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回復:
1.樓主小學地理沒學好,地球不是正圓的,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2.你誰呀?從沒聽說你,有什么資格議論地球?想出名想瘋了吧,炒作!
3.圓的?你量過嗎?有證據(jù)嗎?為什么不可能是方的?不要人云亦云,聽風就是雨,要用大腦做判斷。
4.為什么單拿地球說事?太陽也是圓的,月亮也是圓的,斷章取義有意思嗎?果斷取消關注。
5.地球不僅是圓的,更重要的是它表面有水。你的話暴露了你的淺薄無知。
6.地球是圓的你不是圓的,你嫉妒了嗎?
7.……
1 過猶不及的尷尬
我最近在看伍爾夫和波伏娃的著作。我們知道,身為兩位重要的女權主義作家和女權運動先驅(qū),她們的言行和論著,成為了后世女權運動和女性的標榜,備受尊崇??墒?,在我翻看過她們的生平傳記后,在生發(fā)敬意的同時,一個成語突然從后腦勺冒了出來:她們是不是有些“過猶不及”了?她們是不是過于放縱了自己,而完全沒有從大多數(shù)女性同胞的角度思考女性的社會定位?
這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就像“地球是圓的”,本是一條隨意的微博言論,最后竟然引發(fā)了一場謾罵和廝殺。是的,言論是自由的,話語權在你的手里,你有隨意發(fā)言的自由。但是,真的沒有價值底線、沒有言論操守了嗎?過分的話語自由是不是徹底讓你失去了發(fā)言權呢?
從后面的回復中,我們看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如斯發(fā)言,只能顯出我們在寬松環(huán)境中的言論尷尬。我想說,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發(fā)出屬于自己的有擔當?shù)穆曇簦攀菍ψ约汉驼麄€社會的一種責任心的體現(xiàn)。
2 一哄而上的“安全感”
聽過這樣一句俗話:“有理不在聲高?!币郧吧钜詾槿唬请S著年紀的增長,我突然覺察出這背后“無理者”的悲哀來:無理的人往往自知理虧,因此他們要用自己的聲音來掩飾內(nèi)心的不足。對于那些無理之人來說,這聲音何嘗不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
同理,在這樣一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中,彷徨無措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高地。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與幸福感的人們開始通過一種特殊且詭異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的恐懼,獲得所謂的“安全感”。這種方式就是從傷害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感——反正這樣的傷害是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只有欺凌弱者才能讓自己變成強者的邏輯,已經(jīng)滲入到這個社會每個人內(nèi)心的方方面面。這是社會的不幸,亦是道德的不幸?!安荒馨炎约旱目鞓方⒃趧e人的痛苦上”,這句話大多數(shù)人從小就應該聽說過,不過很可惜,這句話真的留在了童年里。
3 期待正能量
話題里的這一現(xiàn)象,圍繞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便是QQ空間、微博和貼吧。不論我們想不想?yún)⑴c其中,我們都已在不經(jīng)意間將刷微博、看空間變成了自己的習慣。在這樣或那樣虛擬的空間里,進入了這樣或那樣的輿論場。這些共性的網(wǎng)絡評論,當然不乏言之有理、觀點鮮明又分析深刻的意見,但是漸漸地,人們似乎不再關心事實本身,不再能冷靜地面對平凡的人、普通的事,而總是一哄而上,更來不及思考、來不及分辨。議論的內(nèi)容也呈現(xiàn)出由窄到寬、從微弱到強烈的特點。
我只是希望,在這些跟帖或評論中,那些代表正能量的部分,能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能指引人們對于一個事物或者一個事件的價值判斷,讓這個習以為常的形式,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4 狂歡時代的落寞
微博時代賦予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話語權。
正如長期受饑餓折磨的人在面對一頓飽餐時,可能會因食得過飽而死亡。面對突如其來的話語權,也存在使用話語過多致死的可能。
當然,真正能發(fā)出聲音的,還是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即平時所稱的“公知”。“公知”這個詞最近開始淪落了,變出類似歇斯底里或者胡攪蠻纏的意味了。
裹挾著大量的注意力與期待,“公知”卻挑戰(zhàn)權威失敗,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第一,反對成癮。反對的聲音總能吸引注意力。但長此以往,人們也能摸清你的套路了。比如有人說“飯很好吃”,有人馬上會反駁道:“為什么吃飯?人云亦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次页圆幌睦w維素!”這樣獨立思考可能大家接受不了。
第二,過于抒情。抒情體往往能在第一時間贏得人們的同情,但是用久了,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如果全天24小時抒情,那不是淚腺有問題就是大腦有問題了。
第三,缺乏常識。與上面兩項相比,這是個無法彌補的硬傷。當然,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人人都有盲點。所以遇到網(wǎng)上的萬能點評家,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