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才交際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已越來越被重視,我們老師必須:1.多些耐心,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2.把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起來,以讀帶練;3.促使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做個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4.通過閱讀增強師生間的溝通與理解。
【關(guān)鍵詞】“十”的力量;課堂閱讀;溝通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口才交際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已越來越被重視,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卻遠未把培養(yǎng)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放到應(yīng)有的位置。要改變這種情況,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較滿意的成績,我們老師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多些耐心,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
我知道越怕當眾說話越要鍛煉當眾說話,只有在反復的鍛煉中才能克服這種緊張的心理,從而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永遠開不了口就永遠怕開口,只有多講多練才能從“不敢講”到“不怕講”。針對班級里這樣的學生,我設(shè)想能否利用課前十分鐘閱讀文章并針對文章設(shè)置問題迫使他們開口,逐步增強他們在同學們面前說話的勇氣。從此,我利用課前十分鐘時間有意識地為他們閱讀文章,由最初的沒有任何問題設(shè)置的純粹的欣賞,到對故事性強的文章的問題的回答,再到對文章發(fā)表自己簡短的看法或想法。另外,我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注意喚起他們的自信與勇氣,特別是對那些還未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我更注意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不讓他們站在岸邊看別人游泳,永遠做一個旁觀者,只有經(jīng)常說話,才能克服膽怯心理。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段時間訓練以后,原本臉憋得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的學生現(xiàn)在也敢說話了,我們班的施姓和吳姓同學甚至由原來的一聲不吭變成了現(xiàn)在的“知無不言”。
二、把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起來,以讀帶練
閱讀教學過程與作文教學過程兩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構(gòu)成了語文教學的主體運動。如何使這個主體運動達到優(yōu)化的目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近一年以來,我有意識地嘗試了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jié)合起來的幾種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首先,閱讀什么題材的文章,就啟發(fā)學生模仿寫作此類型的文章,達到牢固掌握此類文章的特點,提高寫作此類文章能力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語段。讀到精彩的利于學生模仿的語句時,我會刻意放慢速度,以便同學們能夠聽得清、記得牢,有時我甚至要求他們記錄下來當堂進行模仿。其次,用好學生作文以及周記中的優(yōu)秀文章。同學們自己的文章在學生中間很有親和力,更利于同學接受,同時閱讀同學的文章無形中也可以給別的同學以促進。
當然,一味地讀并不能解決多大問題,因為在很多學生看來,老師所讀的文章都是精彩的,因此,我們首先得讓學生知道,沒有一篇文章是完美無缺的,把文章中的某個情節(jié)的構(gòu)思換成你所想出來的,把某個句子換成你所提議的表達方式,把某個詞語換成你剛才所想到的,也許文章行文思路會更嚴密,構(gòu)思會更精巧,表達也會更貼切……讓學生懂得了這些,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原來我的看法是對的,以后類似的文章我這樣的構(gòu)思是很新穎的,原來我也可以把作文寫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握一個度,我們要給學生我能把作文寫好的信心,但是也要讓他們知道,你的構(gòu)思并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新穎的,你絞盡腦汁想出來的那個很華麗的詞語并不是任何句子中都可以使用的……
三、促使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做個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項工作只要開了好頭,接下來教師一定要懂得放手。剛開始進行針對性訓練的時候,總是我每天朗讀準備好的文章,而且我有意選擇一些相同體裁的文章。畢竟沒有一種體裁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因而我最初鼓勵不喜歡這種體裁文章的學生自己找文章,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寫,如果兩者都沒有做到,那么你只能聽我讀你不喜歡的文章。接下來的情況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不喜歡我選擇的同一體裁文章的同學包攬了課堂的十分鐘閱讀時間。這樣班級又有一部分學生要難受了,為了免受“折磨”他們就得自己收集材料,從報刊上選擇優(yōu)秀的文章朗讀,爭取閱讀的主動權(quán)。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戰(zhàn)爭”,大家終于養(yǎng)成了收集優(yōu)秀文章的好習慣。但另一種“戰(zhàn)爭”仍然存在,那就是誰先站起來朗讀誰就是贏家!
四、通過閱讀增強師生間的溝通與理解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當代中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得到增強,老師的“權(quán)威”也被動搖,師生交往趨于復雜化,學生對老師的“教導”已不再是過去的盲目地“言聽計從”,他們不僅要考慮老師的“教導”是否正確,有時甚至還會考慮自己在心理上能否承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師生溝通過程中要學會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高中生擁有強烈的自尊心,討厭別人當眾的批評。因此,在課堂上,如若他們犯了錯誤,我總會給他們說一段報紙雜志中的短小的具有警示作用的故事,或者是自己曾經(jīng)犯過的類似錯誤,并告訴他們我現(xiàn)在的真實想法。這樣就讓他們知道,這樣的錯誤并不是只有他們才會犯的,老師們在他們的年齡同樣也犯過很多錯誤,做過很多錯事。這無形中就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他們意識到老師并沒有批評他,只是希望他下次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爭取做得更好。這樣既易于他們接受,不至于使犯錯誤的同學“顏面掃地”,同時對別的同學又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另外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在前幾天的語文課上,一位同學給大家讀了一篇名為《我的語文老師》的文章,他將文章中的“老師會給我們一千一萬次改過的機會,但我們從沒有給過老師一次機會。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是次要的,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瞬攀亲钪匾?。我感謝我的語文老師!”連讀了兩遍。那一刻,原本因為他讀的文章太長而顯得有些煩躁的學生立刻安靜了下來,靜靜地看著我,而我早已感動得哽咽了。不知是誰最先鼓起了掌,接下來連成了響亮的一片,在掌聲中我除了對大家不停地說:“謝謝!”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