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版的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考察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變遷,了解文明傳承的時間和空間聯(lián)系”,要“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并“知道居住地特有的習俗,考察它們的歷史,探討它們存在的價值”。《歷史與社會》教材根據(jù)課程標準增加了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梢?,弘揚民族精神,關注民俗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并成為中學歷史與社會學科特別的教育內容——“繼承和弘揚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
那么如何在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更好更有效地開展民俗文化教學呢?上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合作的參與過程”。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歷史教學也可以結合民俗文化的特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時間去體驗、感悟、探究,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好,體現(xiàn)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
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開展民俗文化教學的具體策略有如下幾種。
一、讓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感受民俗
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已往人類活動的客觀發(fā)展過程。人類的活動一刻也離不開時間和地域,時間的不重復性決定了歷史不能重復再現(xiàn)?!斑@就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進入歷史情境,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歷史的靈魂并與歷史人物的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參與和體驗歷史真實,從而實現(xiàn)人類理想和精神的傳承,實現(xiàn)人本身的健康發(fā)展”。 在民俗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某一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特點,創(chuàng)設或再現(xiàn)歷史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感受民俗文化。
1.用歷史照片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時間具有不可逆性,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無法直接感知,所以歷史研究必須借助史料間接去了解已往人類活動的過程。照片是一種很好的有助于歷史學習研究的載體。照片將歷史發(fā)展的某一瞬間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很多文獻記載都清晰、準確、生動、細膩。照片是凝固的歷史、形象的歷史、傳神的歷史,人們可以從中獲得直接的感受。在新課程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插圖,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歷史照片。《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中的《走進家庭》呈現(xiàn)了多幅照片和插圖。在課堂上,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照片所提供的這段“凝固的歷史”當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去體驗那段歷史,去感受歷史的靈魂,感受民俗。例如:在講述“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112頁的插圖《清代與民國女裝》和《清代官服與民國中山裝》,學生的視線隨著這些歷史照片慢慢進入保守的清代、開放的民國時期,感受到那些時代服裝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感受到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民俗氣息。
2.用影視資料和歌曲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巧妙插入相關音樂或影視資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課堂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學生如身臨其境,“體驗民俗,感悟民俗”,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現(xiàn)以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學陳小華老師的《情趣無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學設計為例。
(導入新課時播放《好漢歌》,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千多年前的北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嗎?
生:《水滸傳》。
師:對。《水滸傳》講述的是宋朝時期梁山好漢的英雄故事。不過今天,老師可不是要你們“路見不平一聲吼”,而是要去“風風火火闖九州”。好不好?
生:好!
師:那就讓我們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闖一闖。
(結合教學內容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體驗民俗)
師: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對,就是河南開封。當時的汴京是怎么樣的呢?(播放視頻)大家說說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討論后回答)店鋪、小攤、雜耍、染布、馬車等。
(教師引導學生將其與現(xiàn)代城市進行對比)
師:這些是汴京街頭繁華熱鬧的景象。茶館、酒店、街頭的小攤、趕車的馬夫、行路的商人,人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播放視頻《蹴鞠》片斷)好,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人是在忙什么?
……
師:在宋代,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塊塊比較固定的演出場地就叫做“勾欄”。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瓦子里會有哪些娛樂活動?
生:雜劇、雜技、舞蹈、“說話”等。
師:大家想不想欣賞一段呀?
(播放皮影戲《梁?!罚私馄び皯蛟趺囱荩?/p>
師: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東西,還應該有些什么?
生:還有許多小吃攤點、飯館、茶樓等。
……
師:由此可見,瓦子是當時人們娛樂的重要場所。在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們,還是看演出的人們,臺上臺下都樂在其中。而當時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社會經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
……
用影視資料和歌曲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體驗了兩宋時期“情趣無限的世俗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3.用角色扮演形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歷史課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是“引導學生根據(jù)有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在課下收集、閱讀材料,編寫歷史劇本,分配角色演練,然后在課堂上擔綱歷史角色來展示有關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動過程,以此體驗和感受歷史”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它的特殊性使許多過去的歷史情境已無法一一再現(xiàn),學生很難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用角色扮演形式虛擬一個個歷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深入領會課文的內容,成功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在教學《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四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的“生活中的變化”時,可以結合課文和教師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慈禧太后、保守大臣、開明人士、在北京讀書的學生、黃包車夫等),并用動作、表情或語言反映對火車或有軌電車的態(tài)度,虛擬歷史情境,體驗20世紀前后“生活中的悄然變化”,體會“中國人民從誤解到逐漸習慣并接受這種文明的輻射和過程”這句話的內涵。在講述“頭腦中的變化”時,可以安排四位學生,兩人為一組,一組扮演清朝時期的一位地主鄉(xiāng)紳和普通百姓,虛擬他們在街上相遇時的情景;另一組扮演民國時期的一位政府職員和普通百姓,虛擬他們在街上相遇時的情景。若時間允許,可以多叫幾批學生扮演。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歷史情境,讓學生體驗清朝時期稱“老爺”“大人”和民國時期稱“先生”“女士”時的不同感受。
二、開展體驗民俗文化的其他實踐活動
1.進行社會考察、參觀和調查訪問方面的體驗
社會考察、參觀的內容一般涉及文化古跡、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等。在地點選擇上應是就近或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例如:在講述《歷史與社會》九年級的“中國的世界遺產”時,山西可以組織學生考察金融中樞平遙,安徽可以組織學生考察中國民居博物館——西遞、宏村古民居,廣東可以組織學生考察華僑文化的典范之作——開平雕樓,杭州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西湖文化的考察??梢圆扇W生自愿組成興趣小組,由教師指導的方式?;顒訒r間一般安排在節(jié)假日?;顒硬襟E一般是:集體制訂考察方案─分配任務─查閱資料─準備用具─現(xiàn)場考察─撰寫報告─匯報交流。
調查、訪問活動就是通過走訪當時人、當事人,了解他們目睹的歷史,間接體驗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給他們的真實感受。例如:舊中國女子纏足的陋俗,早在50年前就已基本上消失了。到目前為止,中國估計還有100萬小腳女人,她們大多是80歲左右的老年婦女。在講述上述內容“頭腦中的變化”時,可以走訪這些老年婦女,記錄她們纏足的悲慘經歷,以及小腳給她們的生活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從而體驗放足對中國婦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變的意義。開展這種教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和確定好訪談對象,同時還須事先擬定訪談提綱。在訪談時,要如實做好文字記錄,有條件的可以錄音或錄像。在學生做好訪談記錄后,教師要及時地組織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民俗文化的理解。
2.開展操作性強的實踐體驗活動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邊琦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動手操作,親身參與實踐可以成為學生體驗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tǒng)》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從而體會過年貼春聯(lián)的傳統(tǒng)習俗文化。
民俗資料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反映歷史現(xiàn)象的重要材料。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收集、保護、整理民俗資料,直接體驗歷史發(fā)展的變化過程,探索歷史發(fā)展的變化規(guī)律。如:在教學《歷史與社會》九年級第三課專題探究《感動不平凡的變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變化”時,可引導學生收集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票證,從中體驗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生活水平低和生活資料的短缺與緊張,感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三、通過開展綜合探究學習活動來體驗民俗文化
“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在體驗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問、探尋問題的結果,是對歷史的叩問?!碧骄渴綄W習是中學歷史新課改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歷史學習的問題或任務出發(fā),通過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體驗,學會對各種歷史資料的收集、利用,從而作出自己的解釋” 。
“探究民俗,反思民俗”的教學過程一般有這么幾個環(huán)節(jié):激疑啟思(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確定問題─引導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啟迪反思。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的教材中,在每個單元后面都有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其中有關民俗教育的是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tǒng)》和綜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業(yè)文明》?!稓v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材中,每一課都配有1~2個專題探究,其中有關民俗教育的是第三課的專題探究《感動不平凡的變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變化和有感于休閑方式的變化。
體驗民俗文化的綜合探究活動形式多樣,有資料搜集探究、社會調查探究、活動設計探究等,要求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積極參與。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專門的綜合探究課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民俗,反思民俗”。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往往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幾個探究的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問題的探究興趣自由組合成幾個學習小組,接著分頭查找資料,集思廣義,提出各自的觀點,然后各組在課上派代表對問題和觀點進行闡釋,與全班同學交流。
例如:在《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tǒng)》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春節(jié)組、元宵節(jié)組、中秋節(jié)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初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相關民俗活動,分析傳統(tǒng)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體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所倡導的團圓之情;以小組討論、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會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演變過程,樹立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倡導健康的節(jié)日文化。
總之,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作為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力載體,需要歷史教師轉變觀念,運用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方法,才能使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價值,才能使學生學得更興趣盎然,更有收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付堂. 對目前歷史教育的追問與感悟[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5).
[3]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 歷史學習方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郝建彬.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