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死亡保險是人身保險險種,一定程度上滿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感情上的需要。但是,我國保險法第33條在保險利益范圍、同意權行使、賠付金額等方面存在缺陷,從而使得投保人所面臨的道德風險驟增,加大未成年人風險。未來我法律國制度應該在上述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關鍵詞:未成年人 死亡保險 賠付金額
中圖分類號:F84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165-03
未成年人死亡保險是商業(yè)保險中的人身保險險種之一,是滿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感情需要以及分散社會風險而設置的特殊險種。我國保險法第33條規(guī)定:投保人不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保險人也不得承保。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不受前款規(guī)定限制。但是,因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總和不得超過國務院保險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限額。依該條規(guī)定的理解:我國對未成年人死亡保險限制方式是:父母投保、保險金額以及被保險人同意三重限制。即,對未成年人,如果父母對其投保死亡保險,不需經(jīng)未成年人同意,但死亡保險的金額,受保監(jiān)會規(guī)定的最高保險金額限制。但上述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導致投保人道德風險的增加,使未成年人面臨因法律制度設置不當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本文從死亡保險基礎理論和各國經(jīng)驗出發(fā),探討我國對此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死亡保險契約的基本概念
保險依所承保之客體不同,可分為財產(chǎn)保險跟人身保險。死亡保險合同屬于人身保險合同范疇。人身保險合同種類繁多,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
死亡保險,系以被保險人死亡作為保險事故的保險。死亡保險以保險期間為分類標準,得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死亡保險,另一種為生死合險,分述如下:
1.死亡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死亡為保險事故,當被保險人死亡時由保險人給付一定保險金。死亡保險又可分為兩類:(1)終身保險(whole life insurance)。保險契約不規(guī)定期限,自契約生效的日起到被保險人死亡為止,保險金的給付以被保險人死亡為條件,非被保險人死亡不能領取保險金。(2)定期保險(term insurance)。定期死亡保險系被保險人于保險期間內(nèi)死亡時,保險人需負給付一定保險金額的義務。此處保險期間有不同的約定,例如:以年計算或以被保險人屆滿定年齡而約定。然而,不論以何種方式約定保險期間,若保險人于保險期間內(nèi)死亡保險人即有保險給付的義務。然而,因定期死亡保險被保險人是否于約定保險期間內(nèi)死亡并非可得確定,換言的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不具確定性。因此保險人的給付義務亦隨之無法確定。{1}
2.生死合險,又稱混合保險(mixed insurance),即被保險人不論生存或死亡,保險人均需給付一定數(shù)額的保險金。此種保險實為保險及儲蓄的綜合體,在被保險人于保險期到期仍然存活時,所領取的保險金實為被保險人儲蓄所得,在保險期間的任何時刻,被保險人的未滿期儲金均存在,被保險人得隨時解約取回;當被保險人于保險期間發(fā)生死亡事故時,保險人所給付的保險金時內(nèi)含被保險人的未滿期儲金,在超過該儲金部份的保險金,才為死亡保險給付金額。{2}
二、限制投保死亡保險的理由——避免道德危險與人身價值不確定性
人壽保險以被保險人的生命、身體為保險標的,于投保時需記載被保險人姓名、性別、年齡等。其中年齡的記載除了涉及危險估算外,又涉及道德危險的判斷。以未成年人為死亡保險的保險標的,因通常未成年人較無保護自我得能力,以其投保死亡保險時,帶來的道德危險較高,故為防阻因有保險契約存在而故意造成保險事故,以詐領保險金的情形發(fā)生,就未成年人保險的死亡給付應有限制的必要。以下分別由道德危險的觀點以及估算人身價值的觀點,說明應為限制未成年人的死亡保險的理由。
(一)道德危險的防范
所謂道德危險(moral hazard)又稱作主觀危險,系指由于受有保險金利益的人以不誠實或不正當?shù)男袨榛蚱髨D,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以致引起損失結果或擴大損失程度的一種危險因素。保險契約因系屬于將來不確定的事件而具有射幸性,在此前提下,保險契約的給付不同于一般契約具有一定對等性的給付特性,會導致保險事故發(fā)生所可獲得的保險金數(shù)額可能遠高于現(xiàn)實上所繳納的保險費總額。再加上死亡保險合同的承保對象的特殊性,使得死亡保險合同中道德風險具有更大的道德譴責性和社會危害性,為了維護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法律應對其進行嚴格的規(guī)制。
“若從道德危險及保護未成年人之生命權考慮,最好的辦法是禁止為未成年人投保死亡保險。法律之所以并不完全禁止未成年人之死亡保險,皆因未成年人客觀上存有保險需求,倘若法律完全禁止未成年人死亡保險,不免使未成年人保障缺失,加重未成年人或其親屬的經(jīng)濟負擔,亦使保險制度的功能無法發(fā)揮?!眥3}因此,各國基于保險的功能,又為防止道德危險,均通過法律加以限制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立法理念:{4}
1.金錢利益主義。金錢利益主義系指以法律上是否存在有金錢的利益關系為標準,即投保人與被保險人有金錢利益關系者,始可為被保險人訂立死亡保險契約。若無金錢利益關系,縱算投保人和被保險人親如家人,保險契約仍不生效力,此說著重點在于金錢利益關系的存在,考其背后思考應是如投保人與被保險人間有金錢往來關系,被保險人生存對于投保人有經(jīng)濟上的利益存在,既然如此,投保人就不可能故意陷被保險人于危險中。
2.一般利益主義。一般利益主義是將被保險人與投保人間的利害關系廣泛的加以承認,不同于金錢利益主義僅限于金錢往來相互利害關系,此說認為只要具有一般的利益,就可視為利益關系,而得以被保險人的生命投保死亡保險。
3.限制受益人利益主義。此說認為,在以被保險人的繼承人或親屬為受益人的情形下,投保人始得以被保險人的生命投保死亡保險。亦即將限制的標準放在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中,而非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中,而保險契約的受益人需為被保險人的繼承人或親屬始可。
4.同意主義。同意主義認為,契約效力發(fā)生與否取決于被保險人的同意。意即由第三人訂立的死亡保險契約,其契約是否生效還需經(jīng)被保險人的同意,若被保險人不同意,則該契約自始不生效力。此說排除了一切利益關系的判斷而著重被保險人是否同意為判斷,如被保險人同意,縱使投保人對于被保險人的生命毫無任何利益關系,仍可以以被保險人的生命投保死亡保險;反之,如無被保險人同意,縱使兩人關系親如父子,投保人所投保的保險契約亦為無效。
(二)估算人身價值
人身的價值不能依市價估算,故性質上系屬定額給付保險。但如以為危險管理或評估保險需求觀點,仍要有一套客觀衡量生命的方法。以下即列保險學中的兩種計算方法:(1)生命價值法。所謂生命價值法系指一個人所具有各種經(jīng)濟性力量產(chǎn)生賺錢能力的貨幣價值。由此說下,未成年人為無薪資所得,無死亡保險需求。(2)需要法(The Needs Approach)。此系以維持家計的人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時,家庭需要維持相同生活水平的目標所需的費用。未成年人因非家計所倚賴,故對保險需求亦為零。兩者計算方式上或有差異,然均系以被保險人死亡時對于家屬可能造成經(jīng)濟上損失或負擔為基本概念。{5}因此,依上述計算方式,未成年人除了喪葬費用外,死亡保險的需求為零。
但未成年死亡保險作為人身保險險種,一定程度上滿足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感情上的需要,可以部分化解由于子女死亡所帶來的困境。因此各國在承認人身價值無法估算的前提,又采取了一定的評估方法(如限制最高額)。
三、未成年人為死亡保險被保險人限制條件
未成年人死亡給付保險全世界都有爭議,各國主要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開放,采開放者,有部分限制的,也有無限制的;另一種則是全面禁止。但無論采取何種限制方式各國對未成年人死亡保險持小心謹慎態(tài)度,即使允許投保,亦有相對合理的保額限制,或由保險業(yè)嚴格的財務核保,以防范道德風險。
(一)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年齡限制
出于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自我保護能力抑或是辨識能力,不同國家針對被保險人的投保年齡的規(guī)定亦有不同。其中德國禁止7歲以下、法國系禁止12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投保人壽保險,韓國禁止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投保人壽保險,而我國澳門地區(qū)則系禁止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投保人壽保險。
(二)保額限制
1.直接限制保險金額。這種模式最具代表性者為美國。美國紐約州保險法第3027條規(guī)定,以未滿14歲6個月以下的未成年人為被保險人訂立保險契約者,保險金額不得超過一定的規(guī)定。惟投保人與該未成年人之間,若存有保險利益,并且該未成年人不需依靠投保人扶養(yǎng)者,則可不受保險金額的限制。該保險金額的限制,又可按被保險人的年齡大小區(qū)分為兩類:(1)被保險人的年齡為4歲6個月以下者,其保險金額以不超過投保人保額的25%為限,惟該25%的金額若低于50000美元者,得以50000美元為投保金額的上限。(2)被保險人的年齡超過4歲6 個月,但尚未超過14歲6個月者,其保險金額以不超過投保人保額的50%為限,惟該50%的金額若低于50000美元者,得以50000美元為投保金額的上限。
2.保額金額原則限制于喪葬費范圍之中。這種模式最具代表性者為德國。德國保險法第150條第3項、第4項規(guī)定:父或母為未成年子女訂立保險契約,且其保險金額超過一般喪葬費用者,需得子女的同意。主管機關得規(guī)定一般喪葬費用的最高金額。從以上可知德國法保額金額大致分以下幾步:首先,規(guī)定凡是替他人投?;蛞运藶楸槐kU人而訂定保險契約者,只要其保險金額超過通常的喪葬費用數(shù)額(目前規(guī)定為8000歐元),即一律必須先取得該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其次,基于父母不會輕易謀害自己小孩之假設作為前提,德國在該法中進一步規(guī)定,當父母為其子女投保時,可不受上述書面同意的限制。換言之,將父母為其子女投保列為上述規(guī)范之例外情形,得排除書面同意的適用。惟于在此項規(guī)定之后,該法另増一項限制,規(guī)定若該死亡給付系出現(xiàn)于被保險的子女滿7歲以前,且該給付金額超過通常的喪葬費用數(shù)額者,仍需先取得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至于應如何取得該書面同意,即交由法院執(zhí)行。于此情況下,德國法院將為未滿7歲的未成年人指定臨時監(jiān)護人,代為檢視該小孩的父母為其投保之保險契約有否可能產(chǎn)生道德危險。檢視結果,若該指定監(jiān)護人認為此等投保的保險契約不致于產(chǎn)生道德危險,則其投保的金額則可超過通常的喪葬費用數(shù)額。
(三)被保險人同意
在死亡保險契約中不論是大陸法系或是英美法系,都傾向給予被保險人同意他人以自己生命簽定死亡保險契約是否成立生效的權利。
德國保險法第150條第2項規(guī)定:以他人之死亡事故訂立保險契約且約定金額超過一般喪葬費用者需經(jīng)他人書面同意始能生效。該他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或其有監(jiān)護人者,投保人縱為其代理人,亦不得代為同意。按法條文義解釋,德國保險法原則上認為,以第三人為被保險人的死亡險契約,需經(jīng)該第三人之書面同意始生效力,且自條文文義觀之并不限于事前的允許或事后的承認。在英美慣例上為第三人訂立死亡保險契約需有兩項要件:一為投保人需對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二為需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美國紐約州保險法第32條規(guī)定列舉數(shù)項關系,認為在該等關系下對被保險人具有特殊利益之人得投保人身保險契約,但仍需得被保險人同意。日本保險法第38條規(guī)定:由第三人與約定保險人于被保險人死亡時應給付保險金的生命保險契約,非經(jīng)該死亡保險契約的被保險人的同意,契約無效。顯見日本亦采取被保險人的同意為第三人簽訂契約的生效要件。日本學者認為,之所以要求被保險人同意權的行使,乃是基于人格權的尊重與公序良俗的維護,避免別有用心者用他人之生命存續(xù)作為賭博。
四、我國現(xiàn)行保險法第33條的檢討
我國《保險法》第33條規(guī)定:“投保人不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保險人也不得承保。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不受前款規(guī)定限制。但是,因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總和不得超過國務院保險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限額?!钡?4條第1款規(guī)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第3款則規(guī)定:“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不受本條第1款規(guī)定限制?!笨梢娢覈P于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從父母投保、保險金額加以了限制,但是,由于對未成年人死亡保險需求的認識不清以及立法技術的疏漏,使得這一制度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保險利益范圍過于狹窄?!侗kU法》第33條強調(diào),投保人不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投保死亡保險,但父母可以為未成年人投保死亡保險。而在我國,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此推論,如果父母雙亡,或者父母雖健在,但不愿為其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投保,則其他人不得為此未成年人投保,否則屬于違法行為。如此,則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將喪失死亡保險保障。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我國自從實施計劃生育以來,父母面對獨生子女喪生的幾率會隨之增加,必須保留10周歲以下人的死亡保險制度,以增強父母應對風險的能力。{6}
第二,同意權問題。根據(jù)《保險法》第33條父母為子女投保死亡保險,該保險契約和保險金額不需經(jīng)過未成年人之同意。如此立法應該是考慮未成年人對于以自己生命保險一事(下轉第177頁)(上接第166頁)未有完善的認知,如仍給予他同意權,可能會發(fā)生非父母之他人利用未成年人思慮未周之認識能力,略施小惠而使其同意死亡保險契約之訂立,反而不利未成年人生命之保障。而將未成年人之死亡保險契約訂立權利交給父母。透過中國傳統(tǒng)觀念對于子女養(yǎng)育栽培的著重,并隨著我國一胎化的政策,父母大多疼愛小孩、真心關護小孩,從而如系父母為未成年子女投保,免除第1項同意權的規(guī)定。但未成年人的行為能力存在固有的缺陷,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應有的權利和利益,在簽訂保險合同時,未來必須要求父母雙方同時書面同意,才能簽訂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合同,假若父母一方對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保險持反對意見的,不能訂立保險合同。{7}
第三,賠付金額問題。2010年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印發(fā)的《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人身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對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在被保險人成年之前,各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額總和、被保險人死亡時各保險公司實際給付的保險金總和均不得超過人民幣10萬元。但在現(xiàn)實中,“多頭投保、跨地域投保而未如實告知保險人,而不同保險人又欠缺信息共享機制或投保人處心積慮制造保險人獲悉事實之障礙,則死亡保險金額總和之數(shù)恐幾倍于此?!眥8}故未來應該嚴格限制未成年人死亡賠付金額,以喪葬費用為限。喪葬費用系以人的基本死亡成本,應屬損失填補保險性質,為人性尊嚴的最后保障。如果限制在喪葬費范圍之列可以從源頭上遏制投保人、受益人等產(chǎn)生實施道德危險行為的動機,從而避免投保人、受益人及其他任何人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發(fā)生死亡事故而謀取經(jīng)濟上的額外利益。
注釋:
{1}李玉泉.保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238
{2}江朝國.評保險法第107條第1項修法之妥適性[J].萬國法律,2008(183)
{3}梁鵬.死亡保險被保險人同意權之研究[J].保險研究,2010(7)
{4}John F.Dobbyn.Insurance law(forth Edition),West Group,2003.67
{5}George E.Rejda.Principle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1995.432
{6}彭愛美,鐘禮松.為未成年人投保的法律問題探析[J].中國保險,2007(6)
{7}梁鵬.未成年人死亡保險之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5)
{8}林寶清.保險法原理與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8
(作者簡介:周厚武,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饒市分公司副總經(jīng)理,研究方向:保險法 江西上饒 334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