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孟子在《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一文中說得很精妙:\"顧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只有通過困境的磨難,人獲得了能力,才能夠擔當其責任。
因此,我們應該抱著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生活上的各種困難,享受困難,勇挑重擔。
人這一生,呱呱墜地便帶著一份悲壯,因而我們應正確理解這份悲壯帶來的神奇……生命誕生了,隨之生命的意義也誕生了,新生命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幸福,有誰不為此而歡呼?有誰不為之而歡欣呢?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便注定要與困難相伴,如果用回避的態(tài)度和方式,困難永遠是解決不了的,相反只會加重難度。例如學生與學業(yè),本無矛盾,可在學生學習中產(chǎn)生了一個對待態(tài)度問題。這一難題產(chǎn)生的根源在其情感的依賴上,譬如:對待作業(yè)任務,上課專心聽講者,下課后,自然輕松的完成;如果學生以為這是多麻煩的事情,便尋找了一種便捷方式-照抄。這樣的學生一旦體驗這份快樂,就容易形成依賴心理,下一回依舊照抄。因照抄便捷,且情感上十分輕松自是自適。這樣著,日推月銷,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就消失了,學生在學校里唯獨留下一個無魄的肉體飄來飄去,。這是多么可怕的狀態(tài)呀!
故此,我們必須提醒人們用享受的心態(tài)對待困難。荀子在《勸學》中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已經(jīng)點明了對待事情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是事情難易關(guān)系變化的焦點。樂觀的積極的去做,事情就變得簡單了。這其實是心態(tài)作用,笑著面對,思維會活躍起來,胸襟就會開闊,面前的一切都變得色彩斑斕,自己在運作中倍感無限歡樂,好似三國時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么好的感覺,為什么不好好培養(yǎng)起來呢?
高爾基的《海燕》中海燕就是一位典型的充滿樂觀豪情的態(tài)度對待困境的,他勇敢,他自信,他無畏,催人奮進,多么美好的形象。我們何不學學他享受困境那種精神呢!
網(wǎng)吧是個考驗場。這是現(xiàn)代教育中最大的困境。正確利用是個寶,可網(wǎng)盡天下寶藏;不恰當利用,則是個禍,網(wǎng)奪性命靈魂。看來解決這一困難時需要一種心態(tài),一種享受困難的心態(tài)。很多上網(wǎng)的同學,享受的心態(tài)很重,不是享受困難,而是享受情感體驗上的頹廢安逸。這類學生追求:吃要最好的,只要最舒適,穿要最時尚,玩要盡性情。這完完全全是寄生心理,是一種墮落自毀行為,絕不是享受困難。他們一旦離開了父母供養(yǎng),便會走向禍及社會的方面去。
毛澤東對愚公評價極高,是因為愚公移山的哲學精神:愚公以一種發(fā)展的觀點,一種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一種享受困難的心態(tài)——想事做事,他做的是正事,具有發(fā)展前景的正事,因此敢于讓別人說,并在說辯中把享受困難的心態(tài)鮮明的展現(xiàn)給我們。這種享受困難的心態(tài),從遠古傳到今天,依然在激勵著我們。\"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又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困難,只要勤思,只要肯做,何苦而不決呢!
只要擁有享受邪惡心態(tài),世上自然就沒有困難了,享受困難,困境變仙境,享受困難,困苦變幸福。中國的當代發(fā)展,不正是這種享受困難的精神體現(xiàn)嗎?長江洪峰,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下,消退;南方雪災,在英明決策,積極應對下,消融;汶川地震,在愛心奉獻,自主建造下,消卻;神九神十對接,在奮發(fā)圖強,樂觀堅毅下,成功!……
在這英雄的國度里,我們應該學會享受困難!只有這樣,你,一定會擔當起任何一份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責任,并且一定會是一個大贏家!
面對困難,快樂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