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3+小綜”高考模式在近幾年內調整的可能性較小。由于小綜分值300分,地理占100 分左右,在此條件下,學生在課外花很多時間去鞏固是不可能,那么如何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調控好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認為: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所謂指向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選擇,而集中是指心理活動指向某一事物后,鍥而不舍地深入到那個事物中去。一般情況下,有些學生甚至一半學生還做不到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興趣對他們的注意力往往能起極大作用。
一、 科學調控學生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
一天中最好的學習時間在早晨9:00—11:00之間,即上午第二、第三節(jié)課,而地理課一般排在第四節(jié)或下午。在剛上課時,學生注意力容易停留在課前某些活動的刺激上,頭腦里還有興奮的余波,這時,教師應迅速組織好教學,把學生的注意力調整到課堂上來。而新穎的課堂導入設計,容易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如講地方時、日期分界線時,可以懸念引入:“有一位同學,經過努力學習,終于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了,通知書在中午12:00送到,他十分高興,希望親朋好友一起分享。而且他立即想到應該給遠在紐約的舅舅打電話,讓舅舅分享這份喜悅,可舅舅接電話后有些不悅,這是為什么?”或者“有一個人,每年4月20日對他來說很晦氣,他希望這一天不要到來,他能夠做到嗎?”又如講“中國氣候”時問“當年鄭和下西洋從江蘇太倉出發(fā),為何選擇冰冷的冬季出發(fā)?”
新課導入后的一段時間,是一堂課最佳的時間,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起學生強大的有意注意,去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重點和難點突破。緊張的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勞,此時要適當放松一下有意注意,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插入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或趣事。如講我國西北地區(qū)時,可插入“古樓蘭國女尸(木乃伊)”的故事;講黃土高原時可播放些畫面、歌曲,或者說一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汗”的故事,通過這些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二、 保持正常的教學進度
正常的教學進度是學生聽課時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條件。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一般教學進度太快,學生對知識吸收不及時,會導致信息傳收活動的障礙甚至終止,使學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不集中,或干脆放棄。相反,太慢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降低課堂效果。一堂課的教學節(jié)奏最好是引入課題(包括復習、導課)為3—5分鐘,節(jié)奏宜快,語言要精練;主要內容(含重點、難點知識)30分鐘左右,但內容有差異,節(jié)奏也應變化;知識梳理2分鐘;練習時間5分鐘左右。
三、 講究地理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語言的生動豐富是維持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與教師教學語言呆板、缺乏藝術性有關,地理課涉及面廣,許多的內容與自然現象、人文景觀有關,由于學生生活空間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認識,使得一些內容也變得枯燥無味。教師在對教材處理時,不能停留在看教材、插圖上,而應該用生動的語言即興描述。如講旅游資源提到西藏風景時,可娓娓道來“喇嘛手持一個轉動的東西,表情很虔誠……
教師的語言是調控學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的效能,把教學內容準確、簡潔地表達出來。語言的聲調高低、速度快慢,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重點內容要重音,語言要慢,并輔之以簡要、形象的體態(tài)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使學生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綜上所述,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中注意的規(guī)律,努力遵循教學中的規(guī)律,根據不同的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之目的。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