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本位,能讓語文教學在迷惘中找到方向,能讓我們在教育改革這個時代背景中找到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優(yōu)化語文教學過程,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率。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本位;學習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各教學刊物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酣暢淋漓、剝膚刺骨的批斥:語文教學簡單化、程序化、刻板化;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練習太多,課外閱讀和課外寫作太少;學生消損了興趣,閉塞了聰明,加重了負擔,卻依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改的春風吹開了語文課堂的門窗,觀念在變,變得真快,大家試圖緊跟不舍,卻不乏有些人曲解新理念:有人崇洋媚外,說讓學生自由發(fā)展;有人花樣翻新,在課堂上表演著一場場“戲”。剔除這些只追求表面的“新理念”,我們更應(yīng)該思索的是怎樣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本位,那就是: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漢語言,以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它包括五大要素:學生、教師、漢語言、學習、語文素養(yǎng)。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起點。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的“人”,教師不應(yīng)該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有活躍的思想,敏銳的觀察力,快速接受事物的能力,對世界也有自己獨特的判斷和選擇。因此應(yīng)重視學生的存在,尊重他們的選擇權(quán),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2.語文教師是教學的中介,是指導的主體。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階段,作為教師,應(yīng)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guān)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僅傳授知識,還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3.漢語言是教學的材料,是知識與文化的載體。它應(yīng)該是個廣泛的概念,存在于社會生活當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俯拾即是而無須刻意“挖掘”,是一切有助于或能夠被用來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資源。
4.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機制,是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唯一途徑。這里的學習不應(yīng)該理解成拿著小本子記字詞、抄中心、做“全真” 模擬題,而應(yīng)該是學生心靈的活動,是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求知的過程。
5.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教學的根本目的。素養(yǎng)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對程度和過程的描繪。它有著“三維”結(jié)構(gòu):知識和能力,教程和方法,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觀。只有這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才能逐步形成學生結(jié)構(gòu)合理的語文素養(yǎng)。
心中裝著語文教學的本位,我們就可以把“根”留住。風來也好,雨來也罷,不會再聽風就是雨。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下的教學理念:
一、在愉悅中學習
興趣像柴,可以點燃,也可以搗毀。興趣的柴在每個學生的腦子里存著,但要看教師能否點燃這興趣。因而,我們要把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讓他們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這樣,就可以把一部分“在漢之心”喚回“曹營”。
記得在學習《斑羚飛渡》時,斑羚面對生命懸崖的壯舉讓許多同學頗為震撼。我問同學們:“當我們遇到人生的懸崖時,該怎么辦?”在斑羚精神的鼓勵下,許多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也會在此刻為自己的人生設(shè)計一幅藍圖。學習了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叫學生也創(chuàng)作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平常的學生這時一個個都不亞于詩人。學生寫道:假如學習欺騙了你/不要煩躁,不要心急!/思路堵塞時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正確的答案就在后面。/心兒永遠憧憬著未來,現(xiàn)在卻應(yīng)更加努力:一切都為了明天,一切都需付出,而你付出后/將會見到收獲的身影。雖然,詩中透出稚氣,可每課一獲卻在這里得到了體現(xiàn)——拓展了學生思維,挖掘了學生的潛能。
二、在誦讀中積淀
高爾基說過:“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币虼耍覀兛砂牙首x看成是一種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老師既要熱情地激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要幫助學生凈化朗讀內(nèi)容,規(guī)范朗讀行為,提高朗讀的品位。領(lǐng)著他們走進《西游記》、《童年》;領(lǐng)略《讀者》、《青年文摘》;感受屈原的寂寞哀怨、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的憂患深沉、魯迅的偉大深刻……讓學生在“書?!敝惺艿礁谢脱?,充實學生的文化積淀,提高文學感受力,拓展知識面。
三、在寫作中開掘
作文即做人,人以誠為信,文以誠為本,缺少了真情實感,文就如枯枝敗葉一般,毫無生機。因而,作文的第一步,應(yīng)是激活學生的“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讓學生有創(chuàng)作的欲望,感覺作文是在傾吐?,F(xiàn)在的中學生都情感豐富,對社會、生活充滿著諸多好奇心。有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將能化“無米之炊”為“佳肴之餐”。
激活情感興趣要看好時機作文。在總復習的日子里,學生普遍感覺學業(yè)日趨繁重,恰好語文復習文章閱讀,又是一系列關(guān)于親情、友情文章的品讀,其中幾篇《擔子》、《山路》、《父親》,都體現(xiàn)了為子女辛苦了一輩子卻仍覺得未盡心意的深長的父愛??吹贸?,許多同學為之感動。我趁機說:“同學們,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你也是你父親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安慰。能把你的父親也寫下來嗎?大家分別介紹認識下各自的父親?!蓖瑢W們欣然答應(yīng),沒有了絲毫的難意。
作文交上后,我發(fā)現(xiàn)一個個父親的形象是那樣的真實而感人,沒有絲毫的夸飾,沒有干巴的句子。有的寫父親每天把早餐端上時,習慣問:“好吃嗎?”當聽到肯定回答時,那份滿足、歡心則溢于言表;有的父親極少言談,卻在晚上睡覺前,都會輕輕推門往兒子房間里瞧一眼;有的父親吸煙,可卻喜歡站在走廊上吸,兒女們細心發(fā)現(xiàn),那是父親害怕影響子女的身體……這些,不正是子女細心體味后的真實感覺嗎?
我想,正是因為抓住了時機,激起了創(chuàng)作的情感因素,才讓同學們的筆尖潤滑了起來,洋洋灑灑下筆成文。
作文也需開掘智力因素。中學生處在富有想象、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年齡,他們的作文不應(yīng)該有“出土的文物味”,而應(yīng)敢于創(chuàng)新,展示個性。引導學生多關(guān)注社會上的新鮮事,收集生活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敢建奇特的“框架”,這樣的作文,才能脫穎而出,才能真正體現(xiàn)個性。
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本位,能讓語文教學在迷惘中找到方向,能讓我們在教育改革這個時代背景中找到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優(yōu)化語文教學過程,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