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中國學生為到外國留學而備戰(zhàn)雅思、托福等考試時,來華留學的外國人要作何準備?與前些年留學生來華以學習語言為主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華用英語拿走了中國大學的非語言類文憑、學位。一些中國大學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要求越來越低。
英語授課吸引大量留學生
根據(jù)北京大學2013年招生簡章,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本科入學考試有3科:語文、 數(shù)學、 英語。
來自挪威的女學生勞蕊告訴《教育》旬刊記者,為順利進入北大,她來中國后先到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進修漢語,然后參加了北大組織的考前輔導班。勞蕊表示,真正進入北大上課后,可以不用去聽中文課。北大有面對國際學生的英文國際課程,所以入學考試只是象征性地考中文,真正學習專業(yè)知識還是用英文。北大留學生也上中文課,漢語水平可以在中文課程上慢慢學。一些留學生主要是來學語言,那么不必報考綜合性大學,只要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學校學習即可。如果進入綜合性大學學習專業(yè)的話,把中文學好也沒什么用。外國留學生畢業(yè)后多數(shù)不會留在中國工作,所以漢語對他們確實用處不大,中國既沒有為留學生畢業(yè)實習發(fā)放的簽證類別,對因就業(yè)定居中國的外國人簽證也基本是一年一簽。因此,漢語對留學生的學習和畢業(yè)后的工作幾乎沒什么用處。
《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像北大這樣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招收留學生的大學并非個案。
天津南開大學從2012年開始面向留學生開設全英語課程,讓不會中文的外國學生也能取得學位。以建設全英語課程為重要內容的“留學南開計劃”,是《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中“實施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南開還將通過擴大校際合作計劃、拓展專業(yè)項目、設置專項獎學金等方式,提高留學生規(guī)模、質量和多元化程度,促進國內外學生的融合,改進對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創(chuàng)建國際化校園,探索對留學生進行“公能”素質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校方表示,此舉旨在推進國際化,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學生。南開大學的全英語課程名額不限,只需報名即可上課。該校國際學術交流處負責人介紹,與南開擁有合作伙伴關系的外國高校,其學生也可選修課表上的課程,并獲得相應學分。
近些年,南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中日韓學生數(shù)量偏多,開設英語課程主要是為了吸引歐美學生。法國學生菲爾托馬斯說,這里推出的全英語課程項目是吸引自己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旬刊記者在中山大學看到,校內各學院的課表多用英文發(fā)布,無論對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很多課程本來就是英文授課。這也是該校留學生數(shù)量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中國大學為吸引外國留學生,開設了英語授課的國際課程,此舉改變了留學生來華主要學普通話,而學好普通話就必須到北京上學的傳統(tǒng)。
教育部推廣英文授課
《中國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當今中國外交政策趨勢》《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背景》《當代中國面臨的問題》……南開大學的全英語課程都經過精心設計,專業(yè)涉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號稱各學院精品課的組合。為此,南開大學投入了20多名資深教師參與授課。但在真正有益來華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外國學生看來,這些課程更像是講座,而課程主旨更像是宣傳資料。
對此,學校方面是有特殊考慮的。原來,國際課程也對中國學生開放。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的韓召穎教授,在自己開出的英語課程中,為留學生講授“中國對外政策”“當今中國對外政策發(fā)展趨勢”“影響中國外交政策的國際環(huán)境”等內容。他表示,全英語課程吸引了外國學生,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留學生更應被稱作國際學生。為此,語言的壁壘更應盡快被打破。而像南開這類高水平大學,能夠用英語授課的教師不在少數(shù),具備開展國際化教育的實力。韓召穎介紹,該課程開設之后,吸引了大量中國學生。對此校方早有準備,開設的所有課程都突出宣傳中國的強大和正能量。
相比之下,清華大學的英文授課考慮專業(yè)更多一些。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度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評選結果中,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周青教授主講的《汽車碰撞安全基礎》、公共管理學院齊曄教授主講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與治理》和工業(yè)工程系吳甦教授主講的《質量工程學》等3門課程入選。與南開大學英文課程相比較,這些課程完全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正能量的內容,內容更傾向于地球通用信息。
這3門課程的入選榜單也顯示出,教育部對大學為留學生開設全英文專業(yè)課程持積極態(tài)度,但并未鼓勵對本土學生開設全英文課程。教育部于今年3月啟動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評選工作,旨在打造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品牌,促進來華留學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經高校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和教育部專家評審,全國共有150門課程入選2013年度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
近年來,清華大學鼓勵各院系通過整合學科優(yōu)勢和教學資源優(yōu)勢,開設英語授課課程,并在教改立項、精品課建設和課程建設經費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目前全校開設了292門全英語授課研究生課程和137門全英語授課本科生課程,招收培養(yǎng)留學生的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有13個,與國外高校建立聯(lián)合培養(yǎng)雙碩士學位項目19個,留學研究生規(guī)模達1250余人,每年接收一學期及以上外國交換生600余人。
不僅理工科課程深入探討理論知識,文科政治課程也研究政治科學而不是做簡單的政治宣傳。公共管理學院的比較政治與政府、中國社會政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方法、科技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城市化與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氣候變化與治理等課程,都傳播了國際上最新的概念和觀點,在環(huán)境污染治理、城市秩序與管理等問題上沒有任何回避。該校教師常杪表示,英文授課比中文授課效果更好。當今世界主要科技研究成果大都用英文表述,中國大學師生發(fā)表論文的SCI雜志大都是英文雜志。清華大學以此表明自己是一所研究學問的大學,這也是中外學生對清華大學有所偏愛的重要原因。
在臺灣的清華大學、臺北大學等學校的傳統(tǒng)當中就有一項,某個專業(yè)只要有一名外國留學生,就應當開設這個專業(yè)的全英文專業(yè)課程。清華大學此舉可說是繼承了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
朗閣留學咨詢公司顧問喬雪申告訴《教育》旬刊記者,非英語國家的大學對國際學生開設英語課程是一項國際傳統(tǒng)。在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國的知名大學都有對國際學生開設的英語課程,中國學生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完全不學該國語言,只用英語學習,從這些大學獲得學位,只不過這樣一來有可能要多花費一些費用。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入讀非英語國家的英語國際課程。
學生構成給漢語水平考試提供機遇
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漢語水平考試(HSK),至今已在海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100多個考點,被稱為“中國托?!?。教育部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8年在華留學生已達到22.35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在可觀的數(shù)字背后,有一些信息值得關注,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大學擁有眾多留學生,越來越被人們看作國際知名高校的一項重要標志。我國高校的現(xiàn)狀顯示,幾乎沒有哪所學校達到相關要求。在世界一體化的大時代,辦國際化大學能否成為中國大學的小時代?
要想被公認為國際化大學,留學生要達到在校生總數(shù)的10%以上,多的能接近20%。在研究生中,這一比例還要再高一些,接近30%。我國的高?;具_不到這個比例。多年來留學生主要是學習普通話。英語里提到漢語主要有兩個詞,廣東話和普通話,普通話單詞是mandarin,用漢語拼音讀出來,就是“滿大人”。所以外國人要學好普通話一定要去北京。但即使在北京,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人數(shù)超過千人也只有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幾所高校。
北京師范大學有留學生約2000人,占全校學生總量的10%,與世界上國際化大學的比例差不太多。但這2000人中有1200人在學習漢語。北師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對綜合性大學來說,這并非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其原因在于,教育部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就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專職教授。許嘉璐有感于我國去海外讀書的學生,要參加雅思、托福等語言考試,外國大學則把這些英語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留學生的依據(jù),于是決心開創(chuàng)中國的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在他力推之下,成立了教育部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中心,開發(fā)了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水平測試。但國內大學少有使用漢語水平考試作為招收留學生的評價標準。
一些大學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試圖提高漢語在專業(yè)教學中的影響力。北京大學人為控制語言生在全部留學生中的比例,每年只招收500名左右,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留學生構成上的最新變化正在給漢語水平考試提供機遇:目前每年來華自費留學人員超過25萬人,在專業(yè)分布上,正從單純的漢語學習,轉向學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領域,學習理工科的比例也達到了40%以上。在來華的留學生中,69%選擇兩年或者兩年以上的長期學習。進入中國高校接受專業(yè)、系統(tǒng)學習的留學生逐步構成主流人群,學歷留學生人數(shù)增幅明顯,留學生教育層次的提高,給中國大學對留學生用漢語進行專業(yè)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