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杰
繼智能手機和Google Glass之后,近期智能手表又成為了業(yè)內議論熱點,且蘋果、谷歌、三星、LG均開始了智能手表的研發(fā),有的甚至已經流出了原型設計。實際上所謂智能手表并非什么新鮮玩藝兒,之前已經有不少廠商不但做過嘗試,有的還將自己的智能手表推向了市場,遺憾的是至今未能有任何一家廠商的一款智能手表在市場中獲得成功,幾乎均遭腰斬。為此,有國外媒體總結了之前曾經失敗的智能手表產品,其中不乏有蘋果、三星、微軟和索尼這樣的大佬。那么為何這些廠商的智能手表會成為先驅?未來的智能手表真的會有市場嗎?
仔細觀察這些曾經失敗的智能手表產品,先不說體驗如何,在外媒總結的7款失敗的智能手表中,就有兩款是因為過高的定價(三星的一款為600美元,I'm Watch為450美元)而未能被市場接受,所占比例接近7款失敗智能手表的1/3。不要小看價格,它直接決定著用戶的選擇與廠商的利潤。不過從之前業(yè)內預測蘋果iWatch的利潤率不如iPhone和iPad看,智能手表的制造成本不低,當然這種不低不是指它的制造成本就一定高于iPhone或iPad,而是指與其市場銷售價格和廠商獲得的利潤率相比。
其次是體驗。由于智能手表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其屏幕大小的限制。1~2英寸屏的界定毫無疑問會使得當今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流行的觸控體驗大大降低,但遺憾的是,盡管屏幕相當小(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相比),但其操作的方便性并未因此得到提高,甚至不如小尺寸的智能手機(可以單手操作),而智能手表無論如何是不能單手觸控的(因為要進行操控的話,帶手表的那只胳膊至少要有所動作),當然這還是僅就觸控這一主要功能而言。
同樣是因屏幕所限,智能手表不管是娛樂還是工作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相比,都差很多,這使得智能手表很難有準確的市場定位,或者說吸引什么類型的用戶。實際上,在曾經失敗的智能手表中的一款索尼智能手表外界評論甚至稱其根本對觸控指令不能做出反應,更不用談什么觸控體驗了。
對此,瑞士名表品牌 Swatch 集團 CEO Nick Hayek 也表示,對于 iWatch 取代蘋果 iPhone 的說法他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他認為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屏幕大小問題。
第三是設計難度的加大。其實這主要還是由于屏幕所限。這使得廠商在產品設計差異化方面發(fā)揮的空間大為降低,這難免導致用戶選擇性(首先從外形上)的局限性,而鑒于智能手表的廠商多是非專業(yè)和品牌的手表企業(yè),外形的千篇一律和品牌認知度的近似,更是加重了用戶選擇的困惑。當然設計上還涉及到內在例如芯片、存儲、內存等技術的發(fā)展,即能否在方寸之間容下如此多的組件,散熱、電池等如何平衡和解決,總之技術難度會加大許多。
最后就是事關體驗的應用(生態(tài)系統(tǒng))。如前所述,由于屏幕的限制,現(xiàn)如今無論是蘋果的iOS,還是谷歌的Android的應用絕大部分肯定不適宜在智能手表上使用,即便能夠使用,體驗也比不上在具有針對性開發(f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所以至少需要適配性的二次開發(fā),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開發(fā)者是否有足夠的動力來這么做。但鑒于上述分析的幾點,智能手表將很難獲得開發(fā)者極大興趣的初始動力??梢哉f,如果想要在智能手表市場真有一番作為的話,蘋果和谷歌面臨的可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塑,但誰都清楚這將是一個漫長和充滿風險的過程,這些大佬們真的愿意為此付出嗎?
綜合上面的分析,智能手表等新型的可穿戴式計算設備如果依照目前廠商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慣性思維模式來發(fā)展的話,挑戰(zhàn)頗大,而唯有跳出這種慣性思維,以完全創(chuàng)新、顛覆的理念去打造智能手表產品才可能是成功的第一步,這之中既是當前移動互聯(lián)網設備的延伸,更需要的是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