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要把好“始端”與“末端”
《上海教育》2013年第12期刊登徐敏文章指出,高考實質是高考制度所代表的教育公平。基本的高考制度目前不可取消,但是圍繞高考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與高考相關聯(lián)的基礎教育改革需加快進度,才能更好地推進教育公平。高考怎樣才算公平?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固然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公平,但不能完全拘泥于此?!耙苑謹?shù)論英雄”無法排除一場考試的不確定因素,無法把不同智能、特長的考生科學區(qū)分開來,所以也不完全公平。對促進高考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已作了很好的部署,包括“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本科招生以統(tǒng)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yōu)錄取。對特長顯著、符合學校培養(yǎng)要求的,依據(jù)面試或者測試結果自主錄取”等。有的科目一年多考,便可以規(guī)避一次考砸的風險,給考生更多機會展現(xiàn)自己。
讓孩子識“善”向“善”
《湖南教育(上)》2013年第3期刊登王振華文章指出,近年來,學校德育對“善良教育”有所放松,加上社會冷漠事件的影響,一些家長的消極教育,網(wǎng)絡、書刊等低劣文藝作品的毒害,一些孩子逐漸變得失去愛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殘暴,以至發(fā)生了“某校一女生被同學邀6人打傷,逼下跪扇耳光” “15歲男孩殺死女孩只為試警方反應”等惡性兇殘事件,給學校的“善良教育”敲響了警鐘。
學校應教育孩子熱愛大自然。大自然充滿著美妙和神奇,有自己的規(guī)律,有無限的可能性,是美的老師,熱愛它,會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從而身心愉悅,思維活躍,純潔無瑕,促人變得高尚,勇敢而善良。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教育孩子熱愛大自然。課堂,要更多的將學生帶入大自然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古詩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組織學生體驗自然、關愛自然活動。學生對自然往往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可以組織適宜的集體活動,郊游、欣賞林中的鳥、野外調(diào)查。
學生視界符號呈現(xiàn)更多主題
《中小學管理》2013年第4期刊登屠永永、李秀萍文章指出,在網(wǎng)絡社會中,學生逐漸扮演起文化反哺的角色,教師的權威地位被弱化,在很多方面都要反過來向學生學習,這使學校教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為了應對挑戰(zhàn),我們必須研究學生,分析什么樣的話題會優(yōu)先進入學生的視域。學校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收集學生的相關信息:一是畫畫,讓學生以“我們眼中的自己”為題,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幅畫,并用一段話對作品進行解;二是主題作文,讓學生圍繞“我們眼中的自己,成人眼中的我們”的主題,自由選擇話題進行闡述。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干涉,以獲取較為真實的信息。學生視界的時代話題為學生在符號表達中呈現(xiàn)了更多主題。教師應該通過這些信息改變教育方式。
教育選擇權具有一定合理性
《教學與管理》2013年第12期刊登劉倩、李明文章指出,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工程的穩(wěn)步推廣,適學兒童對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大。盲目追求學校名氣,以及運用自身的社會資本進行不合理競爭所產(chǎn)生的擇校行為,既有悖于就近入學的指導原則,也有損于教育的公平與正義,這也容易給一些學校通過教育“尋租”追求經(jīng)濟利益帶來可乘之機,從而使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陷入危機。
文章認為,人人生來具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也是每個學生或家長的愿望。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受教育權利的種類逐漸增多,擇校逐漸演變?yōu)閷W生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權利之一,即教育選擇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擇校的合理性可以通過羅爾斯的“差異平等”原則來解釋?!安町惼降取笔切伦杂芍髁x政治哲學的原則之一,強調(diào)通過“不平等”的手段來實現(xiàn)事實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