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衛(wèi)兵 張攀紅
(1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2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住房公積金的歸集工作是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資金源泉,盡管住房公積金制度在中國建立至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覆蓋面還不夠廣、歸集率比較低、繳存比例普遍偏低、歸集額不高,對住房公積金的提取、使用和管理造成不利影響,限制了其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住房公積金繳存者包括繳存單位和繳存?zhèn)€人,其行為特征對其繳存積極性和繳存額有直接影響,從住房公積金繳存者行為視角對繳存額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便于從微觀上定量把握目前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繳存者單位和個人的行為特征之間的關系。
國外單獨對住房公積金制度進行研究的很少,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研究大多穿插在對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的研究中進行(Alex F Schwartz,2008;[1]Tony Tan Keng Joo et al.,2008[2])。中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后,也引起了很多國外學者的興趣并對其進行研究(Richard J.Buttimer Jr.et al.,2004;[3]Mattias Burell,2006[4])。由于國家之間經濟發(fā)展不同和文化差異,并不能完全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中。國內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研究,有學者從中外住房制度比較角度入手研究(陳杰,2010;[5]朱啟文,2011[6]),有學者從法律角度入手研究(張愛菊等,2011;[7]閻祖美,2012[8]),有學者從社會公平角度入手研究(楊兵,2010;[9]鄭瑞蘭,2011[10]),還有學者圍繞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相關實務如提取、貸款、投資、管理等展開研究(袁桂珍,2010;[11]張昊等,2010;[12]謝虎,2011[13])?,F(xiàn)有對住房公積金歸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中國住房公積金歸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婁芳,2010;[14]牛艷等,2011;[15]趙秀梅,2011;[16]盧海,2012[17]),他們針對中國住房公積金歸集中覆蓋面窄、歸集率低、執(zhí)法稽查制度不健全、相關人員主觀意識和認識程度不足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包括完善立法、收繳與使用互動、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選擇典型單位試點以點帶面、靈活調整繳交政策、推行繳交監(jiān)督機制、加強宣傳、協(xié)調各職能部門形成歸集合力、加強行政推動等。這些研究大多是對現(xiàn)有現(xiàn)象進行簡單分析,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證證據。
與以往文獻不同,本文從行為學的角度,對住房公積金繳存者的行為進行分析,并建立實證模型,找出影響單位和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的因素,為住房公積金歸集方面的研究提供實證證據。
行為學[1]認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由一定動機引起,引起動機有內外兩類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誘因。需要一經喚醒,就會產生動機,驅使個體朝特定目標采取行動,而需要的喚醒可能源于內部刺激,也可能源于外部刺激。誘因側重從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影響來分析行為動機。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只引起人體自動調節(jié)機制發(fā)揮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種行為動機。即使缺乏內在的需要,單憑外在刺激,有時也能引起動機和產生行為。誘因、需要、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行為源于動機,動機既可能源于內在需要,也可能源于外在刺激,或源于需要和外在刺激的共同作用。
圖1 需要、誘因、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系
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行為由繳存者的動機決定,繳存單位和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動機有所不同。對單位而言,由于當前住房公積金還未全面覆蓋,在工作中被當做一項隱形福利,不少單位以此吸引更多更優(yōu)秀的職工。單位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能夠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增強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企業(yè)凝聚力,提升單位經營的整體形象。對職工而言,繳存住房公積金能夠得到單位的資金補貼,相當于增發(fā)了住房工資。職工在購買、建造自住房時使用公積金貸款,可以享受低于商業(yè)銀行普通住房貸款利率的政策優(yōu)惠利率,而對于那些暫不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職工,住房公積金可以看作對養(yǎng)老金的一種補充,離退休時可以提取本息供養(yǎng)老之用。
單位和個人的繳存動機來源于其住房需要(住房需要是消費者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有時甚至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在住房的集中體現(xiàn))或者外部因素刺激或者二者共同作用,需要受單位和個人特征影響,因此,單位和個人繳存公積金的行為受其個體特征及環(huán)境影響。以此為理論依據分析單位和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研究假設。
影響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的因素主要包括單位類型和單位規(guī)模。
1.單位類型。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上市公司等單位在住房公積金制度誕生之前,其直接投資建房用于職工福利,住房公積金制度誕生之后,國家限制單位建房,而這些單位通過繳存住房公積金形式延續(xù)之前的職工住房福利,其執(zhí)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相對完善,住房公積金繳存積極性和繳存額較高。對于大部分私營企業(yè)而言,其認為住房公積金更多地增加了企業(yè)的負擔,加大了運營成本,因此不愿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即使有些已為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賬戶,但漏繳、少繳現(xiàn)象尤為嚴重。
因此,提出假設H1:單位類型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比私營企業(yè)的繳存額高。
2.單位規(guī)模。規(guī)模大的單位,住房公積金制度較健全,各方面福利待遇也好,容易吸引優(yōu)秀人才,有助于增加單位盈利,因此,其住房公積金繳存額也較多。而規(guī)模較小的單位,由于在資金、管理等方面不足,難以建立完善的住房公積金制度。很多規(guī)模小的單位將住房公積金看作一項成本,不愿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即使建立了,其住房公積金繳存額也不及規(guī)模大的單位。
因此,提出假設H2: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單位規(guī)模呈正相關關系。
影響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的因素主要包括戶口、性別、年齡、家庭生命周期、受教育程度、所在單位類型和收入水平。
1.戶口。住房公積金的建立以勞動工資關系所在單位為準,不以戶籍為限,本市范圍內城市戶口職工、農村戶口職工以及外地戶口職工,只要與本市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就應該建立并繳存住房公積金。然而,現(xiàn)階段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嚴格區(qū)分了城市和農村戶口,限制人力資源城鄉(xiāng)統(tǒng)籌統(tǒng)一配置。很多單位對農村戶籍的歧視,導致有關部門無法按照新修訂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向企業(yè)強制征繳部分農村戶口職工的住房公積金。此外,對于擁有農村宅基地的農民工,有些單位認為他們根本沒有城鎮(zhèn)住房的購買需求,不需要為其繳存住房公積金。因此,農村戶口的個人,其要么沒有繳存住房公積金,即使繳存,其繳存額也可能比城鎮(zhèn)戶口的個人低。
因此,提出假設H3:戶口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城鎮(zhèn)戶口職工繳存額高于農村戶口職工。
2.性別。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是按照職工個人工資的一定比例提取,職工就業(yè)單位也按照同樣比例繳存。在男女工資收入不同的條件下,男性職工與女性職工每月累計繳存的公積金數額也不同,其中職工個人繳存部分由于工資差異所導致,而用人單位繳存的那一部分,使男女職工的公積金差異進一步擴大。另外,按照目前的退休政策,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退休年齡為55歲或50歲。一般情況下,女性要比男性少繳5-10年,一生能夠積累的公積金金額差異顯著。
因此,提出假設H4:性別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男性職工繳存額高于女性職工。
3.年齡。不同年齡段的人,有著不同的保障性需求(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對住房公積金的繳存也會有所不同。對于剛步入職業(yè)崗位的年輕人來說,盡管對住房需求強烈,但財富積累水平低,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比較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步入穩(wěn)定階段,收入增長并趨于穩(wěn)定,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會更多,住房公積金在解決個人住房問題上也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隨著職業(yè)生涯接近尾聲,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更多的是為將來養(yǎng)老考慮,這樣在退休時可以提取本息,得到一筆資金以供養(yǎng)老。
因此,提出假設H5:年齡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
4.家庭生命周期。處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不同類型的家庭,其需求會有很大的差別,在個人住房公積金的繳存上也會體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如果簡單地將個人分為單身和已婚,一般來說,單身消費更多是本位消費,購房并不一定是必需的。但是,對于已婚而沒有住房的個人來說,購房壓力較大,此時個人更多地承擔了家庭責任和壓力,所以更希望通過住房公積金來解決住房問題。至于那些已婚且有住房的個人,其在醫(yī)療、子女教育、養(yǎng)老等方面需求可能更大,繳存的住房公積金還可以留作將來養(yǎng)老之用。
因此,提出假設H6:婚否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已婚職工繳存額高于單身職工。
5.受教育程度。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收入越高,對住房公積金在住房保障以及養(yǎng)老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更為清楚,維權意識可能更強,因此,他們繳存的住房公積金額越多。
因此,提出假設H7: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6.個人所在單位類型。一般來說,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yè),其住房公積金制度相對完善,因此,對于那些任職于這些類型單位的職工,其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相對較高。而在私營企業(yè),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更多地將住房公積金看作成本,因此,其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有些甚至根本沒有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對于任職于這一類型單位的職工,其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較低或者根本沒有。
因此,提出假設H8:個人所在單位類型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在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個人繳存額高于在私營企業(yè)工作的個人。
7.個人收入水平。我國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完全與工資收入掛鉤,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行業(yè)之間收入存在差距以及同工不同酬現(xiàn)象嚴重,個人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出現(xiàn)明顯差距。收入多的個人,其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多,單位補貼的也多;收入低的個人,其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少,單位補貼的也少,這樣收入差距越大,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的差距越大。
因此,提出假設H9: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個人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對繳存單位而言,被解釋變量為住房公積金月平均繳存額,等于2011年每個月的月繳存額加總后取平均值。其中,繳存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選取的解釋變量為繳存單位類型和職工人數。其中,單位類型(TYPE)分為7類,以私營企業(yè)為基底,設定 6 個虛擬變量(TYPEj,j=1,…,6),即國家機關(TYPE1=1,TYPEj=0,j≠1);國有企業(yè)(TYPE2=1,TYPEj=0,j≠2);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TYPE3=1,TYPEj=0,j≠3);事業(yè)單位(TYPE4=1,TYPEj=0,j≠4);民辦非企業(yè)單位(TYPE5=1,TYPEj=0,j≠5);社會團體(TYPE6=1,TYPEj=0,j≠6)。職工人數(NUM)用來衡量單位規(guī)模,是指2011年末的從業(yè)人員數。
對個人而言,被解釋變量為住房公積金月平均繳存額,等于2011年每個月的月繳存額加總后取平均值。其中,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選取的解釋變量及其具體定義如下:
(1)戶口(HOU):分為4類,以農村戶口為基底,設定3個虛擬變量(HOUj,j=1,…,3),即省會城鎮(zhèn)戶口(HOU1=1,HOUj=0,j≠1);地市城鎮(zhèn)戶口(HOU2=1,HOUj=0,j≠2);縣市城鎮(zhèn)戶口(HOU3=1,HOUj=0,j≠3)。
(2)性別(GENDER):設定為虛擬變量,男性為1,女性為0。
(3)年齡(AGE):分為4個階段,以36-45歲為基底,設定3個虛擬變量(AGEj,j=1,…,3),19-35歲(AGE1=1,AGEj=0,j≠1);46 ~55 歲(AGE2=1,AGEj=0,j≠2);56 ~60 歲(AGE3=1,AGEj=0,j≠ 3)。
(4)婚否(MAR):設定為虛擬變量,已婚為1,單身為0。
(5)受教育程度(EDU):按照學歷從低到高即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蚣夹?、大?;虼髮W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依次賦值為 1、2、3、4。
(6)所在單位類型(TYPE):分為9類,以私營企業(yè)為基底,設定8個虛擬變量(TYPEj,j=1,…,8),即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yè)(TYPE1=1,TYPEj=0,j≠1);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TYPE2=1,TYPEj=0,j≠2);事業(yè)單位(TYPE3=1,TYPEj=0,j≠3);大中型民營企業(yè)(TYPE4=1,TYPEj=0,j≠ 4);民辦非企業(yè)單位(TYPE5=1,TYPEj=0,j≠5);社會團體(TYPE6=1,TYPEj=0,j≠6);外商投資企業(yè)(TYPE7=1,TYPEj=0,j≠ 7);個體戶(TYPE8=1,TYPEj=0,j≠8)。
(7)月平均收入(INCOME):按照月平均收入段從低到高即1500元以下、1501元~2500元、2501元~4000 元、4001 元 ~5500 元、5501 元 ~7000 元、7001 元 ~8500 元、8500 元以上依次賦值為1、2、3、4、5、6、7。
本文選取Tobit模型,其重要特征是解釋變量xi是可觀測的(xi取實際觀測值),而被解釋變量yi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觀測到:當>0時,取yi=>0,稱yi為“無限制”觀測值;當≤0時,取yi=0,稱yi為“受限”觀測值。即“無限制”觀測值均取實際的觀測值,“受限”觀測值均截取為0,Tobit模型可用式(1)表示。[2]
在本文實證研究中,對于已繳存住房公積金的單位和個人,其繳存額可以獲得,即因變量取值為實際觀測值;而對于未繳存住房公積金的單位和個人,其繳存額為0,即因變量取值為0。
根據分析,單位和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的Tobit模型分別由式(2)和式(3)表示。
通過對2011年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已繳存住房公積金單位的數據進行抽樣調查,并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未繳存住房公積金單位的數據以及在廣州市工作的個人數據,經過整理,最終得出300家已繳存單位和31家未繳存單位的有效數據以及132份已繳存?zhèn)€人和72份未繳存?zhèn)€人的有效數據。
通過Tobit回歸,得到的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值如表1所示。
表1 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的Tobit模型的參數估計值
表1所顯示的參數估計結果表明:變量TYPE1,TYPE2,TYPE3,TYPE4,TYPE5,TYPE6,NUM 的p值顯著小于0.05,可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這幾個變量與因變量都有顯著關系。
其中,在單位類型(TYPE)方面,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這些類型的單位較之于私營企業(yè)這一類型的單位而言,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較高,即假設H1成立。另外,單位職工人數(NUM)對繳存額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單位職工人數越多,單位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越高,即假設H2成立。
通過Tobit回歸,得到的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值如表2所示。
表2 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的Tobit模型的參數估計值
表2的參數估計結果顯示,變量AGE2,MAR,TYPE1,INCOME的p值顯著小于0.1,可見,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這四個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這四個變量與因變量有顯著關系。
其中,年齡(AGE)方面,與36-45歲年齡段的個人相比,46-55歲年齡段的個人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高;而其他年齡段的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36-45歲年齡段的個人差別并不明顯,說明年齡一定程度上影響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婚否(MAR)方面,已婚影響顯著為正,說明已婚個人比單身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較高,即假設H6成立。個人所在單位類型(TYPE)方面,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yè)對繳存額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與在私營企業(yè)工作的個人相比,在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個人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較高;而在民辦非企業(yè)、社會團體、大中型民營企業(yè)等單位工作的個人,其繳存額與在私營企業(yè)工作的個人之間的差別并不明顯,即假設H8成立。月平均收入(INCOME)對繳存額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月平均收入越高的個人,其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也越高,即假設H9成立。
另外,戶口、性別、受教育程度這幾個因素并不顯著,表明戶口在省會、地市或縣市的個人與農村戶口的個人在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上差別并不明顯;男性和女性在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上并無明顯差別;學歷高低對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也無明顯影響。也就是說,不能證明假設H3,H4,H7成立。
本文以廣州市為例,從住房公積金繳存單位和個人行為的視角,對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對繳存單位而言,單位類型影響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比私營企業(yè)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高;單位職工人數與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呈正相關關系。對個人而言,年齡、婚否、所在單位類型和月平均收入會影響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46-55歲年齡段的個人比36-45歲年齡段的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高,其他年齡段的個人則與之無明顯差別;已婚個人比單身個人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高;在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個人比在私營企業(yè)工作的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額高,在其他類型單位工作的個人則與之相比則無明顯差別;月平均收入與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呈正相關關系;戶口、性別以及受教育程度與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并無顯著關系。
本文結論為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的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第一,進一步擴大住房公積金的覆蓋范圍,將一些非公有制企業(yè)、自由職業(yè)者以及長期游離于住房公積金制度之外的中低收入人群等納入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范圍,充分發(fā)揮住房公積金住房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第二,將住房公積金的使用范圍拓寬至租房、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對于單身的個人和年輕的個人,其可能更傾向于租房。而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其主要需求會有差異,繳交住房公積金的意愿各不相同,可以將住房公積金的使用范圍適當擴大到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以對社會保險作出一定補充,滿足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切實保障個人的權益;第三,在資金運用等方面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政策支持。可以適當延長中低收入群體的房貸期限,合理降低擔保評估費用;還可以由財政出資,對低收入群體實行住房公積金購房貸款的貼息業(yè)務以及給予從未提取、使用過住房公積金的繳存人以適當的利息補助等;第四,嚴格住房公積金執(zhí)法。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應與相關部門積極合作,采取行政、法律、互聯(lián)網等多種手段,對地方住房公積金的建立與繳存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未按規(guī)定建立和繳存住房公積金的單位,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按照相關規(guī)定予以嚴懲,并通過媒體等手段進行曝光。
[1]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Tobin J.Estimation of relationships for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Econometrica,1958(26):2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