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策略一直被認為是營銷組合重要的一環(huán),但在過去5年,營銷人員更多地是追求產品銷量不斷攀升。這其中,促銷貢獻了40%的銷量,甚至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事實上,根據(jù)貝恩公司和Kantar Worldpanel發(fā)布的《2012年英國消費者調查》數(shù)據(jù),一個品牌一半以上的“粉絲”不會在第二年繼續(xù)使用該品牌產品。
在接二連三的促銷環(huán)境下,購物變得浮躁多了。購物狂們變化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品牌商們在招攬新的顧客時,不得不經(jīng)常與忠實的消費者溝通。
兩家公司的調查,跟蹤大約33500名英國消費者,記錄17個類目下450個品牌以及所有的價格段,相當于覆蓋了90%的快速消費品市場、消費者一年的購買行為。結果顯示,平均只有42%的消費者在購物前有品牌意識,大多數(shù)消費者購買至少2個以上的品牌。
Richard Webster,貝恩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認為,“透明度高的零售商在促銷中更有優(yōu)勢,它使得消費者更容易比較價格——這催生了更多的價格搭配方案。同時,對于如何利用促銷來駕馭品類和增加價值,而不是單純利用品牌商品來增加市場份額,制造商和零售商變得越發(fā)聰明。”
比如酒類供應,只有39%的消費者會在購買之前計劃購買何種品牌的酒,大多數(shù)消費者樂于通過價格區(qū)間來購買,因此,大部分人購買的是市場上的主流,即市面上的啤酒,尤其是儲藏的啤酒。Webster說,“主流的儲藏啤酒品牌提升很快,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購買都在促銷之中。這幾乎和品牌忠誠度毫無聯(lián)系,消費者會先選擇那些市面上有的產品,而不是特別去搜尋某個品牌?!?/p>
這種行為重塑了商場內產品的布局:包裝相似的主流產品和高端產品齊飛,這也同樣模糊了產品價格上的差異。不過,政府的限價很可能會帶來改變,一項醞釀實施每單位最低價格的議題,已經(jīng)持續(xù)討論了10周。2012年11月,一項“降低不負責任酗酒”的酒業(yè)政策,在審議過程中也被評估,即討論是否將那些在復合促銷中會催生豪飲的酒類列入黑名單。
營銷人員以前會問,“如果促銷,長期來講,這對品牌塑造有何好處?”但是現(xiàn)在,他們更關心如何在短期內促銷以更好地獲得利潤。市場營銷人員同樣應當注意到,無論何種銷售,高折扣率并不意味著高回報。一般情況下,10%-24%的折扣率能夠增加14%的銷售額,如果折扣率達到40%,實際上則會損害5%的銷售額。這意味著,促銷能通過較低的折扣鼓勵人們更多地消費,但是,當無法用打折來獲得足夠數(shù)量時,也就不必用很高的折扣來吸引顧客了。
Webster相信,制造商已經(jīng)重新認識到這些。前述例子中的酒類市場上,則有供應商承諾會加大品牌建設的力度,以此讓零售商滿意。不僅如此,供應商還應該思考:是否將那些明星品牌打折。調查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歷漫長的一周促銷后,那些明星品牌很可能比小品牌的銷量要高出3倍。言下之意是,如果你能將強勢品牌和促銷手段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市場肯定能讓你賺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