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華
青島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因受著外來殖民統(tǒng)治,美術家及藝術活動基本處于洪荒時期。其后赫保真、孫沾群、郭蘭村、趙仲玉、呂品、于希寧、郭士奇等人相繼來青,青島藝壇逐漸活躍起來。
1923年,赫保真應濰坊原郭氏小學校長郭業(yè)耜(濰縣人,字雨農。1892年生,卒年不詳,解放后住大學路12號)之約,出任青島中國青年會私立模范小學(浙江路9號)音樂圖畫教員,這也是他到青島從事藝術教育的開始。1927年1月,中國青年會私立模范小學破產(chǎn),赫保真返回濰縣。在失業(yè)的近一年的時間里,經(jīng)丁叔言介紹,亦曾謀得濰縣坊子電報局掛了三個月的虛職。后經(jīng)濰縣代辦處處長毛寄塵介紹,回到青島求職于膠濟鐵路。鐵路局事未果,經(jīng)中國青年會認識的李英才介紹到滄口鐘淵紗廠華人子弟小學任音樂圖畫教員。因為繪畫的關系,結識了膠濟鐵路第一段段長宋怡素,一度曾住在宋家,并向他表示,希望在鐵路上找個工作,宋說現(xiàn)在無機會,等等看。后來少海書畫社成立,聚集在宋怡素周圍的人很多,像張少農、齊靜廬、史承蔭、丁麟年、王云谷、王文楨、劉仲永、吳玉書等。大家交流切磋藝術的同時,更多的是寄希望能通過宋怡素的人脈關系多賣點畫。不久,宋怡素去職,少海書畫社也就名存實亡了。赫保真移住義德客棧,在同鄉(xiāng)毛維中的資助下,把平日所臨國畫開了“六月畫展”,靠賣畫維持生計。
1927年,安丘的孫沾群由曲阜來,從此定居青島長期從事美術教育。
1928年,濰縣的郭蘭村變賣了家中的土地,也來到青島試圖尋求自身的藝術才藝施展,同時,兼營藝術品及出版展覽文具等,在河南路14號成立了“樂陶美術館”。自任館長聘請葛煥斗為交際、湯友素為經(jīng)理,雖苦心經(jīng)營,最后還是因虧損而關閉。
呂品在1918年生于煙臺,8歲時,從煙臺隨父親來到青島。初中時就讀于青島崇德中學,水彩畫受教育于圖畫教員趙鶴青。
郭士奇1914年生于天津,出生三天喪母,自幼隨祖父母姑母撫養(yǎng)。1930年,為于父親團聚來青島,考入膠濟(青島)鐵路中學,在藝術方面受圖畫教員孫沾群啟蒙。
稍后,青島及省內外一些家境富裕愛好藝術的少年,相繼赴北京、上海、蘇州、四川等地的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捌咂摺笔伦兦昂?,趙仲玉、呂品、于希寧、李丹忱、戴林、孫國楓、張伏山、吳效安、劉宗枚、李軻民、陳起惠、任光庭、孫德育、馮憑等先后來青島,開始從事美術教育。
1940年中秋節(jié)前,兼職于青島《新民報》主持“藝術專頁”的郭士奇,曾撰文對之前的青島美術界做了一次較為詳盡地梳理,并指出1938年11月,趙仲玉與呂品等成立的“琴島畫會”,這才是青島新生美術力量的基礎……
“七七事變”前夕來青島的于希寧,原在市立中學(湛山大路1號)任圖畫教員,事變后,隨校師生遷入貴州路小學(貴州路12號),同時兼任朝城路5號女中(朝城路小學)圖畫勞作教員,與同鄉(xiāng)前輩田泮生及安丘青年張鐸同在一起共事。
1938年8月,困居濰縣的赫保真,在路上巧遇從青島回鄉(xiāng)找教員的于云若(字鍾漢),經(jīng)其介紹,回到青島。先后出任西鎮(zhèn)小學(云南路287號)、會立女中短期圖畫勞作教員。1939年2月,出任市立中學音樂圖畫勞作教員。不久,時任校長石祖培請來了李華萱(石是李的學生),李華萱當場鼓勵赫保真,在音樂教學方面大膽干,有困難我會幫你!不久,李華萱出任教育局督學。自此,開始向李華萱學習樂隊指揮、作曲、鋼琴及小提琴演奏等。
有一次李華萱到市中找赫保真談話,說現(xiàn)在的文化人需要組織起來,將來用品有來源,職業(yè)有保障,如果開展覽會作品也有出路。曾先后約赫保真到國際俱樂部(中山路1號)開過三次會。
夏季,開始籌備青島文化展覽會,赫保真和郭新吾、高小巖與書畫界熟人做了一些聯(lián)系,當然社會局和教育局及李華萱的發(fā)動宣傳是主要的。郭新吾因事回濰,向濰縣的書畫界說了這個事,也邀來了大批國畫作品。展覽會出品的主要是國畫、書法、篆刻,都是傳統(tǒng)形式的山水、人物、花卉及臨摹碑帖之類,還有少量的詩詞。
在文化展覽會的整個籌展過程中,都是由赫保真、郭新吾和高小巖三人在那里干的。郭新吾每天下班,把教育局李華萱的指示帶來,打畫架和門口的裝置宣傳牌,以及在那里干活的也都是上面派來的,赫保真和高小巖只在下班后到那里碰頭,錢賬目以及圖章都是郭新吾負責保管,帶來帶去與工作人員打交道也是郭新吾。
當時他們還刻了“中國繪畫研究會”、“書法研究會”、“篆刻研究會”三個戳記,做收件、選件之用,三個戳記也都是郭新吾掌管。
這個展覽會從初秋開幕到初冬結束,期間正好李華萱到北京開會很久,三人為了使大家的作品都能多賣出點兒,于是分別打電話給濰縣同鄉(xiāng)買賣家請他們幫忙,捧場,張羅著往外推薦作品。
文化聯(lián)盟在曲阜路撥了一所房子辦公,展覽結束后結算及退作品就是在辦理的。退件時,主辦方把作者的好作品各留了一件,掛在那里,打算個研究會成立后在此活動,各地來青的文化人也可到此進行藝術交流。
在退件期間,菏澤路西廣場失大火。接著由“琴島畫會”先發(fā)起主辦了“冬賑展覽會”。
琴島畫會的主辦人趙仲玉、呂品、郭美珍在曲阜路開籌備會,“冬賑展覽”籌備早已準備的一套很完整的計劃,不但有書畫,還有工藝品兒童服裝玩具等,他們的人脈廣支持者力量大,銷路顯然不成問題,各人也早已有分工,陳大羽、于希寧等人則各自在家里準備作品……
1943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鬼子敗景已露,更加瘋狂。青島地面不景氣,老百姓的生活很艱難,藝術活動很少。期間李華萱約赫保真等幾個演奏古樂的人,到提督樓演奏了一次音樂會。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因國內局勢動蕩,物價飛漲。于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各地一些書畫家們紛紛來到青島,忙著找同鄉(xiāng)尋門路,或舉辦展覽聯(lián)展推銷作品。同時,也進行一些藝術切磋交流活動。
1939年6月8日,青島《新民報》刊登“濰青年藝術家將來青舉辦畫展”。應本市各界之邀,郭味蕖定于端午節(jié)前來青舉辦畫展。攜有作品三百余件,而尤以油畫為多。展覽會地址將借青年會(浙江路9號)舉行。
1940年7月,在北京國立藝專學習的戴林暑假回青。在觀看了陳大羽執(zhí)教的私立女子中學(德縣路27號)舉辦的《圣功展覽會》后,以“林一葉”的筆名,撰寫了長篇文章《圣功展覽會觀后記感——說陳列室中的西畫》,先后發(fā)表在《新民報》上,接連展開美術批評,主張革弊求新的授課藝術與教學方法,為沉寂的青島藝術界首開美術批評論辯之先聲。
1940年7月23日,青島《新民報》刊登“濰縣藝術界舉辦書畫展覽”,參展畫家有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寧等。繼之有陳壽榮、馬潔泉畫展。
1940年8月16日,王友石來青舉行畫展,展出作品110余件。
1940年l 1月7日,青島《新民報》刊登名畫家孫泮石將舉行畫展的消息,“‘名畫家孫泮石將舉行畫展。9日起,在取引所(館陶路22號)。上海名畫家孫泮石,前往北京煙臺各地游覽,并舉行個人作品展覽會,孫氏擅長山水,此次來青攜來作品二百余件,將為本市愛好藝術者之不可多得之機會也。”
1940年12月7日,青島《新民報》刊登“張伏山先生畫展介紹”。由青島六位各界名人聯(lián)合同啟。8日,其作品山水、人物、花鳥共110件,在青島取引所二樓隆重展出。
1941年10月23日,《大青島報》刊登“杜宗佛、趙今慧書畫展覽???。由陳茍禪為展覽撰寫序言。并有多人撰文評述。
1946年夏,郭士奇創(chuàng)作漫畫插圖集《阿Q畫傳》三十圖。由豐子愷題簽,徐悲鴻撰寫序文。秋,由青島愛光社出版發(fā)行。1947年5月,著手創(chuàng)作《水滸傳》人物插圖集,12月底全部完成清稿五十圖。1948年3月25日,徐悲鴻閱后給予好評并為之撰寫序文。1948年立秋之日,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木蘭從軍》插圖集,12月底全部完成清稿三十二圖。1948年3月,豐子愷閱稿后為之撰寫序文。1950年9月,《阿Q畫傳》插圖集,由愛光出版社再版發(fā)行。
1949年6月9日,呂品、葉又新、趙仲玉等,創(chuàng)辦了解放后青島第一所私立公助的“青島美術??茖W?!?。
1950年暑假,在城干部市立女子中學(太平路2號)美術教師王維堯的倡議下,成立了青島市中學美術教師研究會美術組。為了發(fā)揮各位美術教師的專長,教研組長采用兩年輪流循環(huán)制,并成立教師研究會美術組。
1950年7月5日,《青島日報》第二版文化與教育欄,刊登于希寧人物六連組畫《大修二號機》。
1950年7月7日,《青島日報》第二版文化與教育欄,刊登李華董撰文《怎樣學習聶耳》。
1950年8月5日,《青島日報》刊登“本市劉仲永老先生舉辦國畫義賣展覽會”……
其后,政治運動漸多,這些美術家和藝術教育工作者們被裹挾入時代的洪流中自顧不暇,青島的美術活動又是另一番圖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