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應時刻關注生成,獨具慧眼、善于及時捕捉課堂互動中產生的有價值的新情況、新信息、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結構,重組信息傳遞方式,把師生互動的探索引向深入,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間,使課堂上產生新的思維碰撞,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fā)展,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更加精彩。
一、精心預設,期待生成
預設的重點要考慮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的整合,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豐富、可研究的素材,制定多維目標,創(chuàng)設各種探究情境,為創(chuàng)造課堂“生成”提供條件。其次,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興趣愛好做到心里有數(shù)。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樣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哪類活動更感興趣?新知與舊知的切入點在哪兒?教師要盡可能多使自己的預設符合學生的實際,才能為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在《買鉛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師:文具店有15枝鉛筆,賣出9枝,還剩多少枝?
教師先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進行計算得出結果。
先擺15根小棒,拿走9根,還剩6根,即15-9=6
師: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么辦?
生1:可根據(jù)想加法算減法。15-9=?,想:9加幾得15,9+6=15,所以15-9=6。
生2:可以把減數(shù)9分解成5和4,15-5=10,10-4=6,所以15-9=6。
生3:5-9不夠減,可以把15分成10和5,先從10-9=1,再用1加上個位上的5等于6,所以15-9=6。
生4:我的方法和他們都不一樣,我這樣想:15-9先把減數(shù)9看作10,15-10=5,10比9多1,多減了1,再從得數(shù)里加1得6,所以15-9=6。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5-9=6后,再設計的問題:“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么辦?”這句話,將自己的教學預設順利完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課堂更加的豐富、精彩。
二、抓取火花,鼓勵生成
在一節(jié)復習課上碰到這樣一題:植樹節(jié)到了,四年級植樹137棵,五年級植樹166棵,六年級植樹的棵數(shù)比四年級和五年級植樹總棵樹少78棵。六年級植樹多少棵?大部分學生列式為:137+166=303(棵),303-78=225(棵)。正當教師要結束這題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求出六年級比四年級多植多少棵,列式為:166-78=88(棵);再求出六年級植樹多少棵,列式為:88+137=225(棵)?!睘榱俗C實自己的方法正確,他還在黑板上畫了線段圖分析給大家聽。同學們紛紛發(fā)出贊嘆。受他啟發(fā),又有學生想出了另一種解法,即:137-78=59(棵),59+166=225(棵)??梢姡瑢W生的智慧、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這種創(chuàng)新,不可能是目標所能預設到的。這樣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三、合作學習,促進生成
合作學習是課堂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學生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主動地構建他們對自己所學的新知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與舊知聯(lián)系的理解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面更大,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增加,就可能為生成意想不到的情況。
例:在探索梯形的面積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推導過程,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怎樣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呢?”
通過小組的合作與討論,學生得到了多種轉化的方法。
兩個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可以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
可以把梯形先分成兩個小梯形,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可以用割補法,補成一個三角形。
可以把梯形補成一個大的三角形,再轉化為兩三角形的差。
前三種,都是在教師的意料之中,可沒有想到,通過合作學生還能討論出后兩種方法,真出我的意料之外。可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變奏預設,順應生成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過程,數(shù)學課堂的每一分鐘都在創(chuàng)造,已從預設不斷走向動態(tài)生成。當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與教師課前的“預設”發(fā)生偏差。教學不能按既定的“預設”進行時,就必須利用教師的機智進行必要的調控和科學的引導,甚至果斷地放棄預設,引導探索,使課堂上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學完“能被2、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我讓學生總結出能被2、5整除數(shù)的特征后,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能被3整除數(shù)的特征:就是末尾是3、6、9的數(shù)?!碑敃r,也有很多的同學馬上表示贊同,但也有一些同學表示反對。我知道這是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的負遷移干擾產生的。本來,這是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但給學生這突如其來的打亂,看到學生之間的針鋒相對,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是不會善罷干休的。我只好放棄了對能被2、5整除數(shù)的鞏固了,而引導學生對能被3整除數(shù)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高漲,思維活躍,最后得出能被3整除數(shù)的特征。從中也體會到了自我成功的樂趣。
總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要求課前的精心預設,更需要教師在預設的基礎上,進行靈活調適,追求動態(tài)生成,從而形成師生共鳴、智慧碰撞。讓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泰寧縣大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