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風雨橋眾多,其中回瀾、青龍兩座姊妹風雨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本文僅從這兩座風雨橋的功能性,審美性,民族性和區(qū)域性,歷史性和時代性等建筑藝術固有的特點出發(fā),對回瀾、青龍風雨橋的基本形制和藝術特征,地域文化特色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回瀾;青龍;風雨橋;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兩座風雨橋是廣西賀州地區(qū)非常有代表性的橋梁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木石結構橋梁同瀟賀古道傳入富川的歷史見證。兩橋同處富川油沐鄉(xiāng)界內(nèi)的黃沙河上,瑤族人民稱之為“涼橋”或“風水橋”,列入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回瀾風雨橋,年代久遠,極具歷史地位,比馳名中外的廣西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還要早300多年?!皬V西富川油沐鄉(xiāng)下花園中的回瀾、青龍兩座廊橋,皆為石砌、券孔、磚墻、木結構,以石券橋、橋亭和樓閣三者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繪畫藝術造型,乃是集我國北方的石券橋、南方的亭、古遠的閣,四者造型的特點于一體的組合體。這產(chǎn)生了別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種———石券廊橋,在全國古建園林中是屬于獨特的?!?/p>
1 回瀾、青龍風雨橋的基本形制
從回瀾、青龍風雨橋建筑形象來看,他們都是跨河而建,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下部的墩臺,中部的垮橋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閣樓。底層石作與主體木作搭配相結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區(qū)別在于圓拱數(shù)量和閣樓屋檐的做法上面,總體差異不大。建筑材料為下層墩臺外部均采用條形方塊青石飾面,內(nèi)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瀾橋墩臺為緩解水體山石的沖刷以銳角倒三角形制建造為3眼圓形石拱橋,如圖1。青龍橋因其所跨黃沙河區(qū)域距離回瀾橋下游500米,河面較窄,以單眼圓形拱的形制石拱橋,如圖2,中部主體形制均為穿斗式木架構游廊呈現(xiàn),木料為當?shù)厮寄荆L廊式通道兩側均建造護欄和憑欄而坐的木質長條坐凳,如圖3,切均以大塊條形青石鋪地,如圖4,上部均建有亭和樓閣,整體形制呈現(xiàn)廊、屋、亭、閣于一體的立面造型,屋頂天際線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回瀾橋為三孔石橋全長37.5米,寬4.6米,高4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建筑面積187.70平方米。橋體長30.43米,橋體有3拱,橋拱兩墩臺跨度6.22米,圓形橋拱高3.5米。橋上的開間為11間。橋屋山墻為硬山屋頂,通高5.60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結構制作。橋亭采用36根水杉圓木柱建造;位于橋頭的閣樓采用磚木結構建造,為高二層的重檐歇山頂樣式,通高10米,有三門和橋相通,磚墻繪制彩色圖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翹。青龍橋與回瀾橋一起被稱為姊妹橋,全長度為34.4米,寬度4.7米,占地面積125.49平方米。廊橋通高5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5.5米。橋臺閣樓通高14.5米,高三層,同樣為磚木結構的三重檐歇山頂,共有近100余個木質花窗,游廊上的橋亭采用28根水杉圓木建造而成,做法與回瀾橋一致,均為穿斗式木構架體系。從回瀾、青龍橋的基本尺度構造來看即具共同特性,有著各自明顯的不同。
2 回瀾、青龍風雨橋的藝術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講求功能與審美的雙重價值屬性,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風水人文密不可分。我們在學習中國古典建筑的過程中,無不相關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現(xiàn)性,建筑的審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區(qū)域性,建筑的歷史性和時代性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所以作為中國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風雨橋,也同樣具備上述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征。
2.1 功能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歷經(jīng)400余年的變遷,至今依然能夠保持其使用功能,與其設計和建造之初對功能合理性的考慮密不可分。富川瑤鄉(xiāng)地處廣西東北,群山環(huán)繞,溪澗眾多,是濕熱的亞熱帶海洋氣候和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的集結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資源相對富足?;貫?、青龍兩座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于一體的風雨橋橫跨黃沙河上,成為其遺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風雨橋本身的功能來說:一方面,廊橋頂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寬敞的廊橋更適合采光和通風,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橋墩建筑耐用,加上鄉(xiāng)土水杉木材的結合運用,在抗?jié)穹罆竦确矫嫜娱L了風雨橋的使用壽。回瀾、青龍風雨橋橋面條石鋪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間聯(lián)系和溝通的紐帶,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們的休閑娛樂場所。在功能上滿足了瑤鄉(xiāng)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nóng)忙田間遮陽避雨,農(nóng)閑休憩、對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橋休息的長凳上,透過廊橋稀疏的欄桿扶手欣賞田間美景———廊橋上的扶手和長凳簡單粗陋橫縱線條對比,更符合瑤鄉(xiāng)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體現(xiàn)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藝術升華,使回瀾、青龍風雨橋更具藝術美感。
2.2 審美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于一體,設計符合地域特色,適應當?shù)囟嘤甑臍夂驐l件,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在橋與自然,橋與當?shù)仫L俗、文化等方面的運用都有體現(xiàn)遠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際線高低錯落與周圍山川樹木相得益彰,美不勝收;近觀其單體建筑的內(nèi)部裝飾都能體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在回瀾和青龍風雨橋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當?shù)兀ɡ葮蛏虾玩溄永葮蚺c屋亭的長條青石,橋與村寨連接用的花石鋪路,橋面主體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理念更是彰顯了獨特的審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環(huán)境來吸引人們觀光駐足。
人工美的完美體現(xiàn),回瀾和青龍兩座風雨橋,其裝飾雖質樸、簡潔,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禮制雖用于鄉(xiāng)野,但也不失工藝的精湛。兩座姊妹橋的整體裝飾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聯(lián)字畫于一體,樸實輕盈,造型簡潔,內(nèi)涵深邃。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寶頂,墻壁,窗欞等處。在工藝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檁、枋的穿插和接應,聚散開合,張弛有序。彩墨繪畫,屋基獸吻,碑刻詩句,榫卯的橋是彰顯地域文化和風土民俗傳說的再現(xiàn),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人工美的詮釋。
回瀾、青龍風雨橋是廣西瑤族地區(qū)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夠使用的民族風雨橋,從《富川縣志》等文獻書籍和遺存至今的碑刻,都記錄著風雨橋歷經(jīng)幾百年,人們?yōu)樾藿ê蜆蛄壕S護所捐贈的錢財和物品,瑤鄉(xiāng)人民的勤勞和善良,團結和互助,共同譜寫了淳樸的民風,體現(xiàn)了人們的公益心,是對道德美的歌頌和闡釋。
2.3 民族性藝術特征
回瀾、青龍風雨橋是集中體現(xiàn)瑤鄉(xiāng)人民日常作息、生產(chǎn)生活的生活場所,是民族場所藝術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盤王節(jié)”是瑤族祭祀祖先的重大節(jié)日,是瑤族專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上民族的盛裝,聚集在田間地頭一起歡歌跳舞,青年男女也會在以此來傳情,覓得佳偶?;貫?、青龍風雨橋上就有瑤族姑娘盤蘭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樞的愛情傳說,“回瀾”即“會蘭”,“青龍”即“情濃”蘊含兩人忠貞不二的愛情。回瀾、青龍風雨橋正是北方建筑工藝和當?shù)噩幾褰ㄖに嚨慕Y合體,是瑤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瀾風雨橋更是堪稱與侗族風雨橋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藝術珍品。2.4 時代性藝術特征
建筑是時代的產(chǎn)物,不同的時期隨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不同的建筑樣式?;貫?、青龍風雨橋是瑤族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對了解瀟賀古道文化極具歷史價值。在當下開發(fā)富川瑤鄉(xiāng)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義,努力打造風雨橋的歷史民俗文化也成為富川縣建設“中國瑤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不斷提升,富川縣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瀾、青龍等等風雨橋的形制,在縣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現(xiàn)代建筑氣息,又不失傳統(tǒng)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風雨樓。瑞光風雨樓繼承了傳統(tǒng)的瑤鄉(xiāng)回瀾、青龍風雨樓的穿斗式木架構體系,以回瀾、青龍風雨橋為參照設計依據(jù),橋墩則用水泥砌成,有八個拱孔組成,氣勢恢宏,是回瀾、青龍風雨橋在新時代的延續(xù),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性藝術特征。
富川瑤鄉(xiāng)風雨橋,體現(xiàn)的是瑤族本民族的橋梁、樓閣、街亭的布局,融橋樓建筑于一體,集中展示了橋梁興建時期的建筑水平;青磚綠瓦,起翹的飛檐,馬頭墻等建筑構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結合瑤鄉(xiāng)本民族特色的具體運用,集漢瑤建筑工藝之手法;橋柱下的蘆笙和長鼓的裝飾紋樣,正是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盤王節(jié)”的歷史見證,凝結瑤鄉(xiāng)文化和風土人文,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瑤鄉(xiāng)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唐玉文.瑤鄉(xiāng)風雨橋[N].賀州日報,2004210(3).
[2]王國政,金小中.廣西富川的風雨橋(上)[J].古建園林技術,1991(3).
[3]唐玉文.試論廣西富川回瀾、青龍風雨橋[C].廣西瑤學會論文選,2011.
[4]冰河.侗族鼓樓與風雨橋特征淺論[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3).
[5]張鋒.賀江生態(tài)游憩景觀設計[J].現(xiàn)代園林,2011(7).
[6]張玉金,周燕玲.廣濟橋的建筑藝術特色[J].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9(5).
[7]王玲.侗族風雨橋文化特征[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6).
[8]張桂紅.基于廊道特征論河流生態(tài)廊道設計[J].生態(tài)經(jīng)濟,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