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忠告:上海熏魚、油條、火腿、炸牛排、豬頭肉,還有我最喜歡吃的臘肉,都是危害健康之劣食。其實(shí),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為貪口福,咱們要有點(diǎn)奮不顧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從前我曾住在上海新昌路“祥康里”,弄里住的都是廣東人,每年冬天,家家戶戶喜歡備臘味過冬,我曾嘗過鄰居自己做的臘腸,很香很糯,絕對入味。翻開老上海地圖,可以找到許多腌臘店,舊時虹口一帶經(jīng)營廣東燒臘鹵味的店鋪大多設(shè)在天潼路上。初期只有五六家,抗戰(zhàn)前夕,廣東臘味銷路趨旺,增至18家,有老裕記肉莊、升利南貨、廣利食品、李記臘味、順康南貨等。
臘肉是用醬油、糖、酒等腌漬后風(fēng)干而成;熏肉是用調(diào)料腌漬后用桃木、棗木等煙熏干而成;臘肉和熏肉都選用豬條肉,火腿則選用豬后大腿用鹽經(jīng)過復(fù)雜的工序腌制風(fēng)干。廣東臘味與熏肉、火腿口味不同,北方熏肉多,南方臘肉多。
臘月天寒地凍,肉不易壞,蚊蠅不多,最宜風(fēng)干制作臘味。常見臘腸、臘鴨、臘雞、臘肉、臘豬腳、臘魚等,廣東還有臘狗肉、臘蛋等。從前常住上海的廣東人喜歡在冬天買些豬腸衣自己做臘腸:瘦肥肉切粒剁碎和勻,拌白糖、食鹽、生抽、味精、汾酒,酒、糖要適量多些,增加香度和甜度;捆扎后,自然風(fēng)干至適度,炭火文火烘烤至透明干爽;然后掛在屋檐下,春節(jié)時招待客人,吃到春末也不會壞。
1964年過年前,我那善做曝腌咸肉的父親受了老廣東的影響,竟然也學(xué)制廣東風(fēng)味的臘腸。幸有鄰居老廣東陳老板指導(dǎo),一切順利,可怕的是樓下王家那只白腳花貍貓,有偷吃嫌疑。父親要我看著,還好放寒假,索性搬了只凳子,專業(yè)守候,照看幾條過冬臘腸,心里美滋滋的。半夜,突然被廚房間傳來一陣騷動聲驚醒,哎,那未上嘴的美食還是被那饞嘴貓咪捷足先登叼去一根……
父親還制作了“臘金銀潤”:把每條豬肝的中央長穿一洞(像袋形),然后把腌過的肥肉按豬肝洞的大小切成條狀,把肥肉嵌進(jìn)豬肝洞內(nèi),入火烘焙后制成。還有一種用腌透了的鴨肝和肥豬肉做的臘肝腸味道很特別,鮮得細(xì)膩,仔細(xì)嚼嚼,甘而肥潤,香醇有彈性,能尋味出法國鵝肝的感覺。吃著這些臘味,咀嚼冬日里的溫暖,在我記憶里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