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弊詮牧何涞凼捬芰⑹慕浣^一切肉食,原本并未完全禁止肉食的寺院開始執(zhí)行嚴格的素食戒律,而這種意味著積善斷惡的修行方式,逐漸演變成一種別具風(fēng)格的菜肴體系。在后人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之下,素食日趨精美,口味和品質(zhì)也不斷提高。
如今,素食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宗教和信仰,人們熱衷素食,是因為它的潔凈素雅和精致細巧,在高熱高脂的現(xiàn)代飲食中,素食顯得質(zhì)樸而健康。素食的制作很能考驗廚師的水平,好的素食清淡而不寡味,同時擺在盤中也好似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shù)品,是真正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饌。盡管少了肉食這龐大的一支,豐富的蔬食種類仍舊賦予了不同素菜館之間迥異的菜肴風(fēng)格,也各自吸引著喜愛嘗鮮的新客和熱衷素食的回頭客,成為滬上餐飲中的一道清麗風(fēng)景。
傳統(tǒng)素食很多都“素菜葷做”,唐朝人首創(chuàng)了這一方法?;蛟S是彌補了素食在口感上的不足,自從有了素菜葷做,素食在民間便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無關(guān)心誠不誠,我執(zhí)拗地認為廚師把蔬食治理得面目全非,是為了掩蓋茹素難免清苦的事實。而在“福和慧”,我從頭至尾沒有一點想念葷菜。
“福和慧”的素食是很大氣的,它通常把食材的原貌呈現(xiàn)在你面前,通過合理的搭配和巧妙的擺盤做成一道養(yǎng)眼的菜肴同樣的,菜名也十分質(zhì)樸,幾乎是主要食材的名稱組合,你不需要猜下道菜里會吃到什么,只需要期待它的美味就行了。
餐前小食是“話梅汁沙冰水泡圣女果”,點綴著薄荷葉。細膩的冰沙一會兒就融化了,呷一口,冰冰涼涼酸酸甜甜,立馬口中生津;嚼嚼薄荷葉,嘴巴里立即清新潔凈起來,再加上一個嗷嗷待哺的胃,食欲已經(jīng)完全準備好迎接美食了。
冷菜拼盤里包括三樣小菜——一小塊淋了醬汁的西瓜,一片杏鮑菇包裹著一截藕做成的“糖醋小排”,以及香菇和昆布組合起來的小食,似乎是從開胃菜到正菜的過渡,給人漸入佳境的感覺。涼爽的西瓜帶著一點鮮味,外韌里脆的“糖醋小排”口感十分獨特,香菇昆布醬汁濃郁,吃完后香菇的余味悠久不散,令人聯(lián)想到品質(zhì)上乘的花菇。
作為一家高檔的素菜館,菌菇是當(dāng)仁不讓的重要角色??v觀當(dāng)晚的菜肴,用到菌菇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多為品質(zhì)上乘的名貴菌菇。
如“山藥核桃松茸湯”,送到每個人面前的湯用小燈盞煨著,除了菜名里的食材,還用到了黃耳和蓮子,核桃是去了衣的。味道清淡,湯汁清爽透徹,卻融合著一種溫和的鮮味——這種來自于食材而非鮮味劑調(diào)制的味道,可見是燉足了功夫的。
“白靈菇素方春餅”,菜如其名,呈現(xiàn)在眼前的,自上而下依次是煎白靈菇、炸素方和一張春餅。取菜名者若非懶惰,就是有著極高的自信,否則怎能如此隨心所欲。然而,油煎白靈菇充沛的香氣瞬間就讓我明白取名者理應(yīng)自信,他只需要用食物來調(diào)動食客的五官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假借他物。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時,“酥油煎松茸”的畫面讓我咽足了口水,此時我只想朵頤眼前的這道菜。將白靈菇和素方以及配料整個兒卷起來,一口咬下去,韌、脆、嫩交融,白靈菇嫩白如脂的內(nèi)里滲透著汁液,素方則層層疊疊,每一層都薄如蟬翼。
接下來是“雞樅菌山藥”和“南瓜芋茸角”。前者是常見的白山藥和罕見的紫山藥,規(guī)整地躺在清亮的汁水里,雞樅菌爽脆。南瓜芋蓉餃的特色在餡兒里,菌菇和芹菜、藕等雜素切成粒,包裹在芋頭做的酥脆外殼之中,亭亭玉立在淺淺的南瓜糊里。
吃了許多菌菇菜,來一道“雞頭米炒豌”豆換換口味?!安ぬ}油條”則更像一件工藝品,油條外面裹著特制的芥末醬,內(nèi)里夾著菠蘿粒。相比于一般空而脆的油條,這道“菠蘿油條”很厚實,混合著些許芥末的辛辣,咀嚼之間又有菠蘿的鮮甜味,口感極富層次。
主食是“竹筒飯”。在竹筒里蒸熟的泰國香米,米飯香中透出竹子的清香,搭配米飯的是菌菇醬,拌入竹筒飯中真是鮮美無比。
每一道菜都顯得精致細巧,一開始還思忖著這餐估計也就吃個七八分飽吧,沒想到最后姑娘們都把竹筒飯讓給了男士,只是嘗嘗菌菇醬的鮮美,再埋怨一番自己的小胃口。然而,再小的胃口也不能拒絕飯后甜點——盆栽,細碎的巧克力餅干和涼爽的西米露,一邊欣賞這棵美麗的小植物,一邊就把它裝進了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