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網站的發(fā)展初現了公共領域雛形,但網站建設與公共領域話語傳播間的差距依然存在,新聞網站公共性實現的途徑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公共領域 新聞網站 實現途徑
“公共領域”理論由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系統闡釋,該概念指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個體聚集在一起,不受干涉,自由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以達成共識,形成公眾輿論?!肮差I域”應具有獨立性、開放性、共識性。隨著民主政治的推進,公民政治參與訴求急劇增加,以新聞網站為基點建構公共領域意義重大。
受網站商業(yè)化、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新聞網站的建設與公共領域中話語傳播的需求間存在差距:數字鴻溝削弱了公共領域的開放性、網站的商業(yè)性及匿名性導致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等等。在建構公共領域過程中,新聞網站的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政府的扶持
“公共領域”有別于“私人領域”,只限于與公共權力機關(即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有關的事務。①政府對建構公共領域至關重要。
首先,政府要加強計算機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fā)展教育,特別是網絡教育。在我國,“數字鴻溝”使不懂電腦網絡知識和文化層次較低的公眾無法參與公共事務討論。因而,在網絡中構建公共領域就要對文化、信息技術落后的地區(qū)和人群給予政策支持與教育支持,提高這些地區(qū)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及特定人群的信息技術、文化水平,組織開發(fā)針對數字化低端群體的數字化產品和信息化自助終端服務設施。
其次,政府要加大對網站的經濟資助。新聞網站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足夠資金作后盾。就目前情況來看,幾乎所有主流新聞網站都或多或少面臨資金匾乏的局面。網站資金來源主要依賴廣告收入,為贏得廣告商親睞,網站不惜以低俗化內容博人眼球。政府在加大互聯網管理的同時,應加強對新聞網站的支持力度。政府可專門設置有關“公共事務”報道的撥款項目,既鼓勵新聞網站報道公共事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媒體為追求商業(yè)利益而引發(fā)的低俗化現象。
第三,政府要積極推進網絡問政?!皬娜蚍秶鷣砜?,推進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經是大勢所趨”②,我國也應與時俱進建立“電子政府”,即政府在數字化、網絡化環(huán)境下進行信息收集與發(fā)布、公共管理、日常辦公等事務。③新聞網站涵蓋了政府為民服務的眾多內容,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對公眾的信息傳遞,也有自下而上的公眾意見反饋,如政府部門或官員“留言板”、在線訪談,支持網站建設類似“熱評官場”、“貪腐曝光”、“網民問政”等版塊,主動為網民提供表達空間,為政府和網民交流開辟新途徑。同時為提高政府與網民之間的互動效率,政府可設網絡輿情小組專門負責相關工作。
最后,政府還要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需要法制國家機制的保障”④,使每個人都自主、自愿、公平和安全地參與公共事務的商討。一方面制約非理性情緒宣泄,另一方面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營造“就事論事”氛圍。
二、新聞網站引導民眾關注并參與公共事務
1、通過議程設置強化公共性引導
“議程的關注決定輿論的生成”⑤,但由于網站存在海量信息和眾多議題,加上網上存在由各種網絡推手制造的熱點,客觀上需要新聞網站強化公共性引導。新聞網站可采取置于首頁、媒體推薦榜等強化處理方式,擴大公共事務傳播的影響力。新聞網站以報道的公共性為主要標準,分權給受眾,根據新聞點擊率或跟帖量大小對新聞版面的位置進行實時調整,設置熱門排行版塊,既強化網民在議程設置中的作用,也節(jié)約了他們搜尋熱點的時間。比如新浪論壇的“24小時熱帖排行”,對跟帖量大的公共事務報道做重點推薦。
2、展開公共事務調查
“記者要創(chuàng)造并維持一個所有公民有權參與的公共領域,讓所有公民關心的話題都能得以清楚地闡釋、協商、批判,記者必須讓公民作為積極的合作者加入到新聞制作中來?!雹蘧W站可專門開發(fā)一個“社會調查”頻道,號召網民通過在線投票或微博投票的形式參與,在提出既定報道計劃之前甄選網民所喜愛的公共議題,再組織深入討論。新浪網的社會調查版塊設有以“小態(tài)度,大力量”為口號的“微博投票”頻道,開展過 “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是什么?”、“‘兩會’你最關注哪個問題?”等投票活動,借此了解網民所想。
3、培育“公民記者”
新聞網站可設置類似“新聞線索提供營”版塊,如鳳凰網的“有料天天報”和網易的“超級爆料”。爆料應著眼于公共生活,鼓勵“公民新聞”和“公共新聞”的合流?!肮裥侣劇币脖环Q為參與式新聞,從新聞的采寫,到最后的編輯發(fā)布,完全由民眾自己完成?!肮裥侣劇蓖ㄟ^強調普通公民主動參與新聞生產,呼吁公民關心身邊的公共事務。網站應借助“公民新聞”發(fā)展“公共新聞”,培育“公民記者”。
4、策劃公共活動
積極參與網上討論的網民并非都是積極的“公民”,在熱烈討論之后,往往缺乏實際行動。針對這種情況,網站應策劃公共活動,建構網絡公益平臺,以網站的公益頻道和微博圈的愛心傳遞,促發(fā)民眾行動。新浪公益頻道、網易公益頻道都發(fā)動了有關“貧困地區(qū)小學生缺鞋情況調查”的公益活動,對西南貧困縣孩子的缺鞋情況、背景成因、問題反思、捐贈情況做了分析解讀,還提出捐贈建議,鼓勵愛心捐贈。
5、設立激勵機制
評選活動是激勵網站從業(yè)人員和網民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有效方法。網站可借鑒由國外媒體人山姆·蘋果一手創(chuàng)立的“the faster times”網站的做法,當某篇稿件的瀏覽量達標,或帖子的跟帖量達到一定程度,甚至是成為某事件的觸發(fā)劑或推動劑時,網站可給作者頒發(fā)獎金以示鼓勵。與前面的舉措相比,在網頁上開設的精英榜,更傾向于精神層面的一種肯定。人民網的“反腐總動員”頻道專門設立了“反腐精英榜”,使“精英”身份權威化、榜樣化,讓其發(fā)聲更有力。
6、加強民眾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
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正如美國學者瑞妮·霍布斯指出的那樣,媒介素養(yǎng)教育能夠培養(yǎng)公民的領導能力,自由地、負責任地表達個人意見的能力,面對沖突的協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公民對主動獲取不同來源信息的興趣和對不同意見的容忍能力。⑦培育民眾的公共意識不僅需要家庭、學校的教育推進,新聞網站也要使自身成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積極推動者。網絡媒體可通過定期舉辦媒介知識宣講會、傳媒知識競賽、媒介學術講座、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媒介教育宣傳活動,加強民眾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國社科院學者卜衛(wèi)就在中青網“青少年園地”開設了“媒介課堂”欄目,向青少年普及傳媒知識。
三、新聞網站提升民眾理性思考能力
“公共領域實際上是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它為人們提供了討論和爭論有關公眾利益事務的場所或論壇,在這里理智的辯論占主導地位?!雹嘣诠差I域中,各種意見可通過理性討論展開交鋒,具備理性思考能力的民眾是構建公共領域的重要因素,而理性主體的培養(yǎng)需要網站機制良好運行。
1、注重深度
新聞網站傳播的內容快速,但有時會缺乏整體性,而網絡新聞專題則可以彌補信息碎片化缺陷。新聞網站要通過各種信息的組合全方位、深入報道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尤其要把公共事務放在歷史進程、社會轉型中加以考察,增加報道深度。網站還可通過推薦“他山之石”,為網民提供參考,并鼓勵公民和專家磋商制定公共問題的解決方案。
2、帖子示范
新聞網站要以“疏”為主,以“堵”為輔地管理帖子,強化網站的把關職能,刪除不當的言論,“置頂”有價值言論。人民網強國論壇的“精華區(qū)”就直接為網民挑選編排了本版精華,鼓勵網民發(fā)布理性思考的高質量帖子。
3、培養(yǎng)意見領袖
網民的理性、深入討論離不開網絡意見領袖的引導,他們的觀點往往影響大批網民和輿論走向。在網絡群體中能夠引導別人的意見領袖,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給其他人提供更多的思想和觀點,幫助人們在凌亂的信息中抓住重點,在復雜的事件中挖掘本質。網易的論壇頻道專設了包括教師、作家、經濟學家、影評人等等在內的“專欄作者”版塊,這些網絡意見領袖會有效引導理性討論。
四、多平臺聯動發(fā)力擴大影響
媒介融合已成為業(yè)界現實,跨媒體共同生產、聯動傳播、互動協調新聞內容,在降低傳播成本的同時能最大化覆蓋受眾范圍,擴大公共事務影響力。
1、與傳統媒體合作
除了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商業(yè)網站的新聞頻道并無采訪權只能轉載新聞,因此需要依托傳統媒體,才能搶占發(fā)布先機。商業(yè)網站可與傳統媒體合作,參與調查、采訪,所得素材可交給傳統媒體使用發(fā)表,之后網站加以轉載。
2、與微博、博客合作
微博、博客可簡要轉載網站新聞、發(fā)表評論、與粉絲互動交流、自由討論,形成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還可將新聞網站的網址放置于微博、博客內容之后,超鏈接推薦網站,方便網民進一步了解詳細信息。
3、與手機媒體合作
在“移動媒體”異軍突起的時代,單一的新聞發(fā)布并不能留住網民,真正能夠凝聚網民的是貼近他們生活的技術應用。新浪、網易、鳳凰網紛紛開發(fā)了“網站手機版”,吸引了大量渴望信息但又不方便使用電腦的用戶。
結語
“隨著新的傳媒的出現,交往形式本身也發(fā)生了改變,它們的影響極具滲透力,超過了任何報刊所能達到的程度”⑨ ,新聞網站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格局和話語環(huán)境,為公共領域的重構帶來了曙光。但“大眾傳媒塑造出來的世界所有的僅僅是公共領域的假象”⑩,新聞網站建構公共領域依然任道重遠。
參考文獻
①④⑨⑩尤根·哈貝馬斯 著,曹衛(wèi)東 等 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35、29、196
②③⑧劉文富 著:《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商務印書館,2004:250、253、298
⑤曹勁松:《政府網絡傳播》,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77
⑥坦尼·哈斯 著,曹進 譯:《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華夏出版社,2012:41
⑦Postman,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New York,Basic Book,1985:98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