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勒姆女巫》改編自震驚美國的薩勒姆女巫案。作者把他寫成戲劇,并不是想重復這個歷史。而是想讓人們清清楚楚得揭開自己的面紗,看到人性的弱點和丑惡。在筆者看來,這個震驚美國的薩勒姆女巫案,不過是鬧劇一場。那時的人們都因為自己的一己私欲,昧著自己的良心,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讓許多無辜的生命從此不再。本文從人物塑造和一些情節(jié)構作上探討劇本對主題的深化。
關鍵詞:人物;主題;情節(jié);深化;人性
這個劇本看似是在一個很大的歷史背景和框架下,甚至還是史實作為支撐。但實際上所表現(xiàn)的東西,在人類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有的東西。那就是人性。
人性的自私、無知、盲從,甚而至于是嫉妒,報復,或者也就是單純的憎恨,就能在那樣一個年代,打著神魔爭斗的幌子,傷害著人類自己這個群體,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或許意識到了,但卻沒有人想改。
在《薩勒姆的女巫》中,悲劇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謬論發(fā)展起來,卻沒有希望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當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當已經(jīng)有人死在這個力量下,就沒有人敢站出來,試圖改變。只想維持這個一致性,最好是讓事情快快過去,不了了之。而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又有一場悲劇發(fā)生。結局也大概是相同的。人們只是在欺騙自己罷了。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薩勒姆女巫,只是人們的私念在作祟。
1 人物對主題的深化
約翰普羅科托:他是一個35歲上下的莊稼人,卻還算是在鎮(zhèn)上一個備受尊重的人,甚至還有人怕他。由于妻子伊利莎白身體孱弱,也由于曾經(jīng)的女仆阿碧格的誘惑,也或許因為他自身作為男人本身的一種本能、欲望也好。他背叛了他的妻子,和女仆阿碧格私通。
若這永遠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普羅科托大概也不會感覺到自己的罪惡。恰恰也是因為妻子知道了這個秘密,加上他是一個基督徒,他深深感受到他的罪過。
第二幕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兩人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對正常的夫妻所會有的。他們總是進進退退———普羅科托想親吻伊利莎白,但是伊利莎白卻回絕了;但是在伊利莎白質問普羅科托和阿碧格是否見面的時候,伊利莎白又相當主動而強勢。因而,在普羅科托面對這兩份愛的時候,一份是來自原配妻子真切而具母性的愛,另一份是來自一個年輕女仆野性而激情的愛的時候,他難以抉擇而走錯了路,之后又開始懺悔,開始自我救贖。造成了對原配妻子伊利莎白情感的復雜化———愧疚的愛,彌補的愛,但是卻是那么自私。他對阿碧格并沒有完全死心,因為他畢竟愛過,但是道德總是一步步阻撓他,面對阿碧格的誘惑和對妻子的辱罵,他甚至發(fā)了飆。
所以,我們在普羅科托身上,可以看到人性中最原始的東西。愛和欲,但又迫于道德范疇,導致兩種東西都變了味兒。
可他又是正直的,他為了拯救自己的妻子,為了拯救其他無數(shù)生命,也更是為了讓這種瘋狂的言論導致的虛無讒言得到肅清,他說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丑陋的事情,可以讓他身敗名裂的事情,更讓他被判奸淫罪失掉性命的事情,來揭穿阿碧格,拆穿整個謊言。這是一件極需要勇氣的事,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對自己丑事公之于眾,而是讓自己又一次面對自己的痛苦。更簡而言之,是面對自己丑陋的人性本質。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勇氣。而劇本最后,他選擇了不撒謊,走向死亡。這更是一個轟轟烈烈的決定。雖然他不夠織成一面旗幟,卻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狗雜種狼狽為奸,同流合污。這一段是極為震撼的,也很感人。普羅科托終于站起來了,拋開了從前的罪過,也就在這一剎那,他在真正的直面了慘淡,直面自己的痛苦。并且選擇了毀滅,也就選擇了相信這個世界。試想,如果普羅科托撒了謊,保住了命,或許他可以活下來,和伊利莎白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但是他的精神已經(jīng)不在,就連從前做錯了事悔過的正義也都不復存在。世界對于他來說,就成了真正的虛無。而他的選擇也給了當時那群盲目維護法庭神圣的當權者,和那群為了自己的私念而迫害他人的人,深深一擊!
阿碧格:她昧著良心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在召喚魔鬼的時候,竟然說出了想致伊利莎白于死地的心愿。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她竟然蠱惑所有女孩捏造有魔鬼的言論。這讓整個小鎮(zhèn)陷于恐慌。
阿碧格非常漂亮,但卻是個孤兒。她很會裝腔作勢,在叔叔巴里斯面前,她是個好好姑娘。就算是被伊利莎白趕出了家門,被鎮(zhèn)上的人紛紛唾棄,但是她仍舊可以取得一個神父的信任,可見她是個很有心計,花招不少的女孩。
若我們從孤兒的角度來看待,她對于勾引有婦之夫并通奸,之后還不放棄對他的追求,甚至還狠心毒害他人的整個事實,其實是可以找到根源的。她從小就缺少愛,她渴望有個依靠。當她找到可以給她呵護,滿足她少女對那份懵懂之戀的憧憬的時候,她就肆無忌憚得愛了,并放手一搏了。這么看,她又有些可憐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疼愛,從小就寄人籬下,還當了別家的奴仆。她被趕出了家門,遭人閑言閑語,但卻還挺下來,這也為了這最后那瘋狂的一擊找到了理由。其實她不過是很真實罷了,坦白得交代了自己的內(nèi)心欲念。她不惜在自己腹部刺上兩針,意圖致情敵伊麗莎白于死地,結果斷送了心上人普羅克托的性命,自己也倉皇逃走。為愛而生,為愛而又最后淪為娼妓。
2 情節(jié)對主題的深化
第二幕中,普羅科托和伊利莎白的那段對話。剛開始她總是給人一種很輕的感受。但細細讀下去,卻發(fā)現(xiàn)她的輕其實是一種害怕,也更是一種疑心。丈夫和女仆有了私情,這對女主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打擊。而她也深深知道,普羅科托并沒有完全對阿碧格死心。而普羅科托如今對她關心體貼備至,實際上是他自己在自我救贖。作者營造了一種看似很安靜,但是內(nèi)心暗涌的氣氛。
瑪麗回來后,就因為參加了審判,就開始趾高氣昂,也可見當時社會的一種瘋狂。而后來,從對話中,觀眾慢慢得知,當時的審判,判斷的唯一依據(jù),就是能不能完整背誦出十誡。這是極其荒唐的,作者這里反復提及,并在赫爾出現(xiàn)后,考察伊利莎白和普羅科托也同樣用的這種方法。這更加是一種強烈的諷刺。
這段中,布娃娃的前戲并沒有交代,但是我們也可以從簡單的描述中大概猜到事情經(jīng)過,這是作者的功底。
第四幕是全劇的最高潮。這是作者表現(xiàn)出他的態(tài)度的一幕。這一幕中,普羅科托需要做出選擇,是為了生命而甘愿被誣陷,還是放棄生存機會而被背叛自己。當時的社會局勢是,各地開始動亂,因為抓的人太多。這時候的當權面臨著兩難:如果放人,那么以前所絞殺的“魔鬼”便不是真的,這是在扇自己的耳光;如果繼續(xù)殺,那只會造成更大的動亂。這是,他們便讓伊利莎白來規(guī)勸普羅科托,更有趣的是,連赫爾牧師都勸誡普羅科托撒謊。
最后普羅科托答應了,但是卻在詢問當中,連連說出真話,讓巴里斯,丹佛斯等等無地自容。他們從前一直捍衛(wèi)的法庭的權威和光榮再也不復存在了。
最最精彩的是,普羅科托在最后的臨行表白。他說道:因為現(xiàn)在我確實認為我在約翰普羅科托身上看到了一點點政治的品德。雖然他不夠織成一面旗幟,卻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狗雜種狼狽為奸,同流合污。這個時候,伊利莎白沖上去,撲在他的身上哭泣,他扶起了伊利莎白,熱情得吻著她。這一段是極為震撼的,也很感人,普羅科托終于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