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都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完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些粗淺認識,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課堂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在于課前準備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坝H其師,才能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tài)度,雙方情感的協(xié)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效果如何,關鍵在與課前的準備。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首先,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創(chuàng)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握教材的系統(tǒng)性,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具有走進去和跳出來的勇氣。同時廣泛地涉獵有關的知識,把這些知識進行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用的東西。其次,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知道學生的知識底細,以此來確定我們的教學目標,從而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不能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的。教學要在教師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水平來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學生易于學習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薄稊祵W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新課程十分強調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內容時,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積的存在,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面積”的概念,先讓學生觸摸比較身邊物體(如課桌面、課本表面、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給平面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涂顏色、感知大小。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引導得出“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教學“面積單位”時,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估算出課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先播放《祝你生日快樂》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一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新知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提高了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營造競合的交流氣場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中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時,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對稱的圖形,然后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圖形對折,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很濃,都能動手折一折,然后發(fā)現(xiàn)了把這些圖形對折后兩邊能夠完全重合,老師適合的點撥,從而知道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4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并做好記錄看看哪三根能圍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圍成三角形。然后小組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有什么特點,最后交流,得出結論。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知”須躬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加深對知識的感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精選適當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既是鞏固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就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及時的課堂練習是十分必要的。但課堂練習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適當”。怎樣才算是“適當”呢?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力求“精而少”。實踐證明,過多的練習、特別是大量機械性的練習是不科學的,它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鞏固學習效果,而是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選編練習題,并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練在點子上,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就不必在已學過的非常繁瑣的計算上費功夫了,這樣就會學得輕松愉快,又能當堂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
輔助手段的合理使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教育技術也隨之現(xiàn)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tǒng)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guī)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并沒有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使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如:《認識圓》一課,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說一說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如果把車輪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橢圓形,行嗎?對此學生很難說清其中的道理。這時候可用多媒體展示三組畫面:有些人分別坐在裝著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的車輪的汽車里,上下顛波的情形時,緊接著又出現(xiàn)了第四組畫面,人坐在裝在圓形的車輪的汽車里,又平又穩(wěn)。最后屏幕上出現(xiàn)四輛汽車同時開動的畫面,以及車輪進行留下了車軸的行動軌跡分別是:折線,波浪線和直線。幾組不同畫面的對比,使學生清楚地明白了“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
關注課堂生成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味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闭n堂是師生經歷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從生命的高度樹立起新的教學觀,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抓住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麗的圖景”,并運用教學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預設”與“生成”激情共舞,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課堂也將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如在《統(tǒng)計與可能性》教學中有一個摸球環(huán)節(jié):有一個摸球活動:袋中放了3個紅球和3個黃球,每次摸出1個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20次,通過學生摸球結果統(tǒng)計大家總結出了因為這兩種顏色的球數量一樣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這時,有一個同學舉手說“老師,我還知道如果兩種球數量不一樣多時,數量多的摸到可能性就大?!边@時,筆者就跟其他的同學說,他的想法對嗎?下節(jié)課就來研究一下,及時引導其他學生加以關注,為后繼學習作了鋪墊。
多元激勵機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激勵性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
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會使學生從中受到激勵,在教學中,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你真聰明”“你說得太棒了”“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愉快地接受課堂教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學生匯報多樣化算法時,發(fā)現(xiàn)有學生的算法與眾不同,頗具特色時,應馬上表揚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學生發(fā)言獨特,我立刻贊揚:“你的發(fā)言真精彩!”如發(fā)現(xiàn)膽小的學生也舉手發(fā)言時,我及時鼓勵他:“你今天的表現(xiàn)真棒,明天能更大膽嗎?”等。對一時沒有說對的同學,則用期待的目光注視他:“是這樣嗎?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信任下興趣盎然,充滿學習欲望。這些簡短的話語使學生倍感親切,并從中體驗到了快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新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