選定的發(fā)包/融資方式、合同類型是決策的約束變量,業(yè)主與承包商特征所包含的影響因素及風險分擔激勵機制設計是決策的核心變量;而對于工程項目開發(fā)決策而言,如果秉承信息向前集成的管理理念,提前從風險分擔的視角考量業(yè)主與承包商特征以及風險分擔的激勵機制,顯然對于項目開發(fā)決策過程中的發(fā)包/融資方式、合同類型選擇與設計有著“量身定做”的優(yōu)化意義。上述因素間的作用關系表明了風險分擔決策需要綜合權衡業(yè)主、承包商、開發(fā)策略等不同維度的因素與風險分擔激勵機制的影響,對于其中某一因素影響性考慮不足即可以引致系統性
(4)L1層:位于頂層的因素為風險分擔程序設計,表明其為目風險分擔決策的直接影響因素。風險分擔程序設計涵蓋了風險識別與評估、分擔過程模型與流程等一整套技術與方法,具有工具性意義,如Ling B,柯永建,王守清等人的研究[5]。
在工程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中,風險分擔一直是其中的重要路徑,科學的、精細化的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需要系統厘清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從而能夠支持決策者全面考慮風險分擔的影響因素,并根據其相互作用關系對關鍵因素予以重點關注,提高決策的效率。通過文獻研究與實證分析,構建了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系統的理論模型;并且根據系統工程的ISM建模方法,構建了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并據此揭示了風險分擔影響因素間的作用機理,對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決策具有方法論上的探索意義。
[1]Tah,J.H.M.,Carr,V.A Proposal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Using Fuzzy logic[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0,18(4).
[2]M.Motiar Rahman,M.M.Kumarswamy.Risk Management Trends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Moving Towards Joint Risk Management[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2,9(2).
[3]Levitt R.E,Ashley D.B,Logcher R.D.Allocating Risk and Incentive i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 Division.ASCE,CO3,1980,106(3).
[4]杜亞靈,尹貽林.公共項目績效改善研究:風險分配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
[5]柯永建,王守清.特許經營項目融資(PPP)——風險分擔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Xiao-Huajin,Hemanta Doloi.Interpreting Risk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an Empirical Study in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