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tài)度,在我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感情不可能生而有之,要靠誘發(fā)、教育、培養(yǎng)才會產(chǎn)生。歷史學科思想性很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本文就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談一點個人體會。
中學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是知識的教學、智能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yǎng)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教學入手,把歷史知識作為培養(yǎng)學生智能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即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所以,歷史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課標,精心備課,深挖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因素,并有感情地講述歷史事件,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給學生以教育。
首先要抓主要語段。講《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應注意將愛國主義教育貫徹一堂課的始終,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的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所以中華民族在近代雖屢遭“挨打”,卻打而不倒;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理,中國近代的受辱和挨打,是現(xiàn)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列強的歷史根源之一。通過這樣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主體意識。講引言,要抓住“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曾經(jīng)在漫長的歲月里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句話,利用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用充滿激情的話語向學生介紹:“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我國曾經(jīng)是亞洲的中心,亞洲各國曾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尤以日本、朝鮮為甚。直到18世紀,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我國還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tǒng)未曾中斷過的古國。雖然與我國同時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的文明古國還有古埃及、巴比倫、印度和古希臘,但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后來他們基本上都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同學們,我們有光榮的、足以引起每一個炎黃子孫驕傲的過去,我們也一定會有輝煌的、令世人矚目的未來!”學生聽后,情緒振奮,萌發(fā)出要使中華民族復興的志向,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其次,抓事件本質。學習“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和世界”及“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內容時,主義闡明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不是一個偶然的純商業(yè)性的歷史事件,而是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急于對外擴張掠奪的必然結果。英國把大量的毒品—鴉片運到我國,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從而突出說明中國人民開展的禁煙運動是反侵略的正義行動。
第三,抓材料補充,講“虎門銷煙”時,可以補充大量的歷史故事,如描述6月3日這天,遠鄉(xiāng)近村的男男女女,扶老攜幼,匯集虎門海灘歡慶勝利的盛況。可描述英、美鴉片販子及其支持者在銷煙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出來的膽怯、畏服的丑態(tài)。再讓全體同學一起朗讀“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它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加強決心?!边@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抓正反對比。講“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這一目的時,應將英國的強大和清政府的落后腐敗加以對比,揭露清政府的愚昧無知,閉目塞聽。中英交戰(zhàn)兩年了,清最高統(tǒng)治者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英國在何方,兩江總督牛鑒對英國火輪船,開始“疑其系用牛拉”,而有人將實情相告,仍然“疑信未決”,直到親眼見到“火輪機關”,才“嘆而信之”。這樣使同學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立志努力學習,發(fā)憤圖強,學好本領,報效祖國。
最后,要抓時代特征。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教育學生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救國興邦,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從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農(nóng)民自發(fā)的義和團運動,一直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落后挨打的狀況,而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經(jīng)過28年堅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國,才使中華民族揚眉吐氣,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如果說,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前愛國主義教育集中表現(xiàn)在“拯救中華”上,那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愛國主義則集中表現(xiàn)在“民族復興”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史實對學生進行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令國人歡欣的巨大成就,使學生懂得我們所進行的現(xiàn)代化建設應當沿著怎樣的道路前進,使學生具有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fā)他們的內驅力,自覺地樹立起立志報效祖國,努力學習的雄心壯志。
總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愛國也是如此。只有深刻、全面地了解祖國的國情國史,才能愛得真誠、愛得執(zhí)著。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我們立足實際,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因材施教,一點一滴地利用歷史事件去滋潤青少年學生的心田,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具有愛國情感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