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臨近春節(jié)時的銀川市街頭,兩個10歲左右的孩子,蓬頭垢面地坐在路邊,一邊哭泣一邊沿街乞討。當?shù)赜嘘P部門回應稱,此是孩子父親施行的吃苦教育。此舉父母雖煞費苦心,但方式并不妥當。與此相反的“溺愛式”的教育,家長普遍關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以此對家長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獨立生存和思考能力越來越弱?!督逃费浾咴诓稍L中發(fā)現(xiàn),建立在感恩情懷、理性擔當中的吃苦教育,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推動力。
吃苦是一種享受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的張秀芬女士每年暑假都會把孩子送回萊陽老家,讓孩子感受農村生活的艱苦和樸素,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孩子在老家生活中,親歷“鋤禾日當午”,深切體會到“粒粒皆辛苦”;傾聽爺爺奶奶講述早年的故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督逃费浾咴诓稍L中了解到,煙臺市每年假期都有許多10至15歲的孩子“投奔”鄉(xiāng)下,到農村當“知青”,接受“吃苦教育”。
張女士說,孩子適當吃些“苦頭”是件好事,會更懂得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更能滋養(yǎng)感恩情懷。有句老話“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應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價值所在,培養(yǎng)出孩子的義務感、責任感。吃苦教育還能使孩子懂得,遇到困境要堅強、獨立地生存下去,畢竟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必須先學會在逆境中成長。而且,適當?shù)摹翱囝^”有助于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愛心的人。
海南省??谑行阌^(qū)林朝權女兒一向特別喜歡吃蛋糕,女兒吃獨食慣了,就表現(xiàn)出不愿與人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家里每次給孩子蛋糕時總要掰下一塊,剛開始女兒耍性子家人都不理她,后來干脆不再讓女兒吃了。女兒反而學乖了,不論媽媽掰下多么大一塊,她都會趕緊伸手去接,和大家一起分享。林朝權說:“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學會拒絕,讓孩子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無論想實現(xiàn)任何一種愿望,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孩子在小時候所養(yǎng)成的習慣,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科學地節(jié)制他的欲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欲望將越來越高,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也就無法禁得住誘惑?!?/p>
專家指出,任何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吃苦教育”方式都值得積極探索。生活中,家長不能光顧著心疼孩子,應加強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比如打掃房間、清理物品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雛形期,適當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受些挫折,少花些錢,多動動手,逐步增強自力更生的意識,是對孩子的真愛,是給予孩子終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只有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不易,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才能激發(fā)他吃苦進取的精神。
美國哈佛大學對456個孩子進行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yè)率為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梢?,做家務活對孩子有著多么重要影響。有調查顯示,孩子每天做家務或打零工的時間,美國為1.2小時,泰國為1.1小時,韓國為0.7小時, 英國為0.6小時,而我國則僅為0.19小時,遠遠低于其他國家。
苦育是最好的理性擔當,
已是太原五中的高三學生孫小英,爭取一切機會找“苦”吃,她在高一的時候,就開始選擇到企業(yè)實習。整個假期,當其他同學沉浸在假期足夠的睡眠中時,她便開始了早出晚歸的上班生活。除了假期在企業(yè)實習,她常會利用長假時間做些兼職,賣過手機,當過服務員和藥店員工。一天收入大約100元至200元左右。
其實在高中,像孫小英這樣自我加壓、進行吃苦教育的學生并不鮮見。孫小英覺得,這些 苦育經歷,對她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她認為:生活條件越優(yōu)越,越應該主動 “找苦吃”,征服打工辛苦,贏得社會磨練, 學會家務鍛煉。用吃苦擠壓 “驕嬌”氣息,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協(xié)調力和社會情商,鍛造能屈能伸、豁達包容的社會性格,方可成為堅韌如鋼、精神卓越的社會人。
孫小英這些要強的孩子主動積極地將“苦育”發(fā)展納入自我需要,利用打工實踐鍛煉自己,這種 “找苦吃”是自我嚴格要求,也是真正的思想蘇醒。得到 苦育滋養(yǎng)的他們在社會認識、耐挫力和自強不息方面,會比那些 “花房里長大的孩子”更有發(fā)展活力。
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初中學生許明陽,上小學時,每年暑假都到封閉夏令營去鍛煉。許明陽的媽媽李桂新說:“其實學東西是其次,主要是讓他去吃吃苦。老早前,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悶悶不樂、誰都不理。通過幾年鍛煉,孩子現(xiàn)在不僅自信了,學習優(yōu)秀,而且悟出了好多道理,通情達理,回到家里一起做飯、堅持做家務,特別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據(jù)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調查結果證實,依靠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的中國高中生不到三成,有打工經歷的中國高中生不足四成,均低于日本、韓國和美國高中生。對此,專家指出,學校應多推行苦育措施,讓孩子在雷電交加的雨季自然穿行,在苦累持續(xù)的經歷中磨練心智,這比任何物質滋養(yǎng)都更有教育和現(xiàn)實意義。
吃苦教育形式多樣
重慶市綦江區(qū)普通礦工家庭出身的學子考上了清華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今年就要畢業(yè)了,母親陳治碧用賬本記下了7年來給兒子匯去的每一筆錢。陳治碧說,記賬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兒子奮發(fā)向上,好好學習。
作為母親,記下匯給兒子每筆錢絕不是為了日后與兒子“算賬”,而是想通過這一方式教育兒子: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事實證明,這一教育方式起到了良好效果,讀大學的兒子不但刻苦勤奮,而且勤儉節(jié)約,懂得感恩:每當回家看到這個賬本,在心酸的同時更加激發(fā)自己奮發(fā)向上,將來回報父母。這“慈母賬單”就是一個家庭“吃苦教育”的范本。只有孩子能夠切身體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才能明白父母掙錢來之不易,才能懂得珍惜和感恩,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面子觀。
河南省南陽幼兒師范教師史磊在音樂和舞蹈教學中,利用名人的坎坷人生經歷教育學生來適應聲樂和舞蹈學習難度,使她們認識到懶惰和怕吃苦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在為難中建立起了剛強的意志,幼兒師范學生的嬌小姐氣煙消云散。
在深圳的一些幼兒園里定期組織孩子們玩一種特別的游戲:隨機抽簽扮演“富人”和“窮人”的角色,抽到“富人”的孩子們可以在游戲允許時間內過上“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而抽到“窮人”的孩子卻只能在這段時間中“吃糠咽菜”或者“衣衫襤褸”地出現(xiàn)。
與平常的抽簽不同,這里的簽數(shù)是不平均的,只有不到一成的孩子才能抽到“富人”簽,因而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只能扮演“窮人”的角色。
按常理說,抽到“富人”應該很讓人開心,但是孩子們都覺得當“窮人”比較開心,因為這能體驗到一種獨特的生活。平常除了這種游戲,幼師還經常教育孩子,過生日或者辦聚會,就算辦得簡單一些,節(jié)約一些,也依然是可以過得難忘和有意義的。
雖然當“窮人”很辛苦,但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去扮演,并以爭取到這個角色而感到榮耀和驕傲,這本身就是孩子要求換位思考的強烈表現(xiàn),也為學校和家長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方法選擇。對此,有專家建議:將吃苦教育納入德育教育范疇。
鏈接:國外孩子的吃苦教育
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泵绹⒆硬还芗依锒嗝锤挥?,12歲以后都會幫著鄰居或父母剪草、送報,賺取零用錢。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睏l件似乎苛刻,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們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個“拖后腿” “走后門” “搞小動作”等現(xiàn)象發(fā)生。
德國孩子從3歲開始,就自己穿衣服、系鞋帶;6至10歲,學會洗餐具、洗菜、要隨父母上街購物, 要給垃圾分類,并丟入指定的垃圾桶;10至14歲,要學會做家務,料理花園或菜園,清洗自行車和割草機;14至16歲,要學會擦洗汽車,參加大掃除;16至18歲,男孩要學翻修屋頂,修補圍墻,干一些木工、泥瓦工、電工活,女孩要學會全面負責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德國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如給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把“吃苦教育”確定為學生品德、意志教育的重要內容,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外出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掙取自己的學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比彝獬雎眯?,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p>
加拿大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家長會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如,許多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家長們會感到很自豪,并督促孩子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以此磨練孩子的意志。
瑞士父母注重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和自食其力的品質。不少家庭的做法是:當女兒初中畢業(yè)時,把女兒送到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當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把男孩送到工廠,也是半天勞動,半天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