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經濟學以及經濟活動中不可能存在美的論述,文章的回答是否定的。無論是美學的重構,還是經濟學關于人文回歸的思考,都為經濟美學的建立提供契機。美學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使得經濟美學的構建有了美學的支撐。而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學的科學美的論述以及把美作為研究工作的信念與目標,使得系統(tǒng)、詳盡的闡釋經濟美學成為趨勢。經濟美學應該包含著經濟活動中的美以及經濟學理論中的美。在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等經濟活動中存在著美;經濟學理論中的形式、內容、語言、結構中具有工具美的意蘊,經濟學的人文關懷又使其具有價值美的內涵。
關鍵詞:經濟美學 工具美 價值美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017-03
經濟活動中是否包含有美的因素?經濟學的發(fā)展是否受美學的指導?羅賓斯就有“經濟學與美學不能相提并論”的論斷。人們普遍認為,功利的經濟學與超功利的美學之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人們在反思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的同時,認為經濟學應該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都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即為經濟學在功利的層面上添加了超功利的內涵。而近些年出現(xiàn)的諸如“審美經濟”、“體驗經濟”、“娛樂經濟”、“情感消費”、“文化產業(yè)”、“休閑產業(yè)”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等詞匯,強調了經濟活動中的人們對于美的向往與追求。這些都為經濟美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與現(xiàn)實的背景。而意大利的哲學家克羅齊終其畢生的研究,提出了美學與經濟學是現(xiàn)代“兩門卓越的世俗科學”的論斷,認為經濟學與美學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學科。
一、經濟美學何以可能
伴隨著“藝術終結”的呼聲,美學的重構也是美學的重大課題。實踐美學、實用主義美學與生活美學的盛行,打破了美學主客二分的傳統(tǒng),使得美學從遙不可及的精神世界轉向了熙熙攘攘的平常生活,這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出現(xiàn)。而“日常生活審美化”使得經濟出現(xiàn)了重大的轉變,這一轉變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表現(xiàn)為商品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逐漸超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成為主導價值。人們的消費不全是購買生活必需品,而是更多地購買文化藝術,購買精神享受,購買審美體驗?!叭粘I顚徝阑举|上乃是通過商品消費來產生感性體驗的愉悅。”“審美體驗本身的精神性在這個過程中似乎正在轉化為感官的快適和滿足,它進一步體現(xiàn)為感官對物品和環(huán)境的挑剔,從味覺對飲料、菜肴的要求,到眼光對形象、服飾、環(huán)境和高清電視畫面的要求,到聽覺對立體聲、環(huán)繞聲等視聽器材的要求,到觸覺對種種日常器具材質和質感的苛刻要求等等,不一而足。體驗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構成了審美化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的重要指標?!边@種幸福感和滿足感是感官的感受,同時它又包含著精神的、文化的內涵,它是生理快感、美感以及某種精神快感的復合體?!叭粘I顚徝阑钡囊饬x在于把實用的東西升華為審美的東西,或者說,是物質的東西中增添一個精神的層面,在實用功利的東西中增添一個超功利的層面。
對于“研究資源配置與利用的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經濟學家都在不斷地反思。羅賓斯批判了“美學是一經濟因素”的觀點,認為這個觀點在用意良好,但是在邏輯上很難站得住腳,因為“為了美學上或道德上的價值而犧牲物質享受,不一定會得到物質上的補償?!薄敖洕鷮W并不假設各種目的和諧一致,而是正視各種選擇之間的沖突?!彼哉f,“經濟學與美學不能相提并論?!绷_賓斯認為“美就是一種目的,它與其他目的相競爭供人選擇。經濟學則根本不關心目的本身?!薄敖洕鷮W對于各種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達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這種行為便是經濟學家關注的對象?!笨梢钥闯?,羅賓斯認為經濟學應該是不關心目的,即經濟學是價值無涉的。羅賓遜夫人認為,“經濟學絕不可能是一門完全‘純粹’的科學,而不摻雜人的價值標準,對經濟問題進行觀察的道德和政治觀點,往往同提出的問題,甚至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可分割地糾纏在一起?!彼_繆爾森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可以把科學的精確性和人文方面的詩意集一身的科學?!笔⒑樵凇督洕鷮W精神》中特別強調:“在最高境界中,經濟學不是一堆結論,不是一組數(shù)學公式,也不是一種邏輯,甚至不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所以,經濟學應該是科學特質與人文特質的統(tǒng)一。科學與人文都是對人生最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科學偏重的是“真”,而人文偏重的是“善”和“美”。所以,經濟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
關于經濟學與美學的關系,克羅齊認為,兩門學科所需求的是“感覺”,就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正當具有的“情欲”和“功利欲”。美學與經濟學的共同使命是使現(xiàn)代人的“感覺的心靈化”和“心靈的感覺化”,即實現(xiàn)感覺和心靈的“完整與和諧”的統(tǒng)一?!案杏X的心靈化”,是指物質的生活上升到一種高水準的精神境界;所謂“心靈的感覺化”,就是要使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獲得高水平的現(xiàn)代經濟的支持與保障。從而共同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上的協(xié)調發(fā)展。兩門學科的共同使命使得經濟學與美學并非風馬牛不相及,而應該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經濟美學是完成兩門學科融合、貫通、促進的最好的途徑。
二、關于經濟美學的探討
1.經濟美學的發(fā)展階段。在谷鵬飛的《西方經濟美學思想發(fā)展的四個階段》一文中指出,經濟美學是一門研究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結合的學科,而西方經濟美學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古代經濟美學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經濟美學思想的德性之美與功利之美、現(xiàn)代經濟美學思想的豐裕與幸福之美、當代經濟美學思想的和諧與快樂之美。這里,對經濟學的美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加以論述與整理,而經濟學中的美的標準則是從實用與審美以及精神與物質的結合的角度來闡述的,這樣使得經濟學的分析超越了純粹的功利層面,加入了審美體驗等內容。
2.經濟學理論的美。薩繆爾森曾經說過:“我們過去常常認為物理學和純數(shù)學中存在著數(shù)學美,而經濟學中的數(shù)學美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我想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簡單的李嘉圖比較優(yōu)勢理論是美的,而沒有任何一個數(shù)學家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Shackle曾經這樣評論一般均衡理論中的美,“如果我們問:什么時代經濟理論達到其最大的美,可以毫無疑問地回答:它的伯利克里輝煌時代是在19世紀最后十年和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這一時代的最后,通過瓦爾拉斯種植,帕累托的工作使得這顆樹達到了完全的、最后的繁榮……該理論具有一個完整性,是一個兼容性的整體,以及其邏輯的嚴格性和簡單性,在科學上,可以與古典天文學和化學的原子量表相媲美。”而哈恩關于經濟學中美的資源的闡述是比較清晰的。他認為:“在讀到阿羅——德布魯?shù)暮诵睦碚摱皇前⒘_——德布魯均衡的明顯角色時,沒有人不會為其中的美而感到震驚和喜悅的?!?/p>
3.美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指導作用。關于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美的指導作用,德布魯與阿羅都有明確的認識。德布魯認為,“數(shù)學的簡潔美——一個充滿魅力的主題,在我進行的研究中,對我的科學研究生涯進行了無意識的批評。”在《美與經濟學家——經濟理論中美學的作用》一文中,Cassey Lee and Peter L. Lloyd認為,美在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中的作用是已經被證實了的,同樣,在促進理論的構成或者是成為理論的證據方面,美學在經濟學中發(fā)揮著一樣的作用。關于美的作用,Cassey Lee and Peter L. Lloyd認為,美的第一個作用是提供動力,第二個作用是幫助發(fā)現(xiàn)?!霸谠u論工作時,克魯格曼強調經濟動力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對美的追求過程中。因此對美的追求和經濟上的成功是可以并存的。如果有較少的例子作為代表,經濟理論中的美主要是在模型、原理也可能在理論里,但是不在證據、定義和方程式中?!北M管經濟學在真實世界的現(xiàn)象和檢驗假設理論的方法上與自然科學有關系,在某些方面,經濟學是與自然科學存在著不同。在這里認為經濟學中存在著美,與自然科學的美不同的是,經濟學的美沒有人去探究,同時,雖然肯定了經濟學的工具美以及美學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但是對于經濟學中的價值美以及價值美所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涉獵較少。
4.經濟活動中的審美追求。(1)消費活動中的審美追求。阿爾文·托夫勒曾指出:現(xiàn)代經濟繼服務業(yè)繁榮之后,正在向體驗經濟邁進。另外,在派恩二世和吉爾摩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在對人類的發(fā)展模式進行了區(qū)分時,認為當代經濟由于體驗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經濟發(fā)生了轉型。這里,托夫勒、派恩二世和吉爾摩等都意識到了人們消費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物質需求,而需要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與審美需求。這里關于經濟美學的意識具有偶然性和不系統(tǒng)性。2002年,深入研究經濟審美化的內在動因的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認為快樂正是經濟審美化的邏輯起點,是經濟活動與審美活動的紐帶,所以要把快樂作為經濟研究的源頭。這里把滿足人的需求而達到的快樂作為經濟美學的起點,對人的心理需求傾注了更多的關注。但是,這里的快樂并沒有區(qū)分感官的快樂與精神快樂的界限,而這種快樂更多地停留在物質享受的層面。大衛(wèi)·羅勃茲的《只有幻想是神圣的:從文化工業(yè)到審美經濟》與戈洛特·保波米發(fā)表的《審美經濟批判》把經濟美學從人的意識、需求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2)生產活動中的審美追求。范正美在他的《經濟美學》一書中,對經濟美學進行了分析,對于經濟美學的概念,他認為,“經濟美學是研究經濟生活(生產、流通和消費以及由此生成的生活環(huán)境)中關于美和審美的發(fā)生、發(fā)展的理論。它以經濟生活中實用審美客體與實用審美主體的矛盾運動及其變化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這里的經濟美學更多地著眼于經濟活動,更多的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美。范正美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出發(fā),闡明了經濟美學研究的目的,美學在經濟中的指導作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生產活動規(guī)律的解釋,所以他的經濟美學理論仍然是經濟活動中的美學。
同時研究經濟活動中的技術美學,金易等的《實用美學——技術美學》是把技術美學應用于生產活動之中,而范玉剛在《技術美學的哲學闡釋》則是更加關注技術美學對于人性的關懷,并上升到了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審美化。
5.經濟學中的審美關懷。首先是通過美學對經濟學的范式進行反思。在江虹、卓俏青的《均衡、演化與度——經濟學研究范式演變的美學解讀》一文中,通過對“均衡”與“演化”兩種不同的經濟范式的演進進行美學剖析,來分析古典美學和現(xiàn)代美學思想對經濟學的指引,以及演化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分析模式的超越,嘗試以“中和美”中的“度”的思想來彌補西方“和諧美”二元對立指導的經濟研究的不足。而程恩富所闡述的經濟美學更多地體現(xiàn)了經濟學的人文關懷,也就是經濟學的審美關懷,關于這一點,可以體現(xiàn)在“經濟美學建立的客觀基礎”和“經濟美及其在財富分配中的表現(xiàn)”的論述中。
(1)經濟美學建立的客觀基礎。在這一部分,他分別從古代“美”字的含義、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實踐來分析美的產生,然后討論了美學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我國的漢字“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蓄主給膳。美在善同意?!毖虺蔀槊赖膶ο蠛蜕鐣钪行竽翗I(yè)的出現(xiàn)是分不開的。從“美”字可以看出,美是與經濟實踐密不可分的。在人類社會出現(xiàn)之前,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自在之物”,它們作為物質雖然亙古存在,但由于構成審美關系主體一方尚未產生,所以這時的自然是無所謂美丑的,馬克思曾經說,人類社會生活是一天也離不開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的。其次,由于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再次,在創(chuàng)造中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勇敢、靈巧、力量等品質。在艱苦的勞動中孕育著成功時的巨大喜悅。所以在實踐是連接主客觀的重要渠道,而在實踐中的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是屬人的特性,是人與動物區(qū)別的重要標志,而人在實踐中的自由創(chuàng)造,因其充斥著人的感情與創(chuàng)造力,所以,這里的自由是美的。馬克思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這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異化”勞動中的一句話,總結了美的產生。美是在勞動中,在實踐中自由創(chuàng)造的結果。
馬克思在說明動物的生產與人類的生產根本不同時還指出:動物也生產,但動物只是片面的生產,是為了直接的肉體的需要才進行生產。這種動物的生產是為了自身的物質需求,或者是種的繁衍,這種生產只停留在物質層面,而人的生產不同,人可以通過自身的思想意識,為生產賦予了精神層面的東西,即在合規(guī)律的同時,做到合目的,從而達到美的標準與要求。
(2)經濟美及其在財富分配中的表現(xiàn)。首先,程恩富分析了經濟美與經濟丑的概念,接下來特別說明了“和諧為美”的內容和層次。認為“和諧為美并不是一個僅偏于形式的范疇,和諧當然包括形式的因素,但絕不止于形式,它比形式要深刻豐富得多。和諧為美,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是真與善的和諧,是主體實踐自由地符合著客觀規(guī)律?!焙椭C包括以下的層次:形式和諧、內容和諧、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之間的和諧,上述所說的和諧又被決定于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和諧自由的關系,這種和諧自由的關系又集中體現(xiàn)在完美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身上。只有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對象,也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美。美的規(guī)律即是客觀的必要性和主體的社會性和諧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這種統(tǒng)一的結果規(guī)定著美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分配制度進行了經濟美與經濟丑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分配制度是丑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是較低層次的美,共產主義分配制度是美的。
這里肯定了經濟學中的價值美問題,如美的生產與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美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等,另外,著重談到了分配等領域涉及到倫理道德與制度所表現(xiàn)出的關于“善”的問題所涉及到的美,這些對經濟美學理論的探討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義。
關于經濟美學的范疇,程恩富在馬克思實踐美學的基礎上,專門論述了“和諧為美”在經濟中的表現(xiàn),認為“和諧為美”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現(xiàn),還需要內在的和諧,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而這種和諧又體現(xiàn)在自由發(fā)展的人的身上。這些都為經濟美學的研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但是,程恩富的經濟美學在為我們研究經濟美學提供思路的同時,由于是從經濟學方法論的角度來談,因此并沒有大量的篇幅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所以,在他的論文中,沒有從經濟學學科性質的角度入手,來區(qū)分經濟活動中的美與經濟學思想中的美,而經濟活動與經濟學思想中的美息息相關,聯(lián)系密切,但兩者是不同的。經濟活動中的美主要是從經濟活動(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等)的角度來說明,而經濟學思想中的美主要體現(xiàn)著經濟學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美,我們知道,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是科學特質與人文特質的統(tǒng)一,所以經濟學理論中的美又分為工具美與價值美。經濟學中的工具美更多地局限于經濟學理論本身的美,表現(xiàn)在表述形式上的結構美、表述過程中的語言美(包括實證經濟學的數(shù)學語言以及規(guī)范經濟學的日常生活用語)、表述中體現(xiàn)的理性思維智慧的方法美;而經濟學的價值美則更多地探討經濟學對人的終極關懷,確定經濟學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亦即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簡稱《手稿》)中就曾經論述過。馬克思在《手稿》、《資本論》等著作中賦予經濟學以美學的內涵,并用“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美學理想作為經濟學與哲學的終極目的。此外,王柯平的《旅游美學綱要》中,認為,存在著一些“直接關乎現(xiàn)實生活的”美學,如服裝美學、烹飪美學、旅游美學以及一些“直接涉及物質生產的各種專門性技術美學”。盧世林的《人口經濟美學淺論》一文中,認為,美學在人口經濟學中的作用表現(xiàn)為:利用美的規(guī)律來調節(jié)人口經濟運動;利用人口美學形成人口經濟價值系統(tǒng),即研究與人口相關的價值觀念,促進正確的人口價值觀念的形成;而人口經濟美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評判人口工程的合理性,并提出有建設性的人口規(guī)劃和建議。祁聿民的《商品美學》,只是從商品的角度來探究經濟美學的;章斌的《勞動美學》,陳明的《公關美學》,莊志民與喬修業(yè)分別著述的《旅游美學》等,都是從經濟活動的某一角度來闡述的。因此,從目前經濟美學的研究來看,大多停留在經濟美學的某一個方面,特別是經濟活動中的美學多一些,雖然存在著對經濟學思想中的美學思想的探討,但是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經濟美學試圖彌補這種缺憾,在肯定經濟美學包括著經濟活動中的美學和經濟學思想中的美學的同時,梳理了經濟活動中的美的外延,同時研究了經濟學思想的美學,本文力圖從整體性、系統(tǒng)性方面,對經濟美學的研究有所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三、經濟美學的含義
杜威認為,對于一種真正的審美文化來說,實踐科學和審美欣賞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沒有實踐科學,人將是自然力的玩物和犧牲者;沒有審美欣賞,人類將變成奇怪的經濟怪物,永無止歇地陷入與自然和其他人類的討價還價之中。我們可以把經濟學理解為實踐科學,在經濟學中,美學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薩繆爾森曾經肯定過經濟學中美學因素的存在,“過去我常常認為,純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數(shù)學本質上是美的,而經濟學中的數(shù)學的美是次要的,但是,我想這種觀點是錯的。簡單的李嘉圖的相對優(yōu)勢理論是美的,而數(shù)學家是無法讓你信服這一點的?!蔽覀冊噲D建立這樣的學科,即把經濟學與美學結合起來,就是本文所說的經濟美學,通過這一學科的建立,來彌補主流經濟學的工具主義貧困,對于主流經濟學無法解決的生態(tài)惡化、社會不平等、金融危機、道德的缺失等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
本文認為,經濟美學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講,經濟美學是指研究經濟活動(生產、消費、交換、流通)與經濟學思想中的美的學科?;顒邮且运枷霝橹笇У?,思想又是來源于活動的。經濟活動的美與經濟學思想中的美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經濟活動中對美的理想追求正是需要經濟學中的美的思想予以指導的,而經濟學中的美的思想也正是經濟活動中的美在經濟學理論中的體現(xiàn)。例如,可持續(xù)生產與消費就是源于“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的指導。
狹義上講,經濟美學僅指研究經濟學思想中的美的學科,主要是研究經濟學理論的形式、結構、語言、方法中的美,特別是經濟學學科性質所體現(xiàn)的對人的生存狀況的終極關懷,所以經濟學思想的美包括經濟學的工具美和價值美。經濟學的工具美主要體現(xiàn)手段的美,是形式美;經濟學的價值美主要是探討體現(xiàn)深厚的人文關懷的經濟學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亦即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美學理想作為經濟學與哲學的終極目的。
經濟學的工具美與價值美的劃分是以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為依據的。經濟學不僅僅具有科學特質,同時,作為一種人學,經濟學的人文特質不容忽視。經濟學是科學特質與人文特質的統(tǒng)一。而經濟學的科學特質呈現(xiàn)出來的美是一種科學美,是經濟學的工具美;而經濟學的人文特質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人文美,是經濟學的價值美。經濟學中的工具美屬于科學美范疇,表現(xiàn)為對稱美、簡潔美、和諧美等,這些美的范疇主要表現(xiàn)了經濟學理論本身的美,即結構美、語言美和方法美。這些美更多地體現(xiàn)在實證研究的方法中。經濟學的價值美則通過探討經濟學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體現(xiàn)了經濟學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主要范疇有:自由美與和諧美等,這里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諧則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作為經濟學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通過“以人為本”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實現(xiàn)的。如果說經濟學的工具美體現(xiàn)著經濟學的科學特質,那么經濟學的價值美則體現(xiàn)著經濟學的人文特質。經濟學的價值美更多地體現(xiàn)在規(guī)范分析方法之中。
參考文獻:
1.萊昂內爾·羅賓斯.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許慎.說文解字(卷四上).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澤厚.康德哲學與建立主體性論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編.論康德黑格爾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谷鵬飛.《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和諧美學思想.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6.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
7.P·A·薩繆爾森,W·D·諾德豪斯.經濟學(上)(第12版).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2
8.盛洪.經濟學精神.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
9.阿爾文·托夫勒.蔡伸章譯.未來的沖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0.王建民.審美文化與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互動關系.集團經濟研究,2005(4)
11.張品.論審美的經濟效能.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12.黃建君.論經濟活動中的審美性.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
13.滕守堯.公司化社會與審美文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4.程恩富,胡樂明主編.經濟學方法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5.范正美.經濟美學.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4
16.彭加勒.科學的價值.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
17.許紀敏.科學美學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8.季德,利斯特.經濟學說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86
19.阿馬蒂亞·森(印度).經濟學與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0
20.J.M.布坎南.經濟學家應該做什么.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8
21.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2.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張瑞玉譯.資本主義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3.Samuelson,P.R.Some Psychological Aspect of Mathematics and Eco
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54
24.Shackle,G.D.L.The Nature of Economic Thought: Selected Pape
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6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