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河
語文教學散文寫作構思藝術散文構思過程是作者觀察、認識客觀事物,藝術反映生活的思維過程。它包括作者選擇和提煉題材、立意謀篇、安排文章結構、考慮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以及探索最恰當的表現形式等。沒有新穎獨特的構思,就不能寫出精美的散文作品。
一、重視文眼,牽掣全篇
散文貴在有文眼。“畫龍點睛,卒意顯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種寫法。劉熙載《藝概》中曾有“文眼”之說。所謂“眼”,實際上就是散文意境的焦點和脈絡,它把分散的材料編織起來,成有為機的整體,揭示“全文之旨”。散文作者所擁有的材料廣闊豐厚,詞藻的敷設與段落層次的安排,在布局謀篇時總要圍繞著“文眼”而展開,寫出自己最深切的某一點感受和認識,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全篇、制約整體的藝術作用。因而在文章的篇首、篇中、篇末,作者常運用最精彩傳神的一兩句話,或者一兩個字畫龍點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即直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所以“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生出乘此月夜一游荷塘的意興來。離家去荷塘,發(fā)端于心里的“不寧靜”,游荷塘,賞月色,也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雖作者沉醉于眼前的景物,但那是暫時的忘懷世慮。所以結尾一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道出了文章真正的情結,正是“心里頗不寧靜”這一文眼的源頭,才是本文的主旨中心句。
二、平淡入奇,出奇致勝
散文構思如同音樂一樣,有曲折的變化。朱熹說過:“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態(tài)?!鄙⑽脑跇嬎紝懽鲿r,使結構曲折變化是表現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由敘事人手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將文勢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使對“古仁人”充滿了向往和激賞之情,給人留下了回味和深思的廣闊余地。文中起筆平中見奇,從而引出洞庭湖的不同景物和遷客騷人的不同感情,正是為末段的正面議論作鋪作鋪論墊和烘托,這就使文章即自然又有波折。
三、鋪設主線,形散神聚
散文小巧靈便,藝術形式極為靈活自由,沒有一定的程式和格局,一切從內容出發(fā)。謀篇布局可以事件、人物為線索,也可以景物或認識為線索。它寫人、記事、狀物、寫景,不受任何限制。正因這樣,散文表面看來似乎是很散亂的,但內容卻又十分集中,總有一根中心主線貫穿全文。這條中心主線,有時是幾種不同的景、人、事、物的某個共同特征,有時是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但大多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在結構上有著形散神聚的特點。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嘆,反復歌詠不平凡的白楊樹,并圍繞這條線索從三個方面敘寫白楊生長環(huán)境不平凡,外部形態(tài)不平凡,內在氣質不平凡,這樣使景、形、神三美合一。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對抗日軍民的贊美和崇敬。先擬定主題線索,然后把紛繁無緒的材料組接在一起,該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也就基本體現出來了。寫作實踐中,面對復雜的材料,我們要學會精心選用一種獨特的構思,使分散的材料組成縝密的有機整體,進而形成精美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