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語言學結(jié)合文學的手段分析文學作品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語言學中的語篇這一概念,具有三個維度,即語言使用、社會互動和信念傳遞。從語篇的三維度視角對短篇小說《早秋》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的語言特點,分析作品中的人物關系,體會作者的中心主旨。
關鍵詞:語言使用 社會互動 信念傳遞 《早秋》 解讀
一、引 言
短篇小說《早秋》是美國黑人作家蘭斯頓·休斯的作品,描述了普通人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場景——初戀重逢。文章篇幅短小,但就是這短短的445字自問世以來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而對這篇小說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成果也很多,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文學視角,從文學的角度出發(fā)解讀小說;另一種是從語言學視角,特別是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解讀。
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任紹曾指出,語篇作為多功能的構(gòu)建體具有三個維度,即語言使用、信念的傳遞(認知)和社會情境中的互動。本文從小說文本中的語言使用、小說語言體現(xiàn)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通過小說語篇的構(gòu)建來達到自己的主旨意義的傳達這三個維度對小說進行三維語篇分析。
二、《早秋》中的語言使用
根據(jù)小說的內(nèi)容,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后,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對話。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照女主人公激動—尷尬—絕望的心理變化將文章大致分為兩個對話部分,并對每個部分的語言使用進行具體討論。
1.第一部分對話語言分析
行文從“When Bill was very young…”到“…Nearly sunset. Cold.”視為第一部分。作者在這部分開始的時候,簡單介紹了兩人的過去:他們曾經(jīng)相愛,只是因為一些不怎么要緊的事而分手的,Mary很快嫁人了,Bill傷心遠走他方,此次相遇已經(jīng)是多年以后了。男女主人公相遇,女主人公見到初戀情人時激動不已,并情不自禁地陷入對往事的追憶,但是男主人公卻不再對舊情念念不忘,而是介紹著自己如今的得意生活,兩人對過去的愛情不同的態(tài)度使得女主人公的心情從激動變?yōu)閷擂巍?/p>
從謂語動詞的使用情況來看,這一部分中動作的發(fā)出者大部分是Mary,如:
①“impulsively, she had married a man she thought she loved.”動作是女主人公主動發(fā)出的,也就是說,當初是Mary決定兩人分手的,并且不久之后就嫁人了,“impulsively”“she thought she loved”都告訴讀者,分手的決定是Mary做的,而且做得很草率,她傷了Bill的心。
②“…she saw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多年后兩人重逢,是Mary在茫茫人海中首先看見并認出了Bill,可以想見,女主人公后來一直沒有忘記初戀的男友,因此在人群中,她還是輕而易舉地認出了他。
③“…unconsciously, 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Mary遇見Bill以后內(nèi)心激動,還像許多年以前相愛時那樣,揚起臉等待Bill的吻,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兩人依舊相愛的夢幻中。
④“I live in New York now,”
“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 Bill.”
“Married yet?”
這一部分的對話, Mary是各個話題的發(fā)起者,Mary是主動的一方,她迫不及待地想告訴Bill自己的現(xiàn)狀,其實也是想探詢Bill的現(xiàn)狀?!癮lways”一詞更是將Mary的心事完全地暴露出來,“總想知道你后來怎么樣”,“你結(jié)婚了嗎?”Mary雖然嫁給了別人,卻也沒有忘記Bill,他還是常常出現(xiàn)在Mary的腦海中。
相較而言,這部分對話中,Bill是被動的一方。見面時他沒有像Mary那樣激動,答話簡潔,禮貌而客套。當被問到生活狀況時,他的回答是“I’m a lawyer. Nice firm, way downtown.”顯然,Mary的問句中謂語動詞都是過去時態(tài),她想知道的是兩人分手后Bill是怎么過來的,而此時Bill則是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作答,內(nèi)容并不是過去幾年的經(jīng)歷,而是自己目前的狀況。“nice”一詞告訴讀者,Bill對自己現(xiàn)狀很滿意。當被問到是否結(jié)婚時,他的回答是“Sure. Two kids.”有兩個孩子的他,肯定的語氣里滿是驕傲。而對話進行到這里,女主人公Mary漸漸語塞了,心情從初見時的激動轉(zhuǎn)化為尷尬和語塞。
2.第二部分對話語言分析
第二部分行文從“…And your husband?he asked her.”一直到結(jié)束。在這個部分,女主人公的情緒從尷尬無語到絕望。
①“And your husband?”
“We have three children. I work in the bursar’s office at Columbia.”
Bill問到她的丈夫,Mary并沒有提到自己的丈夫,而只是說自己有三個小孩。更加奇怪的是,她的回答似乎超出了問題的內(nèi)容,Bill只是問她丈夫而已,Mary卻顯得有些迫不及待,想告訴他一些別的關于自己的信息。Mary這么做無非是想得到Bill的關注,讓話題停留在兩人之間。后文中Bill卻有意無意地提到自己妻子的名字,這表明Bill對自己的家庭和妻子是滿意而自豪的。而Mary卻不是這樣,這暗示她的婚姻并不那么幸福。
②Mary:“…come and see us sometime.”
Bill:“Sure, you and your husband must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some night, any night. Lucille and I’d love to have you.”
Mary:“we’d love it,”
Bill:“you ought to see my kids.”
這一組對話描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互相邀請對方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情景。很明顯,雙方的話語中用了不同的情態(tài)詞。Halliday將情態(tài)詞按其情態(tài)量值分為三類:高量值情態(tài)詞,如:must,ought to, need, have to(dare);中量值情態(tài)詞,如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be to;低量值情態(tài)詞,如: may, might, can, could,很顯然Bill用的“must”和“ought to”屬于高量值情態(tài)詞,Mary用的“would love”屬于中量值情態(tài)詞。Mary向Bill發(fā)出邀請,Bill卻反過來邀請Mary去他家拜訪,而且說是哪天晚上都行,等于沒有確定時間,甚至連自己住在哪里都沒有告訴Mary,表面上是禮尚往來,實際上是在委婉拒絕Mary的邀請,Mary也能體會出Bill并不是真心想邀請自己,所以回答時她用了中量值的情態(tài)詞,為自己留出了拒絕邀請的空間。
3.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語言分析
除了人物對話以外,文章當中一共出現(xiàn)了五次環(huán)境描寫,分別是:
①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em through the park. People they didn’t know. It was late afternoon. Nearly sunset. Cold.
②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s in the square. Fell without wind. Autumn dusk. She felt a little sick.
③Suddenly the lights came on up the whole length of Fifth Avenue, chains of misty brilliance in the blue air.
④The lights on the avenue blurred, twinkled, blurred.
⑤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 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 people they didn’t know. Space and people.
這五句環(huán)境描寫中有許多重疊的語句,比如
“…people…,people they didn’t know.”此外,對街燈的描寫也反復出現(xiàn),為對話的進行造成一種單調(diào)、冷淡、呆板的氛圍,這種單調(diào)、冷淡、呆板的氣氛正是此時人物內(nèi)心的寫照。對于Mary來說,分手之后她嫁給了別人,平淡的婚姻沒有真愛的維系也不過就是過著單調(diào)而重復的日子而已。如今,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愛的依舊是Bill,但是物是人非,Bill對她的態(tài)度平靜而冷淡,Mary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冷漠。
4.語篇中的修辭及不規(guī)則語言現(xiàn)象
①It was late afternoon. Nearly sunset. Cold.
②Autumn dusk. She felt a little sick.
③…chains of misty brilliance in the blue air.
這三句話表面上是對景物的描寫,但其實字字句句都投影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這里一共有三處“雙關語”。cold,表面是寫早秋的傍晚日落西山,天氣寒冷,事實上是Mary因為得知Bill已經(jīng)結(jié)婚有了三個孩子,并且對自己沒有絲毫留戀而感到心寒;sick,表面上是寫夜幕降臨,天冷得讓人受不了,事實上是因為Bill對自己的家庭、孩子、妻子那種毫不掩飾的滿意和炫耀,以及有意無意甚至提到妻子的名字讓Mary覺得不舒服;blue,表面上描述的是夜幕的五號大街上的華燈令空氣都充滿了藍色調(diào),事實則是Mary的情緒從一開始的激動到后來的尷尬無語,直到現(xiàn)在的完全絕望,其心情也變成了憂郁的藍色。
此外,在②中,出現(xiàn)了一個不尋常的語法現(xiàn)象,“Autumn dusk.”一句單獨成句,但是很明顯少了主語,作為一個句子其成分是殘缺的,而這種殘缺有意無意間照應了女主人公此時破碎的心。
三、男女主人公的社會互動
短篇小說《早秋》的社會互動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對男女主人公之間感情關系的塑造上。文章一開篇的時候,兩人相遇了,是Mary先認出Bill的,Mary開口叫道“Bill Walker”,Bill認出她以后也叫道“Mary”,女主人公能夠清楚地叫出她昔日戀人的全名,可見她一直沒有忘記他。而此時的男主人公卻冷靜而客套,
“…where did you come from?”即“你怎么在這兒”,他對這種意外的重逢顯然不像女主人公那樣的歡喜。
前面在語言使用中講到,文中多數(shù)的動作發(fā)起者是Mary,也就是說Mary主動,而Bill是被動的,暗示了當初做出分手這一決定的也是Mary,受傷的是Bill,如今,Mary已經(jīng)后悔當初的決定,在兩人的關系中,Mary由于懷有歉疚,并且意識到自己仍然深愛著Bill,于是在交談中她顯得比較主動。
在談話過程中,Mary總是答非所問,當兩人聊到各自的婚姻和家庭時,Mary沒有做出正面回答并且有意回避提起她自己的丈夫,或許是她的婚姻并不使她幸福。Bill的回答卻很確定,他結(jié)婚了,有兩個孩子,他對生活、婚姻和家庭都很滿意。當Mary問到Bill分手后的幾年都發(fā)生了些什么,Bill此時也有些答非所問,他強調(diào)自己現(xiàn)在很好,是一名律師,在市區(qū)一家不錯的律師行工作。而此時,昔日的戀人Mary則是一個小職員而已,兩人此時的社會地位是不平等的。
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行色匆匆卻又互不相識的行人、秋日傍晚初上的路燈、隨風飄零的落葉、長長的街道……這樣反復出現(xiàn)的場面顯得那么單調(diào)和冰涼,或許以后,兩個人再見時,也不過就像那些擦肩而過的路人一樣了,兩人之間既然已經(jīng)沒有了交集,那么逝去的愛情也就像飄零的落葉那樣,無法挽回。
“a great many people past them through…people they didn’t know. Space and people….”周遭世事滄桑變遷,兩人再也無法回到曾經(jīng)的那個時空、那個相愛的時刻了。
四、作者的信念傳遞
《早秋》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語言也很平實,作者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社會的黑人作家,黑人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他關注普通黑人的生活,關注普通人的心理,而《早秋》正是這樣一個關注平凡人生活的作品。
作者借助這個小故事表達出來的觀點很簡單—“l(fā)ost love never found”。從更為宏觀的視野上說,不僅僅是往日的愛情,無論是什么,失去的就永遠留在過去了,想要找回來很難。人性、時間、空間會讓曾經(jīng)的沖動變成永遠的錯過,這樣的結(jié)局讓人扼腕嘆息,但我們沒有辦法回頭。人總是在做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決定,其中的一些影響一生,所以,減少遺憾和悔恨的辦法就是理性地做決定。
整個故事以對話為依托來支撐語篇進行。作者安排女主角是主動的一方,可以看出女主角是那個做了魯莽決定而后悔的人。男主人公年輕時與女主人公相愛,女主人公放棄了他,如今他已經(jīng)是功成名就,站在女主人公面前的他對她已經(jīng)沒有了往日的愛意,而且昔日戀人如今的生活軌跡相差很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此外,作者借用人物周邊的環(huán)境描寫來照應人物的內(nèi)心以及雙方的關系變化。秋日的傍晚蕭索孤寂的,路上的行人是陌生又匆忙,街燈無語,仿佛在看著這段變故的愛情,路上燈光隱約閃爍視野迷離不清,就像是兩人內(nèi)心的愛恨,已經(jīng)模糊。
作者明顯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使得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女主人公那種絕望而又無奈的心情。就像故事的最后,Mary還是忘記了問Bill家的地址,也忘了告訴他,她最小的孩子也叫Bill。人生短暫,沒有多少個幾年可以虛度,等到人生已入初秋才恍然醒悟自己真正愛的那個人仍在心中,而他卻早已消失在人海。
五、結(jié) 語
本文從語篇的三個維度對小說《早秋》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從以上的分析來看,人物簡單而平靜的話語背后隱藏著的是男女主人公內(nèi)心洶涌起伏的情感和復雜的關系。景物的描寫正像是人物的心理外化,特殊的修辭手段的運用也對人物的內(nèi)心刻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描寫了這樣一樁普通人身上發(fā)生的普通事情,通過男女主人公對逝去的愛情和對待昔日戀人的不同態(tài)度,給了讀者一種“往事不可追”的啟發(fā)?!?/p>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2] 白鳳欣.蘭斯頓·休斯短篇小說《早秋》之敘事手法探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6).
[3] 戴海紅,胡華芳.《早秋》語言的人際功能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12).
[4] 樊曉莉.無風中飄零的秋葉:休斯短篇小說《早秋》賞析[J].
黑龍江史志,2009:216.
[5]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任紹曾,語篇的多維分析[J].外國語,2003,(03).
[7] 任紹曾,敘事語篇的多層次語義結(jié)構(gòu)[J].外語研究,2003,(01).
[8] 王晶,張瑾.平靜敘事下的情感暗流——《早秋》的主題闡釋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院報,2009,(01).
[9] 姚琴.情景語境觀下的話語生成與理解——以蘭斯頓·休斯短篇小說《早秋》為例[J].名作欣賞,2010,(12).
■
作 者:周巧琴,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