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太陽明亮、熱烈,照在皮膚上火辣辣的。車子以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的速度走出加德滿都擁擠、狹窄、因為未完工的建設而崎嶇的街道后,緩行上山。在我們沿著山路向左轉去的時候,右邊閃出一片令人尖叫的美景,陽光照在一片連綿的古老房屋的墻面與屋頂上,金光一片。那是“巴特崗”——尼泊爾著名的古跡,曾是14~16世紀加德滿都谷地的首都。看著那古老但在陽光籠罩下溫暖、燦爛的偌大一片錯落有致、一點都不顯得混亂的房屋,心里癢癢的,要不是我們有尋訪尼泊爾手工造紙的任務在身,真想轉個方向直接奔過去。在眼睛依然還停留在古城上的時候,得知我們已經(jīng)到了。到了?難道這就是尼泊爾制作手工紙的地方?同古城隔路相望,周圍天藍、山青,河水清亮。“造紙”這個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在中國現(xiàn)今的文明社會里,隨著“手工”向“工業(yè)”的發(fā)展,屢屢同“環(huán)境污染”一同出現(xiàn)。而中國古老的“造紙術”如今在偏遠小鎮(zhèn)、密林深處伴隨著垂垂老矣的手工技師,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瀕臨滅絕的危險。
曾經(jīng),我們從印度、尼泊爾取回了佛陀的真經(jīng),也沿路留下了我們的“文明”。溫潤華美的絲綢,古老的造紙術,現(xiàn)在已不僅僅是中國的驕傲。尼泊爾的手工紙世界聞名,它是尼泊爾著名的手工藝品之一,有1500多年的歷史,紙的材質特殊又經(jīng)久耐用,據(jù)說來自于喜馬拉雅的高山,那長在海拔3000米之上的植物LOKTA的內層樹皮,由其原木漿做成的各類紙制品,有很強的防腐蝕能力,遇水可陰干再使用,更不會因時間久而生蟲,有天然防蟲的特質,可以保存100年不變形,不褪色。
當我穿梭于一片片紙張晾曬架中的時候,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潔白如云的紙,而是,所有的工人,不管是要耗費繁重體力的打漿工、 撈漿工,還是要在烈日下穿行的揭紙工,竟然都是女性,整個作坊我見不到一個男性。無論她們做什么,當你和她們對視的時候,無一例外的,每個人都會對你微笑。在中國,因為工作繁重,有“技術”要求,“手工造紙”基本上都是男工。終于,我們找到了一個男性,這個小工廠的頭。他說,尼泊爾的婦女不容易找到工作,她們都是生活在附近的村民,他這個廠有12個工人,都是女性,讓她們在農閑時出來工作,可以掙些錢貼補家用?!傲硗?,她們曬紙曬得比男的好!”他笑著補充。他說的應該是真的,我們很認真地看著兩個婦女整框、曬紙、揭紙,一系列的動作完成下來,不緊不慢,配合默契,看著不覺得有多快,但一段時間下來,手上就有了厚厚的一沓紙。說是一天大約有1000張左右的產(chǎn)量呢。
這些手工紙加工后是尼泊爾重要的特色旅游產(chǎn)品——“尼泊爾手工紙產(chǎn)品”,有筆記本、相簿、日歷、信封、信紙、燈籠、卡片、名信片、禮袋、包裝紙等等。最讓人欣慰的是,它們還出現(xiàn)在許多高檔酒店中,不管是餐廳里的菜單、房間里的酒店介紹、便簽紙、信封,還是旅客隨手帶走的包裝袋,無不散發(fā)著尼泊爾帶著陽光味道的自然氣息,也傳達了尼泊爾人對自然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