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空間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的空間設計注重空間裝飾形式,甲方在意的也往往是空間的材料和色彩等形式上的內容。但是如今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審美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強調并追求著更高的生活品質。那么對空間設計的宗旨與內容也重新定義,其中空間的文化內容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
關鍵詞:空間;藝術;文化;審美
一、研究歷史背景
(一)空間的裝飾提升到了科學高度。以往的裝飾可以稱為裝修,一群會制作的工人師傅就可以開展裝飾工作。工地上一陣錘錘打打便是工程的誕生過程。人們都是相互模仿,追求的是是否有頂角線;墻裙有沒有處理等形式上的內容。工人很容易的接到工程,并且能夠主導受益方的思想,主導著施工。
(二)人們的審美普遍提升。受益方的欣賞水平隨著國際文化的交流而提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上更多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流入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接受到更多的設計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審美水平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
(三)空間設計的喪失創(chuàng)造性,相互抄襲??臻g作品千篇一律,創(chuàng)作成本與抄襲成本相差很大,產生了大量的復制品,復制品沒有其獨特性。
(四)空間的文化不同于文化空間,不是文化空間的專利。空間設計的文化性不是只有文化空間才有,空間的存在就產生了文化要素,各種空間設計都要加強文化因素的建設。
二、石榴的文化屬性
(一)石榴原名安石榴。石榴有許多美麗的名字:沃丹、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罌、金龐、涂林、天漿等。丹是紅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紅、桃紅、橙黃、粉紅、白色等顏色,火紅色的最多,所以留給人們的顏色是火紅的,農歷的五月,是石榴花開最艷的季節(jié),五月因此又雅稱“榴月”。
(二)石榴是中外結合的產物,石榴花果并麗,火紅可愛,又甘甜可口,被人們喻為繁榮、昌盛、和睦、團結、吉慶、團圓的佳兆,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吉祥之果。在民間形成了許多與石榴有關的鄉(xiāng)風民俗和獨具特色的民間石榴文化,石榴籽粒豐滿,在民間象征多子和豐產;
(三)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許是因人有人說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
(四)石榴花的花語和象征代表意義:成熟的美麗。石榴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男子被女人成熟的美麗所征服。
三、空間設計的文化內涵
(一)空間設計要像石榴文化一樣,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多元化已成為今天信息時代設計的主流,但在當前“多元化”的背后,不是百花齊放的繁榮,而是各行其是的蕪雜,新穎時髦的詞匯掩飾不住模仿的痕跡,任何空間設計都有其地域性、時代性等特定的文化屬性,設計創(chuàng)作是要充分發(fā)掘屬于這個空間的文化內涵,有內涵寓意的空間作品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空間布局中各空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臻g設計要像石榴多籽空間一樣,空間的結構雖然很復雜,但是空間層次清晰,脈絡明顯,給人空間節(jié)奏上的韻律感。在空間大小、包含等形式上加以協調,最后給人空間中的賞心悅目的享受。平面功能的規(guī)劃,在日常生活用中密不可分的,設計師水平的高低、空間設計的優(yōu)秀與否就在此體現,空間的利用率,空間通行的方便性,空間功能的使用性,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體現,設計師的構思在此可以初露端倪,沒有好的平面規(guī)劃,勢必都會出現缺失,喪失生活中必要的功能。
(三)空間構成形式的色彩文化。石榴給人熱情、浪漫就是因為它鮮紅的色彩。那么空間氛圍的營造來源于空間色彩的運用。設計師貝希表示,色彩可以塑造空間,也可以分隔空間。墻面的顏色能影響房間的氛圍,淺色的墻面讓房間有開闊感,顯得清爽。深色的墻面讓房間有緊湊感,更親切。很多時候,可以利用色彩的特性,如用同樣明度的不同顏色,從視覺上把一個大區(qū)域分成兩個或更多獨立的區(qū)域,為每個區(qū)域制定不同的色彩主題。這樣的話你不需要隔斷,就能分隔出不同的空間,節(jié)省更多空間。
(四)從色彩到空間設計的本質。設計的本質就是合理的規(guī)劃空間功能,使人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臻g設計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色彩等炫耀的因素上,而是要回歸到本質。
(五)空間材料的文化品味??臻g設計到空間成型,對裝飾材料的選擇非常重要,選擇合適的裝飾材料是空間設計成功的關鍵。針對空間復雜的層次關系,材料的面積和數量要有主次之分,材料的運用要切合空間文化內涵。比如,主題為愛情的情侶餐廳,選擇材料的質感就要盡量柔和,像不銹鋼等過于剛性的材料都會給空間文化帶來破壞,那么在運用這些剛性材料時就要做好材料的二次修飾,運用曲線等弱化剛性的感覺。
(六)空間信息交流的文化性??臻g有功能性的要求,不同的空間功能對信息的處理是不一樣的。比如辦公空間的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就是要保持暢通,我們可以借鑒石榴的信息處理系統(tǒng),做一個仿生學研究。空間的主次要找到,然后從主導的核心空間出發(fā),向次要的子空間發(fā)散進行,各個子空間也增加聯系,讓信息形成一個隔閡的文化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文忠.公共建筑設計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日)宮宇地一彥.建筑設計的構思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3](德)勞埃德.建筑設計方法論[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王崇杰,崔艷秋.建筑設計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王活,女,湖北咸寧人,湖北科技學院教師,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