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國家正呈現出快速老齡化趨勢,亞洲大國首當其沖。上世紀50年代,中國、印度和印尼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0歲,但伴隨60年的快速增長,如今中國和印度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0歲,印尼是60歲,壽命的延展并未出現逆轉。按樂觀的人口推算,上述三國未來預期壽命還會增至80歲左右,這已達到一百年前的2.5倍。
老齡化動因
導致人口老齡化最核心的動因是生育率。以1950年為起點,中國、印度和印尼的平均出生率大約是每個婦女生育6個孩子,此后生育率急轉直下,三國生育更替水平達1.9。中國的出生率下降速度無疑可歸因于其獨生子女政策,但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等國也出現了同樣的下降,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亦是大勢所趨(只是未必會陡然下降)。現在,年輕的夫婦們?yōu)椤笆遣皇且ァ边@個問題而糾結,全然不顧他們的祖父母輩平均要生6個孩子。
死亡率和出生率雙重下降,令人口平均年齡漸趨老齡化,這同時也證明了亞洲國家人口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的現實。以此觀之,人類壽命的延長和整體出生率的下降,是形成全球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主要動因,但這是一個良性趨勢,對亞洲地區(qū)社會福利的推動尤其顯著。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也對“老有所養(yǎng)”提出挑戰(zhàn):確保他們收入穩(wěn)定、降低健康風險。直到今天,亞洲大多數國家老年人的收入安全問題仍停留在家庭責任的范疇;特別是亞洲農村地區(qū),健康保險還是空中樓閣。亞洲的未來不應如此。
我們判斷的方法之一是考察老年人撫養(yǎng)比率,它是指潛在勞動力人口的數量與老年人數量之比(即25~64歲人口數量除以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的比例)。以中國為例,短短50年的變遷具有十分明顯的戲劇性:進入21世紀之前,老年人撫養(yǎng)比率是13個潛在勞動力支撐一個64歲以上的老人。按照我們的推算,到2050年這個比率將達到2比1。同樣的現象也在地處南亞的印度同時發(fā)生,印度的老年撫養(yǎng)比率將由過去的9比1下降到3比1多一點。我們這一代歐美地區(qū)的旅行者們首次把腳印留在亞洲的土地上時,驚嘆于滿地都是小孩,但我們的孫輩們開始同樣的旅行時,他們會說:亞洲人看起來都好老。
亞洲式養(yǎng)老辦法在哪里?
收入方面,老年人的主要來源是工作收入、家庭資產轉移、儲蓄收入、養(yǎng)老金和公共財政轉撥。這其中,最為立竿見影的調整方法是延長工作年限。過去,很多亞洲國家的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照單全收了歐洲的退休規(guī)則。和歐洲一樣,中國的強制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0歲。在歐洲,執(zhí)行這一政策的原理,是已完全被人熟知的“勞動合稱謬誤”,即一個社會中需要的工作總量是相對恒定的,所以出現一個退休人員就同時為一個年輕勞動力創(chuàng)造了工作崗位。這一課題的權威研究來自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David Wise和他的同事。他們的研究顯示,在歐洲語境下這一假設謬以千里,因為每天都在變化的老年勞動力群體,實際上并未在市場上為年輕人提供新的工作機會。這個錯誤理論在歐洲行不通,在亞洲亦然。
前文提到過,調整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可行途徑,是延遲退休且增加老年階段的工作年限,但知易行難。目前,對亞洲主要國家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的數據并不令人鼓舞。除印尼之外,老年男性勞動力參與率長遠趨勢或已停滯不前,也許還會持續(xù)下降。跟歐洲的情況相同,現在必須對亞洲人口老齡化作出調整,增強老年人晚年就業(yè)的動力,但這并非一勞永逸。
在亞洲農村地區(qū),老年夫妻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靠親戚、朋友的私人幫助以及政府的公共轉撥。雖然在亞洲文化中,代際之間有相對牢固的家庭紐帶,這根緊繃的紐帶也會在將來接受更為嚴峻的考驗。在一個家庭有6個孩子的年代,或哪怕只是3個孩子,雙親老去時若有其中一個子女未盡贍養(yǎng)之責,其成本相對尚可忽略,因為其他子女可以補位。但是,在人丁不旺的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時,情況就要嚴峻得多。
在亞洲,一些老年夫妻不得不在養(yǎng)老問題上自給自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隨著亞洲大多數國家在過去2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成年子女比他們的父輩們富有得多,因而贍養(yǎng)父輩方面的經濟壓力隨之減輕。需要注意的是,亞洲國家老年人口養(yǎng)老仍停留在家庭成員范圍之內,如家庭收入轉移仍然持續(xù),將是一筆風險很大的賭注。
因此,提高政府資源和養(yǎng)老金在收入補貼中的份額勢在必行??紤]到老齡人口數量的絕對增長,政府把補助集中在社會經濟最底層的人口是明智之舉。對于其他人口來說,擴大私人養(yǎng)老金并實施退休儲蓄的免稅獎勵計劃,才是構建了正確的保障支柱體系。
亞洲老年人口健康行為趨勢不容樂觀
亞洲在老年人的健康和衛(wèi)生保健條件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進步,但畢竟任重道遠。整個亞洲都在為老年人提供醫(yī)療保險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而且已經取得一些成功。比如中國衛(wèi)生部宣稱,2011年有超過97%的農村人口參與了新型合作醫(yī)療制度,因此大多數超過45歲的中國人已獲得醫(yī)療保險。優(yōu)勢并未掩蓋不足,中國的醫(yī)保成本分擔比例按西方標準來說還是畸高。在中國新醫(yī)療體系下,只有少于50%的醫(yī)療保健費用可以報銷,其中,住院病人又比門診病人可多報銷一些。
醫(yī)療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到亞洲農村地區(qū)后,應把重點放在過去那些被忽略的健康問題上,即大量未經確診的疾病,尤其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在亞洲,高血壓的診斷不足是普遍現象。中國45歲及以上人口中,只有55%的男性和58%的女性被正確診斷為高血壓。同樣的低確診率,也出現在糖尿病的診斷上。不能確診,也就沒法有效治療,這讓很多人提前終止了生命。
除了提供醫(yī)療保險和確診疾病以外,最難以權衡的問題是:亞洲人近期的健康行為趨勢并不樂觀。正確診斷疾病的好處,只有建立在患者順應診斷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行為的基礎上,才能完全體現出來。在這個前提下,人們會參與更多健康行為,降低疾病風險。這個原則在亞洲地區(qū)實施起來并不容易,西方社會已經通過實踐了解到,讓教育程度低的病人“聽話”很難?,F在這個問題正困擾著亞洲,這里的老年人教育程度以及對藥物的熟悉程度都很低,但對藥物質量的懷疑程度卻很高(當然這情有可原)。
另一些健康問題也在悄然滋長。值得關注的是,男性群體的健康問題十分突出。諸多亞洲國家在很短時間內,就從營養(yǎng)不良走向了肥胖社會。在印尼,65到74歲的男性營養(yǎng)不良比例(體質指數[BMI]小于18.5)從1993年的40%下跌至2007年的27%。同一時期,印尼45到54歲男性的肥胖比例卻從14%提高至24%。中國老年人同樣也呈現出營養(yǎng)不良和營養(yǎng)過剩的健康問題:60歲以上人口中,33%的女性和27%的男性體重超重,70歲以上受訪者中65%的人有低血紅蛋白。
在中國民間道德規(guī)范中,婦女既不應抽煙也不應嗜酒,但中國60歲以上男性煙民的比例是48%,45歲上下的男性煙民比例更是高達69%。這是代際趨勢使然,因為每一代人喝酒和抽煙的數量都會比他們上一輩多。亞洲必須采取措施扭轉這種不良健康習慣的蔓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