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迷因”又稱“網絡爆紅”,指某個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網絡用戶間傳播的現(xiàn)象。近幾年,各種“網絡迷因”事件層出不窮,以狂歡理論觀照這種現(xiàn)象,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狂歡的精神和特質。筆者從幾個典型案例出發(fā),分析這些具有狂歡表征的現(xiàn)象在互聯(lián)網傳播過程中的特點以及現(xiàn)實影響。
【關鍵詞】網絡迷因 網絡事件 網絡狂歡
一、“網絡迷因”的由來
“網絡迷因”是指一種在網絡上向他人快速傳播的文化現(xiàn)象。某人或某事件會在不知名的狀態(tài)下,通過互聯(lián)網大量復制,突然變成很受關注的網絡現(xiàn)象。①“迷因”這個詞最早是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的大眾科學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在《牛津英語詞典》被定義為:通過非遺傳方式、特別是模仿方式得到傳遞的文化基本單位。
“網絡迷因”現(xiàn)象,又稱“網絡爆紅”現(xiàn)象,則尤指一些幽默或令人好奇的事物,例如短語、圖片、音頻或視頻文件等,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最后甚至引發(fā)網民一場場無厘頭的狂歡。②只要是能夠通過電子技術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的內容都可以稱為“迷因”,在早期的互聯(lián)網中,這樣的內容主要是通過電子郵件傳播或新聞討論社區(qū)傳播。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通過網絡搜索引擎、網絡論壇、社交網站、社交新聞網站和視頻網站,很多現(xiàn)象也蔓延得更快速。
“狂歡”是20世紀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認為,“狂歡式意指一切狂歡節(jié)式的慶賀、禮儀、形態(tài)的總和,是儀式性的混合的游藝形式……狂歡式轉化為文學的語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狂歡化?!雹圻@種文化在人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存在于諸如詼諧性祭祀活動以及英雄戲仿作品中。今天,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網絡及網絡傳播的特征契合了狂歡文化全民性、儀式性、平等性等多方面特質。正是這些特質為狂歡文化在網絡中的呈現(xiàn)提供了條件和可能。而“網絡迷因”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正是網民對這種精神的體現(xiàn)和傳達。
二、“網絡迷因”的傳受者
“網絡迷因”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所有的傳播者都是自發(fā)的。網絡上,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在瀏覽信息的同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信息能夠在最短時間傳達并收到各界的反饋。每一次“網絡迷因”事件的出現(xiàn)都給人以“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感覺,同時也彰顯了網民的集體“智慧”。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蔣兆和創(chuàng)作于1959年的《杜甫像》被人從高二課本挖出。關于他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圖1)。在這些對語文課本圖片的“再創(chuàng)作”里,他時而端機槍,時而開坦克,時而騎白馬,時而踩單車,時而吃西瓜……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杜甫的爆紅,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絡迷因”事件。
盡管互聯(lián)網的匿名性在某種程度上讓人們無法對這些現(xiàn)象追根溯源。但我們發(fā)現(xiàn),“網絡迷因”的產生已開始由普通網民自發(fā)參與演變?yōu)橛蓄A謀有組織的專業(yè)經營性質?,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重視互聯(lián)網營銷,甚至不惜雇傭“水軍”。但“網絡迷因”的興起與衰落,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無章可循的,即便是普通的文化載體,也能突然之間成為某一時段的流行。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被網民找到興奮點,然后被網絡無限放大,甚至引發(fā)全民的狂歡?!皩沤z”,源于百度“李毅吧”球迷阿Q式的自嘲,屌絲是指沒錢,沒背景,沒未來,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感情空虛的青年。他們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但又不知道該做什么?!皩沤z”二字爆紅于網絡,并且迅速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可能很多人都無法說明為什么這二字會這么紅?但是,仔細深究,各種“迷”現(xiàn)象也不是憑空而起,它是傳受者之間內心真實寫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精神世界的某種空虛。
三、“網絡迷因”的內容
滑稽表演、化妝游行、假面派對等是巴赫金所描寫的“狂歡節(jié)”的重要內容。而“網絡迷因”的內容更為廣泛,它可以是一個單詞或詞組,可以是一個笑話、一句引語、傳言或某個事實、圖像、一段視頻、甚至可以是某個網站。在傳播過程中,“迷因”的內容可能保持原樣,也有可能會被后來的接收者加以改造,它們在網絡上消逝的速度可能跟爆紅的速度一樣快。
“切糕”的火爆,也是一個典型的“網絡迷因”事件。切糕真名“瑪仁糖”,在中國大小城市街頭均有流動攤販出售,人所多見,實在不足為奇。在表面上,使“切糕”開始走紅的是一則由“岳陽公安警事”官方微博發(fā)布的市民新聞。但一則普通新聞是無法發(fā)動無數(shù)網民自發(fā)參與傳播的,岳陽“切糕事件”之不普通之處在于,這個話題極為跨界,在多個角度都有引爆點。比如各地市民購買切糕曾上當受騙的共同經歷;比如關于切糕本身的常識性探討;比如切糕的“天價”;再比如民族政策、地域歧視、警方辦事等時事性討論,種種因素疊加,切糕就火起來了。這還不夠。像所有網絡爆紅事件一樣,當參與的網民達到一個臨界點,“切糕”就已經不再是切糕,而變成一場無厘頭的狂歡,人們藉由這個話題傳播載體,爭相表達自己的幽默(或“吐槽”),精彩段子層出不窮:“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切糕”;“奧巴馬宣布,超過萬億的國債將以二百斤切糕的形式歸還中國”;“切糕恒久遠,一斤永流傳?!碑斶@些文字開始流行的時候,一個網絡神話宣告誕生。當然,這個神話破滅的也非常快。根據百度指數(shù)(圖2),這次事件僅僅又是一場快閃式的網絡狂歡。
與“切糕”類似的還有一首韓國歌曲《江南style》在網上的爆紅。這首歌曲的旋律并不動聽,所謂MV里面的騎馬舞也美感欠缺,怎么就會火遍全球呢?很多人對此苦思不解。很顯然,不能從MV本身去找原因,答案只在歌曲之外,人們不是為這MV傾倒,而是在參與、傳播和模仿中獲得快樂。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網民只需參與即能獲得快樂,而傳播又不付出成本。“迷”住網民的往往不是他們在傳播什么,而是他們參與傳播這個過程本身。與此同時,網民的種種參與行為都體現(xiàn)了一種對話語權和自由的追求,盡管公眾話語大都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
四、“網絡迷因”的表現(xiàn)形式
1、網絡惡搞
惡搞是當前網絡上流行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網友尤其是年輕網友以諷刺、幽默、游戲的視角,來解構傳統(tǒng)、顛覆經典、娛樂大眾。④在熟悉惡搞文化的網友眼中,凡是能夠通過再編碼、再創(chuàng)作而流行于網絡的東西,無論是電影、革命歌曲、新聞人物還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為惡搞的對象。對杜甫的惡搞,對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海報的惡搞,對影視演員楊冪鼻子的惡搞,對艦載機指揮員姿勢的惡搞等都在網絡上爆紅。當然,并非所有的惡搞都會演化為“網絡迷因”事件,會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網絡惡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網絡惡迎合了受眾內心的新奇訴求,給他們帶來了一種奇妙的樂趣。透過惡搞,可以看到很多社會現(xiàn)象,可以讓身處社會中的人更加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惡搞是一場民間的狂歡,大眾的狂歡,它體現(xiàn)了大眾意識的解放和思想的覺悟。通過這樣的狂歡形式,來表達對嚴肅和等級森嚴的秩序世界的反抗。
2、轉發(fā)、評論
“網絡迷因”大放異彩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息息相關,大多數(shù)網民通過轉發(fā)、評論參與到狂歡中。通過對某一事件的轉發(fā)和評論,把自己平時積累的情緒、建議、網絡新語詞等元素聚集起來,于嬉笑怒罵中反映社會現(xiàn)實。信息不斷被加工和拓展,不同轉發(fā)者對信息的加工和評論都將影響用戶對該信息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尤其是“微博紅人”的轉發(fā)和評論,直接影響著“網絡迷因”的傳播。各種網絡事件在轉發(fā)和評論中得到最好的傳播得益于形式各異的網絡語詞,各種體如甄嬛體,高曉松體,繩命體等,正是在無數(shù)轉發(fā)和評論中創(chuàng)造和傳播。這可謂是一場由語言文字構造出的大眾狂歡。
3、行動主義
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迷因”事件延伸到了線下?!短﹪濉肥且徊科狈砍^12億元的電影,也是目前中國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但在現(xiàn)實中,它又不只是一部電影,它撞上了神秘的“網絡迷因”,在互聯(lián)網傳播的催動下,它成了一種流行,一種時尚,一場都市狂歡。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個段子:今天你看《泰囧》了嗎,沒看《泰囧》簡直見面就不好意思打招呼。這種表達在線下,主要表現(xiàn)在行動主義不斷上升。2012年最典型是,PX石化項目擬定落戶廈門后引發(fā)的和平“散步”事件。該事件是市民通過網絡進行號召,后上升為具體的反對行為,最終引發(fā)了官方的關注,促進事情的解決。這充分顯示,對于這些“迷因”背后的事件的官方宣傳口徑和網絡上的民眾觀點相差非常大,并且最后常常是網絡迷因的廣泛傳播轉而影響官方做出合適的處理。
結語
“網絡迷因”的發(fā)展和蔓延非常迅速,它們的影響已引起了研究人員和業(yè)界的關注。在學術上,研究人員研究它們如何演變以及預測迷因如何生存和擴散到整個網絡。在商業(yè)上,它們被用于病毒式營銷,這將會是一種廉價的大規(guī)模的廣告形式。這種集體狂歡,可以召喚沉迷于日常生活和等級制度中的人們在網絡中綻露開放、完整的人性。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核心并非單純的狂歡,狂歡只是蘊藏精神的容器而已。最大的狂歡原則就是自由。我們要弄清網絡迷因的實質,切不可在狂歡中迷失了自己。
參考文獻
①網絡迷因[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31473.htm,2013-01-16
②信海光,《切糕、網絡迷因和互聯(lián)網營銷》[EB/OL].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26-44875.shtml,2013-01-16
③巴赫金 著,白春仁、顧亞鈴 譯:《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三聯(lián)書店,1988
④崔秋麗,《論網絡惡搞及其文化狂歡》[J].《東南傳播》,2008(9):142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201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
實習編輯:葉怡靜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