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要教給學生什么?新課程背景下,在歷史課程開展人文主義教育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歷史新課程標準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意識、集體意識、民族意識、愛國意識、國際意識等人文主義教育是歷史學科的基本教學目標。然而時至今日,在考試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現(xiàn)狀下,中學歷史課程教育地位低下,人文主義教育往往還只是一紙空文。
什么是歷史課程教育?歷史課程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歲月的打磨下,忘記了那一個個具體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卻還能留下對自身、社會、國家的有意義的思考。我們的歷史課,要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歷史知識,獲得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得到什么樣的人文主義教育,是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歷史課程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德育從來都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一個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如何不斷完善為一個合格的大寫的人,從來都是教育的首要課題。布盧姆說過:“發(fā)展諸如興趣、愿望、態(tài)度、鑒賞、價值感、義務感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歷史課堂教學,在教會學生掌握一個個史實的同時,更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從一個個歷史事件中汲取做人的智慧,完善其自己。讀《史記》,借鑒的是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觀;了解林則徐禁煙的歷史,增強的是像林則徐“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那樣的社會責任感。浩如煙海的歷史故事中,到處都有培養(yǎng)提高學生人格魅力的可貴素材。歷史教師讓學生掌握史實的同時,在學生人格品質教育上更要不遺余力地精心挖掘、積極思考。
二、歷史課程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人是社會中的人。現(xiàn)代物質社會下,我們的許多學生均為獨生子女,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社會、國家缺乏關懷。漠視生命,缺乏擔當、集體榮譽感,民族意識、國家意識薄弱等是現(xiàn)在許多學生的通病。
應試教育下畸形的歷史教學現(xiàn)狀,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些什么樣的學生?有個例子足以說明我們的學生走進了一個歷史學習的誤區(qū)。當學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時,歷史教師展示圖片,情緒激昂地講述著“南京手無寸鐵的百姓的呻吟”、“萬人坑的白骨”、“南京30多萬同胞被殺害”等歷史慘象。有的學生帶著無比憤怒的情緒,拳頭緊握,怒目圓睜,甚至喊出了“打倒日本鬼子”的口號。然而也有一部分學生,尤其是一些尖子生卻在專心地做著課后習題,他們的表情冷漠。課后談心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能不假思索、毫無遺漏地回答出來,他們還表現(xiàn)出得意的神情,似乎在等待著老師的表揚。
多么令人觸目驚心??!沒有了社會責任感,我們的學生掌握了再多的歷史知識,我們歷史教學的意義又在哪里呢?事實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公正意識,讓學生自覺關注弱勢群體,關注社會公平,愛身邊的人,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國家,這才是歷史教學的終極意義之所在。
三、歷史課程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有能力的人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笔裁词敲髦牵恳馑际钦f,通過學習歷史,可以開啟人們的智慧,讓人們在一個個歷史事件中領悟到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洞察能力。然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歷史,無非就是盡可能多地死記硬背一些歷史知識,以考得更高分。
真正的歷史學習,不應該是這樣的。真正的歷史學習應該是讓學生在整合歷史知識中,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互動中,提高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與別人協(xié)力合作的能力。真正的歷史學習,更應是在記誦一個個史實的基礎上,讓我們的學生自主地、有意識地去剖析,在一個個歷史關頭面前,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那一刻,是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真正的歷史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把歷史人物在整個歷史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的為人處事的智慧,轉化為泰然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比如,貞觀之治中,在內有階級矛盾外有民族矛盾的情況下,李世民抓住主要矛盾分化而治地處理國事的能力,學生學習這段歷史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掌握分清主次、重點突破的處事能力。
歷史教育,是以了解掌握史實為基礎,以史為鑒,以面對現(xiàn)實為旨歸,讓學生獲得思維方法、情感、意志、人格的教育。馬丁·路德有句名言:“國家前途不取決于國庫之實,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睔v史課堂,正是提高我們的學生這一未來的國家主人的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重塑精神世界,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正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前行的目標和意義。
參考文獻
李付堂.對目前歷史教育的追問與感悟[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5).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