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嬋娟
【摘要】文學類文本閱讀突破的重點應該是針對文本本身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只有具有把文章讀懂讀透并能準確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方能以不變應萬變,化有形為無形。讀文章,尤其是考場文章,首先是要能保持頭腦的清醒,要能夠把較長的文章“化整為零”, 劃出關鍵詞句把已經(jīng)概括出的提綱式語言以及關鍵詞句按照文章順序或者是對使用了倒敘等手法的文章進行適當梳理之后的順序整合為一個語言簡練的段落,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們關注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文本閱讀 化整為零 關鍵詞句 整合 文眼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75-01
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是分值較大的閱讀項,也是可選文章范圍廣,出題形式活的試題,恰恰是因為這些原因,針對其做出的復習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是讓高三教師和考生們非常頭疼的,甚至很多情況下只能在面對這項考題時“靠天吃飯”。那么,有沒有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能幫助大家在復習時有所提高呢?
筆者認為,相對考查閱讀﹑理解和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來說,花大力氣研究其題型的設計角度或者出題方式,怕沒有抓針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來得重要。只有具有把文章讀懂讀透并能準確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方能以不變應萬變,化有形為無形。文本解讀的能力應該是答題的強大基礎,沒有牢固深厚的基礎支撐,僅僅是追求本為末節(jié)的考題和答題的模式是遠遠不夠的。筆者在這里就文本解讀的訓練提出一些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粗淺簡薄,敬請大方之家斧正。
一、化整為零
對于大多數(shù)閱讀能力尚在發(fā)展中的高中生而言,有一部分學生對文學類文本材料閱讀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其實,文章的長短都是相對而言的,而且,閱讀文本的能力是學生要使用一生的技能。讀文章,尤其是考場文章,首先是要能保持頭腦的清醒,要能夠把較長的文章“化整為零”,即,在閱讀時不可囫圇吞棗,要讀出層次,把文章大致分一下層次段落。在這里,我們并不要求分的十分精確,但是大致的文章輪廓要能相對清晰地呈現(xiàn),做到胸中自有溝壑。舉例來說,11年重慶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論誠意》,我們在讀的時候可以化整為零,文章先談到了作者對誠意的基本理解,然后指出人們常對誠意這一概念理解上出現(xiàn)的偏差,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誠意作為態(tài)度是有價值的,最后表示對“偶爾做戲”的豁達態(tài)度。其實,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化整為零就是理順思路,既是讀文章的第一步驟,也是可以和考點掛鉤的基本內容。
二、劃出關鍵詞句
大多數(shù)文章中都有一些起指引作用的關鍵詞句,它們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而能夠找到這些句子,是可以迅速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這個時候,就要充分考慮散文的文體特征了,往往我們要找出的就是那些表達作者見解主張和觀點的議論性的句子和一些帶有較強主觀色彩的限定性詞語。舉例來說,11年湖北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才子趙樹理》,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因此,我們從文章里可以找出 以下的關鍵詞句,第一段的“看人看事,常常微笑”,第五段中的“隨便”,最后一段的“很有幽默感”,這些再結合第一個階段化整為零理順思路得到的內容,即第二段寫到的趙樹理的多才多藝,第三四段的對工作的態(tài)度,最后兩段對生活和老友的態(tài)度等,就可以得到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他是一位才華橫溢,對工作認真謹慎,對生活的隨意溫和,很具有幽默感的作家。相對寫人記事的散文,讀出主要形象的品質與內涵,就可以讀懂文章了。同樣的,這個步驟也是和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掛鉤起來。
三、串起整體
把文章讀成片段,是做閱讀的第一階段。然后要把已經(jīng)概括出的提綱式語言以及關鍵詞句按照文章順序,或者是對使用了倒敘等手法的文章進行適當梳理之后的順序整合為一個語言簡練的段落,這樣的話,無論是對多長的文章都可以讀短讀深,并能夠從這樣重新整合的段落中找到主旨。語文的學習易學難精,我認為突破語文的能力的兩大瓶頸就是“概念”和“概括”,在這兩個方面有所斬獲就一定能使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邁上新臺階。舉例而言,07年安徽卷的《鄉(xiāng)村的風》,按照我們前面的三個步驟,到這里我們可以組合出:“風在家鄉(xiāng)迎接我,風給鄉(xiāng)村的生物帶來了生機和詩意,由家中小樹成長的例子開始引發(fā)對風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蓖ㄟ^這段文字我們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了。
四、反復讀文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們關注的重要部分。遺憾的是,很多考生為了追求考場短平快,往往只關注考題的內容,帶著問題再閱讀文本,自動忽略了可能不會涉及的文本內容。這種做法無異于舍本逐末。文本是一個思維的整體,斷章取義一定不能對文本的深層內容有較為準確的把握。例如11年北京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祁連雪》,從題目里我們可以知道最基本的文本信息,那就是本文是圍繞祁連山和雪來寫的;再如09年江蘇卷的《上善若水》,我們通過題目可以得知,文本是在表達一種來源于自然的哲理,當我們接著再閱讀文本時就可以知道這是在寫由都江堰引發(fā)的對古今水利工程的對比思考以及作者所得出的感悟;再如11年大綱卷的《針挑土》,針挑土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就是力量微弱,進程緩慢,需要毅力和勇氣,那么,什么樣的工作需要用這種方式呢?這樣的話就可以幫助我們對文中以黑妮為代表的志愿者們“負責任”的“旅游”行為的理解了;再就是一些十分明顯的文本標題了比如《才子趙樹理》、《我與地壇》等可以直接提供文本主題了。
對語文學科而言,培養(yǎng)文本閱讀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本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將高考當作唯一和最終的目標的,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技能。因此,我認為,針對閱讀理解類題型,強化文本意識,訓練閱讀能力,是提高這種題型得分的根本,只有快速準確讀準讀深,才有做好題目的可能。如果學生的精力可以分成十分的話,那么文本閱讀應該要使用到六分,審題要用到三分,至于做題的模式化訓練,在前兩個階段都能做好的基礎上,按要求做題并得高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