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胤
本著認準出口,引導學生直奔就業(yè)的思想,我們在教學的長期摸索與實踐中得到了可喜的成果,以下是筆者在基礎課上的一點做法:
傳統(tǒng)的設計基礎課內容細分,與企業(yè)最終產品相距甚遠,這種系統(tǒng)的學習是不適合中等職業(yè)學校實際需要的。但是設計基礎課程對于專業(yè)的認識又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研究出了綜合教學的方法:采取綜合教學內容,簡化理論記憶,重在實際操作讓學生作業(yè)成為真正的產品。
黑白裝飾課、裝飾色彩課與電腦軟件課的同步結合。首先介紹一下這三個科目的教學內容設置。黑白裝飾課為,線描、平面構成、圖案等科目主要部分的綜合課程。裝飾色彩課為,色彩構成、裝飾畫科目的綜合課程。這里所指的電腦軟件為Photoshop軟件。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這三個科目至少要分成六個科目,由不同的教師分別教學,教學時間長,教學內容不連貫,學生的年齡層次很難自己將所學融會貫通起來。經過教改,結合傳統(tǒng)圖案教學、色彩構成教學等多門學科的要素,以電腦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制作,彌補了學生手繪基礎差,教學進度慢、手段落后的不足。教學中由一組教師統(tǒng)一備課、授課,達到教學的連貫性,讓學生體會現代圖案從創(chuàng)作到生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注重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在完成教學后達到能夠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快速完成圖案創(chuàng)作草圖,并能夠通過電腦完成印前制作的要求。具體教學過程列舉如下:
我們將這三門課程分兩個路線同步排列,分為五個階段教學,每個階段為兩周學時。在一周內安排黑白裝飾或裝飾色彩三天,電腦軟件兩天。最后再單獨安排兩周也可以說是第六階段,做綜合課題訓練和階段考核。黑白裝飾課安排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安排植物的線描寫生,線稿處理和點、線、面著色。
要求學生進行花卉線描寫生訓練,這是一般設計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大約需要三天時間。目的在于,通過線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一定程度上補充了素描課的不足,更是為后面的歸納與裝飾做好準備。接下來,為寫生稿做造型的簡化與歸納,達到提取重點、夸張?zhí)攸c的作用。這是第一遍藝術化處理。教學中注意增加形式美法則的基本規(guī)律內容,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形式美的認識,加強立體造型觀察向平面中表達造型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圖案是從寫生中變化來的以及如何夸張、構圖等具體方法。為圖稿做第二遍藝術化處理,運用聯(lián)想、想象等多種圖形創(chuàng)作方向引導學生裝飾畫方向進行藝術加工,我們通常叫作“做了減法(歸納)再做加法(裝飾)”。這部分強調提高寫生的想象創(chuàng)作能力,開闊學生思路,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藝術修養(yǎng)。
第二階段安排動物的線描寫生,線稿的二方連續(xù)和適合紋樣處理,以及不同繪畫材料和質地的嘗試運用。
將前兩個步驟完成的圖形進行適形訓練,為了避免枯燥的繪畫過程,在教改中我們選擇了在音箱、盤子、鞋帽等器物實體上進行黑白裝飾圖案的適形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繪畫興趣,更通過將適合紋樣、二方連續(xù)引入生活中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了真正的創(chuàng)作意義,同時增加對不同材料的了解。
現列舉一組本階段學生的紡織品材料作業(yè)的從寫生草圖到裝飾處理再設計繪制與T恤衫上成為真正的產品的制作過程(如圖1所示)。另外一組為學生將寫生草圖裝飾處理,再進行圓形的適合紋樣變形處理,最后在皮制撥浪鼓上繪畫出來成為產品的制作過程(如圖2所示)。
第三階段主要任務為認識顏色,這時電腦軟件課正在學習工具應用,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體會色料色彩,更結合軟件教學認識熒光屏上的色彩,尤其通過實際操作體會色彩在不同屬性下混合結果的不同。
第四階段主要任務為學會等色階調色和建立色彩感受,這一階段的漸變練習,以往教學只是通過幾個大小、形狀相等的方塊一字排開,逐個調色來完成練習。經過改革,我們將第一階段的經過簡化的寫生線稿利用起來,為其著已漸變色彩,形成別有風味的裝飾畫,既提高了學生興趣,又鞏固了前面所學,同時實現了接近市場的教學成果。
第五階段為深入學習色彩理論和裝飾畫創(chuàng)作階段。以往的教學中,裝飾畫是一個單獨學科,我們將其大膽的與色彩構成中的冷暖練習、對比色練習結合,在黑白裝飾畫線稿的基礎上添色,從而緊湊了大量課時。并且,針對性的、貫穿性的完成創(chuàng)作,使學生感到有據可依、有的放矢,得到了良好效果。
經過兩屆學生的開拓性企業(yè)模式教學的實踐,這些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良好,較以往畢業(yè)生顯示了定位準確、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等優(yōu)勢,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教學改革的可行性。筆者總結為高技能教育,是本著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做事”,為社會輸送可用之材為目的的,必須在教學和就業(yè)之間長期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以實踐作為改革的根基,在實踐中發(fā)現不足,在實踐中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