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食臘好時節(jié)。一個夏天的瘋狂高熱下來,飲食方面只適宜清淡。秋風(fēng)一起,食欲頓然大開,此時吃點香噴噴的臘味,想象著就是好滋味。于是煮飯的時候去翻儲存的干貨食材,找到一包老公出去游玩時帶回的四川“煙堆”肉,欣然無比,黑乎乎、實敦敦的肉用熱水浸泡洗凈后,蒸30分鐘,不一會兒一鍋饞人的香味便彌漫在屋內(nèi)。
記得小時候住在南京,南京的冬天很冷,上世紀(jì)70年代的食物也很匱乏。偶而得來活雞活鴨,舍不得一頓吃完,媽媽就會將整只雞或鴨,洗凈取出內(nèi)臟,除去翅膀、腳和下巴,只留下光禿禿的肉身,用粗鹽擦遍全身,腌制一天左右;隔天用溫水沖洗掉雞鴨表面的鹽分,然后再抹上些白酒,拿根繩子綁住后就可掛在陽臺外角或者北面的窗口,讓凜冽的寒風(fēng)與冬日的陽光吹過晾曬。這樣到了春節(jié)的時候,就不愁年夜飯上沒有內(nèi)容了。
臘味在中國各地都有傳承,比較有名的是東陂臘味、廣式臘味和川式臘味。東陂人心靈手巧,制作的臘味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方法獨特,比如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就叫“三七腸”,二成肥肉八成瘦肉的就叫“二八腸”,以此類推。東陂臘味尤其還以當(dāng)?shù)氐摹帮L(fēng)好”來獨占鰲頭,倒也有趣。廣式臘味卻是腌制的,由于氣候關(guān)系,天氣并不干燥,沒有很好的風(fēng)干條件,當(dāng)?shù)厝司蜁镁?、醬油、糖等調(diào)成的汁,把肉或魚浸兩三天后,再掛起來曬干或烘干,因此味道比較香甜。川式臘味則勝在品種齊全,除了肉,雞、鴨、魚、鵝、豬肝等都有,真正下鍋的時候,還利用了煎炸炒煮各種烹飪方式,比起純粹的清蒸豐富了很多倍。
作為吃客,大多數(shù)人最鐘意的恐怕就是臘味煲仔飯了。煲仔飯是廣東的傳統(tǒng)美食,瓦煲除了是一種盛器,更是一種烹飪方法。在上海有兩家店的臘味煲仔飯讓我念念不忘,一家是陜西路上的福記茶餐廳,一家是福州路上的杏花樓。福記的臘腸料特別足,很有吃不完的架勢,米飯飽滿豎立、極富彈性,還會在飯內(nèi)配上一些蔬菜,比如西蘭花、胡蘿卜,耐心地等上20分鐘后,滿滿的一煲飯實在太讓人滿足了,偶爾鍋底還有鍋巴,焦焦香香的,感覺賺到了,一概囫圇。而杏花樓則是贏在滿香,端上來的煲飯賣相可不靈,黑乎乎的鍋底,甚至還有柄沿,可它家選用的米是上好的泰國香米,臘味切成丁與米粒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好吃得能連煲都吞下去似的。記得那次的酒席上,飯是最后上的,大家都吃飽了,可竟然一粒都沒剩,全都搶光了。
在家做菜,臘味的做法可千變?nèi)f化:臘味炒飯、臘味燒土豆、蘆筍臘肉片、芥蘭臘肉丁,都是簡單易行的家常菜。除了臘肉,臘魚也是非常好吃的美味,可以用來燉粉條、清蒸,或者鋪點百葉結(jié)與臘肉合蒸,下酒又下飯。臘鴨腿、臘雞腿可以直接放在電飯煲里待米飯熟了燜蒸來吃。這個冬天,不妨就這么伴著寒風(fēng)的生澀、微躁的心情,和著生梨的潤澤,爽朗地“臘”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