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燧 陳艷君
摘要:針對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傳統(tǒng)解釋,從文字訓詁學、哲學解釋學、情意心理學、教育哲學等多個角度表達了不同的獨特看法,并多角度地進行了深入的學理性闡釋。認為傳統(tǒng)解釋并不完全符合孟子原意,也不符合孟子的個性人格和學術追求。應該被理解為:讀書學習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靈的曠達、高遠、超越與自由境界。這種解釋既符合孟子這句話的本意,也符合孟子的個性人格及其學術追求,更符合儒家所倡導的為學的真正目的和修身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孟子;學問之道;求放心;個性人格;學術追求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5-0095-06
收稿日期: 2013-06-20
基金項目: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課題“課程教學改革的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轉化研究”(06JD04)
作者簡介:張傳燧(1956-),男,貴州石阡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教育、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學、教育基本理論等學科領域的研究。
一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自《孟子·告子上》。這是很能代表孟子的思想學問及其個性人格的一句名言。
向來學界都把這句話解釋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1]。各家解釋大同小異。茲摘取幾段以說明于后?!吨袊糯軐W家評傳》:“把迷失了方向的‘善良的心尋找回來?!盵2]《教育大辭典》第九卷:“謂做學問的目的是找回自己已散失的善良之心。”[3]毛禮銳等《中國古代教育史》:“學問之道,就在于找回已經(jīng)散失的善良的本心?!盵4]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要把那喪失了的善心找回來罷了?!盵5]王炳照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盵6]
我曾對這些解釋深信不疑。近日,結合對“道”、“求”、“放”等字意的深入理解以及對孟子的思想與其個性、學問關系的重新認識,我對這種解釋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僅過于簡單,而且并不完全符合孟子的思想、人格及其學術追求。孟子這句話應該理解為:讀書學習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靈的曠達、高遠、超越與自由境界。
與此相一致,孟子還提出了“善養(yǎng)浩然之氣”的精神修煉目標。“浩然之氣”是什么?“氣”是與義、志有關但比義、志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氣”則是指一種盛大、剛強、崇高的精神境界。孟子說:“志,氣之帥也?!薄捌錇闅庖?,至大至剛,以直(正義)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雹倬褪钦f,“氣”是個體在擁有了真理、正義的基礎上在理想的指引下產(chǎn)生的,“義”是“氣”的動力源泉,“志”(“道”)則為“氣”指引方向。從心理學上講,“志”是建立在清醒理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想追求;“義”是在正義、真理支配下的一種堅定的價值信仰;“氣”則表現(xiàn)為“舍生取義”,是為實現(xiàn)理想、信仰而獻身的復雜的情感、意志、決心和勇氣?!昂迫恢畾狻庇捎谑窃凇爸尽薄傲x”的基礎上和支配下形成的,所以就比一般的“氣”顯得更加強盛、剛毅、神圣、高遠、放達、自由。因此,是否擁有“浩然之氣”就成為區(qū)別圣賢與凡人的標志。據(jù)《孟子·告子上》記載,孟子曾與公都子討論“大人”“小人”之區(qū)別。孟子說:“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薄皬钠浯篌w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碧岢鰬跋攘⒑跗浯笳摺?。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彼^“大者”,指人的“心思”、“心志”,是指精神道德、心性修養(yǎng)、人格陶冶和理想追求。所謂“小者”,是指“耳目”之聲色等生理本能需求的滿足和安逸、舒適的物質(zhì)生活追求。感官欲望、物質(zhì)追求等“小者”是人所必須的,應該得到合理妥當安置,但只有崇高、神圣、自由、正確的心志精神真正內(nèi)在地聳立起來,才能成其為敢于擔當天下社會大任之人。
“先立乎其大者”,就是要“尚志”,即把崇尚、確立仁義之“志”放在首位,“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保ūM心上)以天下為己任,捍衛(wèi)真理、正義和良知,對社會、對民族、對子孫后代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大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孟子又把“大人”稱之為“大丈夫”。(滕文公下)朱熹解釋說,“廣居”為仁,“正位”為禮,“大道”為義。孟子認為,自覺地進行人格修煉和道德修養(yǎng),堅定地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理想,牢固地養(yǎng)成盛大浩然的精神氣魄,不為個人遭遇的順逆、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和貧賤死亡的威脅所動搖,才能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這種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擔當大任,必須首先進行精神心志磨練。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ǜ孀酉拢┻@是多么的豪邁和偉大,也是多么的崇高與自律!
二
中國古文字的含義十分豐富多彩,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暗馈薄ⅰ扒蟆?、“放”幾個字的意義也是多疑的和模糊的。筆者以下將探討“道”、“求”、“放”幾字都有哪些含義,那些含義比較符合或接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的意思。這樣,我們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孟子此話所要表達的思想及其所追求的學問人生境界。
先說“道”。“道”字在《孟子》中出現(xiàn)140次,與“學問之道”的“道”意義相近的主要有以下幾層:一,作“路”解。《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說文》說:“所行,道也?!奔捶彩侨怂凶叩亩冀凶鳌暗缆贰薄6?,作“途徑、方法、措施”解?!睹献印るx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辟Z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宋代三蘇《六國論》:“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里的“道”都作方法、措施解。三,作“方向、目標、理想”解?!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皩W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彼抉R遷《報任安書》:“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四,做“教義、學說”解?!睹献印す珜O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皬脑S子之道?!薄睹献印るx婁下》:“習羿之道?!边@些都作思想、學說解。五,作“事物的本體、道理、法則、規(guī)律”解。《荀子·天論》說:“脩道而貳,則天不能禍?!薄肚f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罚骸俺贾谜叩酪?,進乎技矣?!薄稄V韻》:“道,理也,衆(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表n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奥劦烙邢群螅g業(yè)有專攻。”在這些解釋中,接近“學問之道無他”的“道”意思的應是上述第三種解釋,應對“學問之道”的“道”作“方向、目標、理想”解釋,意思是“做學問所應當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標、實現(xiàn)的理想、達到的境界”。
次說“放”?!胺拧弊衷凇睹献印分谐霈F(xiàn)21次,含有以下幾層意思。一,作“放縱、放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解。《孟子·滕王公下》:“葛伯放而不祀。”意思是說葛伯放任不羈,不祭祀天神。《論語·微子》也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薄胺叛浴奔春翢o拘束而肆無忌憚地說話。二,作“放逐、流放”解?!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皽盆睢!薄睹献印るx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薄墩撜Z·衛(wèi)靈公》也說:“放鄭聲,遠佞人?!比?,作“放棄、失散”解。《孟子·告子上》:“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求其放心”之“放”做第一義和第三義都通,但根據(jù)孟子的思想趣向及其個性特征,筆者以為第一義更貼切,即對“求放心”作“追求心靈的自由、放達境界”解。
再說“求”?!扒蟆弊衷凇睹献印分谐霈F(xiàn)58次,主要有以下兩層意思。通常,“求”都作“尋求、尋找”解?!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巴跽f曰:……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離婁上》:“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水,遽契其舟,曰:‘始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上引“求放心”解釋的各例就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求”字的含義的。但“求”還有另一種解釋,即作“追求、謀求、索求、探求”解。《孟子·盡心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薄队衿罚骸扒?,索也?!闭蘸笠环N理解,“求放心”的含義就完全不同于上述幾種解釋,而是應當理解為“做學問沒有別的追求,就是追求放達、自由、高邁、遠大、超越的心境罷了”。筆者以為,這才是合乎孟子人格個性、學術境界的闡釋。
將上述“道”、“求”、“放”三字的相關解釋連起來,不僅可以準確理解孟子此話所要表達的意思,還可以理解為“追求個體身心修煉的完美及其所表達的治學與人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目標”。綜合起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應該理解為:讀書學習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唯一的或曰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心靈的曠達、高遠、超越與自由境界罷了。
三
把“求放心”理解為“追求放達、自由、高邁、遠大、超越的精神境界”是符合孟子的人格和個性的。孟子的個性剛直不阿、倨傲不羈,人格特立獨行,曠達張揚,不畏權勢。
表現(xiàn)之一是“桀驁不馴”的童真性格。孟子幼小時淘氣頑皮、桀驁不馴,成天和一群野孩子學習“喪葬躄踴痛哭”、“買賣屠殺”、“馳馬試劍”之事,不喜讀書,不務正業(yè),終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保墓希?以致孟母非常擔憂,不得不“三遷”①、“斷織”②。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只會放任天性,怎會清醒地意識到“找回散失的良心”。
表現(xiàn)之二是“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真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之大丈夫氣魄!后人恐怕只有兩千多年之后的毛澤東能夠發(fā)出這樣震天動地的曠世吶喊。面對近代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情形,毛澤東等一代偉人站在時代潮頭勇?lián)鷼v史大任,發(fā)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③“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④的時代強音和豪邁氣概,振聾發(fā)聵!
表現(xiàn)之三是“不畏王公”的獨立人格。一次,孟子去會見梁惠王。梁惠王給他來了一個下馬威,說你大老遠跑到我們國家來,給我?guī)砹耸裁匆娒娑Y和好處。孟子則不卑不亢、理直氣壯、英氣逼人地針對梁惠王提出的問題,抓住時機對梁惠王大講了一通關于“仁義”的大道理,而不管梁惠王是否喜歡聽。⑤又一次,齊宣王向他請教用人之道,他通過幾個例證直說得齊宣王啞口無言,尷尬汗顏。①再一次,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齊王稱病怠慢了他,他便也假托病不去朝見齊王。當門人批評他不敬齊王是不遵禮數(shù)時,他則說別人不向齊王講說仁義才是最大的不敬,他向齊王講述仁義之道才是敬王的表現(xiàn),全齊國沒有哪個有他這樣尊敬齊王的。②孟子在與梁惠王、齊宣王等人應對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卑不亢、傲慢不遜態(tài)度充分展現(xiàn)了他倨傲不羈的個性品質(zhì)和獨立張狂的人格特征。
表現(xiàn)之四是“藐視大人”的傲慢態(tài)度。在孟子看來,富貴、權勢、貧賤都不足以成為影響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關鍵因素。他說:“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下)他還援引曾子的話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公孫丑下)孟子認為,只要道德堂堂正正,心中有信仰,手里握真理,起居無奢求,即使貧窮低賤也沒有什么可畏懼、可謙卑的。他通過以仁義為財富的平民情操,以天下為己任的經(jīng)世抱負,以人格為中心的倨傲風度,卓然聳立起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孟子根本沒把社會上所謂的“大人”放在眼里,經(jīng)常“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保ūM心下)這種浩然坦蕩的大無畏氣概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士”或“知識分子”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和獨立人格的自主張揚。只有具備這樣的意識和人格,才可以做到“求放心”,追求放達、自由、高邁、超越的精神境界。
四
把“求放心”理解為“追求放達、自由、高遠、超越的精神境界”更符合孟子的人生修養(yǎng)和學術追求。
關于人生修養(yǎng),孟子首先認為人的心性自然天成,持天賦人性論。他認為,人的心性不能夠改變只有盡可能地保存和養(yǎng)護,提出了“存心養(yǎng)性”說。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保ūM心上)同時他又認為,這種天生的心性還只是善的萌芽即“善端”而不是現(xiàn)實的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ü珜O丑上)即是說,人生來只是具備了成善的可能性和傾向性,而不是成善的必然性和現(xiàn)實性。要使這種可能的向善性變成現(xiàn)實的善性,需要個體后天的主觀努力。他把這種努力稱之為“擴展充實”的功夫。他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珜O丑上)這就是說,“存養(yǎng)”還只是適應個體心性的本然狀態(tài)而不致使其受到戕殘損害,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和做法。一個具有遠大抱負、堪當大任的人,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積極努力地去發(fā)展它、擴展它、充實它。所以,“存養(yǎng)擴充”構成了孟子完整的心性修養(yǎng)模式和路徑。孟子氣度高昂,心境高遠。他的心性修養(yǎng)模式和路徑具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身體鍛煉,意志磨練,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玻罕叵瓤嗥湫闹荆瑒谄浣罟?,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钡诙辰缡乔逍墓延?,堅持正義,偉岸前行,勇?lián)笕??!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朱熹解釋說,“廣居”為仁,“正位”為禮,“大道”為義。①第三境界是放任曠達,自由獨行,清邁高遠,藐小天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這實際上是人生修養(yǎng)的從自在到自覺再到自為的不斷遞升的過程。通過這三層修養(yǎng),個體就實現(xiàn)了馬克思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質(zhì)的飛躍。
關于學術追求,首先表現(xiàn)在求知上?!皩W問”的基礎是求知。孟子認為,讀書求知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因做到“好學”。孟子雖然頑皮但卻好學,先是學習“喪葬躄踴痛哭之事”,繼而學習“買賣屠殺之事”,再而習記“行禮跪拜,揖讓進退”之事,后來又虛心向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學習,②旦夕勤學不息,終成“天下名儒”。其次要做到“知人”,即學會與作者對話,才能把握作者在書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他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下)再次是要做到“逆志”,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肮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保ㄈf章上)如果拘泥于文辭而妨礙了意義、本質(zhì)的理解和把握,那就達不到學習的目的。第四要做到“懷疑”。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盡心下)《武成》是《尚書》的一篇(后佚失),據(jù)載,武王伐紂時殺了許多人,以致血流漂杵。孟子對這一記載表示了大膽懷疑,他認為這種說法不符合武王是仁者之師的事實。他用這個事例說明,讀書做學問必須樹立大膽的懷疑批判精神,才能既把握歷史真實又有所創(chuàng)新。第五要做到“求放心”。這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具體說就是“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學術追求更表現(xiàn)在做人上。在儒家特別是孟子看來,做人是最大的也是最難的更是終極的學問,是“學無止境”的真實寫照。孟子在評價其學生樂正子時提出了做人學問的逐次遞進的“六境界”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盡心下)如此修煉,終達漫步思想自由王國、人生至善勝境之目的。關于人身修煉,前面講了許多,此不贅述。但有一點,所謂“圣神”之境,也就是“求達放心”、“養(yǎng)氣浩然”、“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亦即“盡心知性知天”(盡心上),即學達性天、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是何等高深、幽遠、浩大、崇高、自由的學術追求和人生境界!
五
人們之所以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解釋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大概一是“就這段話論這段話”,對其只作了字面意義的片面解釋,而未聯(lián)系孟子的個性、人格及其學術與人生追求來對其作全面整體的把握。而僅停留于字面意義的解釋,不僅不能把握這句話的深層內(nèi)涵,而且也與孟子所主張的“以意逆志”相違。二是未站在孟子所追求的人格偉岸、個性特立、思想深邃、境界崇高來理解和把握孟子這句話的思想蘊含。依照孟子的性格、個性、人格、學術追求、人生理想,他都絕對不會只求人們滿足于找回散失的天賦善心,而是要激勵人們?nèi)プ非蟾昝栏绺叩睦硐肴烁衲繕?,實現(xiàn)更偉大更高遠的理想社會追求。若真是那樣,未免孟子的理想追求也太淺短、狹隘了,但那絕對不是孟子。
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簡單地解釋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有什么局限和不足呢?第一,是一種片面的淺薄的解釋,而不是從孟子的性格、個性、人格、學術追求、人生理想等角度對其作全面的深刻的闡釋,因而未達文本背后的深層的完整的意義揭示。第二,是一種停留于只言片語的文字解釋,未能聯(lián)系整部《孟子》從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角度對其所蘊含的思想做多元理解和整體闡發(fā)。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現(xiàn)象不見本質(zhì)、只見符號不見意義的解釋,是不能抵達思想的深刻、學問的真諦、人生的境界的。
我們把這句話解釋為“讀書學習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靈的曠達、高遠、超越與自由境界”有何價值?第一,可以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孟子這句話的準確含義,并由此進一步把握孟子思想、人格及其所要表達的學問、人生、理想等全部主體人格追求。第二,可以使人們在保存、養(yǎng)護好天賦善性(良心、良知、良能)的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作用努力(“盡”)地擴展、充實、完善它,激勵人們?nèi)プ非蟾昝栏绺叩睦硐肴烁衲繕?,實現(xiàn)更偉大更高遠的理想社會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將個體求學修養(yǎng)與社會發(fā)展完善結合起來,才能將人生修煉目標和人類發(fā)展理想結合起來。
這既是孟子闡發(fā)“學問之道無他”的真正目的所在,也是儒家所倡導的修身為學的真正目的所在,更是筆者撰寫此文、闡發(fā)“新解”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告子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67.
[2] 辛冠潔,等.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一卷)[M].濟南:齊魯書社,1980:298.
[3]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史(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5.
[4] 毛禮銳,等.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8.
[5]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346.
[6] 王炳照,等.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6.
①(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jié)。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p>
②(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孟子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p>
③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④毛澤東:《沁園春·雪》。
⑤《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