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山公園1918年10月始建,1919年11月建成,原名漳州第一公園,1927年更名為中山公園。公園占地面積58.6畝,為市級休閑公園。因年久失修且規(guī)模較小,功能分區(qū)簡單,市政府于1996年投資500余萬元,邀請我省園林專家重新規(guī)劃、設計,將其改造成極具時代氣息的休閑公園,并榮獲福建省人大頒發(fā)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獎”。主要景點有——漳州府治舊址:中山公園原為漳州府治舊址,民國元年,改為龍溪縣署。1919年,援閩粵軍開辟閩南護法區(qū),改龍溪縣署為漳州第一公園。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五載:“漳州府署在府城南,唐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龍溪即今治也,元為路,明為府?!鼻в嗄陙?,此處一直是漳州的州、路、府署所在地。宋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故此址有“紫陽古署”之稱。原堂高7丈,雄冠一時。府衙歷代屢有廢興,“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復建二堂、川堂及仰文樓”。府署原范圍甚大,今存衙署及仰文樓址,可見舊墻厚達1.2米,磚、石用材俱大,系府衙古制。1927年元月,北伐軍東路軍將其更名漳州中山公園。仰文樓——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舊址:仰文樓俗稱梳妝樓,舊為太守眷屬之住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建。1932年4月下旬,漳州地下黨組織在中央紅軍東路軍的幫助下,于仰文樓西側召開閩南工農代表大會。東路軍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和省委特派員鄧子恢以及閩南各界代表共一百多人出席了這次大會。會上宣布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由王占春任主席。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設在仰文樓。中山紀念亭:亭在中山公園舊府署左側,民國8年,粵軍陳炯明立《漳州公園記》碑。民國16年元月,北伐軍廢陳炯明碑文,另鐫何應欽的《漳州中山公園記》和孫中山的《總理遺訓》。漳州解放紀念亭:公元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社會各界于1950年仲秋在中山公園建立“漳州解放紀念碑”,后因中山公園改造,遂改建“漳州解放紀念亭”于梅山,以緬懷先烈,激勵后人,共同為漳州的繁榮與發(fā)展而努力奮斗。亭石柱上刻有“芝嶺舉紅旗長憶古城民眾家家迎解放,薌江流碧水更聞新紀樂章曲曲唱騰飛”。 華表:又叫博愛碑。民國8年,閩南護法區(qū)建?;炷两Y構,四方形,通高687.5厘米,碑高390厘米,四方形底座297.5厘米 ,分四級,最底層闊470厘米。 碑文:東面楷書"博愛"二字,孫中山題; 西 面楷書"互助"二字,陳炯明書;南面隸書"平等" 二字,汪精衛(wèi)書;北面篆書"自由",章太炎題。七星池:在府衙后,半月形,占地1530平方米,池壁悉砌板石,現(xiàn)保存完好。 宋嘉定間知府趙汝譡即朱熹復軒舊址筑君子亭,并筑臺鑿池,后被填平,清知府魏荔彤、沈定均先后修復,為府衙整體的組成部分,對研究“紫陽古署”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8年,市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中山公園內南面東隅,坐東朝西,系1956年8 月龍溪地區(qū)行政公署為紀念獻身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的閩南革命烈士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