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英國上初中后,首次參加她的家長會,我強烈地感覺到這兒的家長會和國內的不同。
不像在國內,所有家長坐在一個教室里,由班主任和老師講話,在公開場合點評每個孩子的好與壞。這里的家長會,是孩子自己拿著時間表,在學校各個場所與老師穿梭見面,家長只需跟著就行。而且老師每次只見一個學生及其家長,介紹孩子的學習情況,并詢問家長是否有問題或擔心之處。不管是哪位教師,他們總是和顏悅色,不管成績如何,真誠地肯定孩子的長處,不會用攻擊性很強的措辭。
我注意到,老師在向我介紹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會把手中名單上其他孩子的成績遮住,以保護孩子的隱私。這里的學校是不排名次的,無論成績好壞,每個學期結束后都會由老師以信件的方式通知家長,老師在信上會寫明班上最好的成績是多少,但不會寫是誰,以免刺激成績稍差孩子的自尊心。
在現(xiàn)場,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讓我動容的細節(jié):女兒班上的一個男同學的媽媽是聾啞人,學校竟然派了一位會手語的工作人員坐在老師身邊,專門“翻譯”給她聽。這讓我想起三年前,女兒在美國在上小學時,學校也會聘請中文翻譯來與我們交流,以確保有關孩子的信息能準確傳遞給家長。
而且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英國,女兒上的都是最普通的公立學校,并不是國內所謂的重點學校。兩相對比,我覺得學校教育中,對“人”尊重是最重要的,比學校大樓是否漂亮、是否“重點”要重要得多。
(夢姑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