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擁軍
【摘 要】對《新快報》有關海珠橋跳橋事件的報道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主要采用“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新快報》的這種新聞呈現(xiàn)主要是由其市場定位及編輯記者的階層意識所決定的。
【關鍵詞】《新快報》 跳橋事件 新聞框架
近年來,廣州市的海珠橋發(fā)生一些人攀上橋上鋼梁威脅跳橋事件,這些跳橋者的目的大多是希望引起媒體和政府的關注和重視,解決有關問題。但每次跳橋都給廣州市的交通造成一定的混亂,成為廣州市有一定影響的公共事件,廣州的媒體大多進行了報道?!缎驴靾蟆纷鳛閺V州最有影響的主流報紙之一,對跳橋事件也大多給予了及時的報道。2009年海珠橋發(fā)生跳橋事件13起,《新快報》共報道12起,發(fā)表報道11篇。本文采用框架理論對這11篇報道進行分析,以探討《新快報》對海珠橋跳橋事件的新聞呈現(xiàn)及動因。
一、跳橋事件報道的新聞框架:“跳橋者肇事”
分析《新快報》對海珠橋跳橋事件的報道,發(fā)現(xiàn)其主要采用了“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將跳橋事件呈現(xiàn)為“跳橋者肇事”,將跳橋者塑造成“肇事者”。它們主要采取以下框架建構策略。
1、突出社會后果,弱化事件起因
《新快報》的跳橋事件報道,主要從兩方面突出了跳橋事件的社會后果:一方面突出報道跳橋事件給交通帶來的堵塞,給市民帶來的損失和不便;另一方面,詳細報道救護過程,突出跳橋事件給警察、消防和救護等部門帶來的麻煩和困難。
在11篇報道中,有4篇報道將跳橋事件所帶來的交通封閉、堵塞問題置入標題中,分別是:“事件造成海珠橋北向車道封閉近半小時”、“該橋雙向封閉一小時”、“塞車一個半鐘”、“造成交通大堵塞”。新聞標題位于新聞文本結構的最頂端,是新聞中最顯著、最醒目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新聞修辭手段。將跳橋事件所帶來的交通堵塞問題置入標題,使跳橋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后果得到強調(diào)和突出。
在正文中,這些報道也突出了跳橋事件給交通帶來的堵塞和給市民帶來的不便、造成的損失。如報道《海珠橋跳橋何時休/惠州兩兄弟因家里果樹被砍爬上橋,造成交通大堵塞》,以“大堵塞人龍一眼望不到頭”為分題報道跳橋事件造成交通堵塞的景況;報道《一男爬上海珠橋頂致塞車一個半鐘/又見跳橋!又是做秀!別折騰了!》,以“高管或損失百萬元大單”為分題,報道跳橋事件給市民帶來的不便和損失。
11篇報道都詳細報道了發(fā)生跳橋事件時,警察、消防和救護部門緊急出動,封閉交通,疏散人群,架設器材,勸說和解救跳橋者的過程,突出了跳橋者給警察、消防和救護等部門帶來的麻煩。如標題:“制服男子跳橋 消防苦勸救下”,“殘疾男子欲跳海珠橋/民警遞水遞飲料,三小時將其勸下”,“男子爬海珠橋 消防撓癢解救”;如報道細節(jié):“該男子似乎刻意躲避消防員的勸說,不停地來回走動,弄得橋面上的三四名消防員扛著1米多高的氣墊跟著他來回移動?!薄坝捎趧裾f坐在橋梁上的兩兄弟,消防曲臂云梯車多次搭載不同人員上去勸說,曲臂穿行在人行道上空?!眻蟮肋€使用了“苦勸”、“苦心勸說”、“經(jīng)過一個小時勸說”等詞語、短語,強調(diào)救護的不易,突出跳橋者給警察、消防部門制造的麻煩和困難。此外還有一篇報道《海珠橋跳橋秀不斷,守橋治安員嘆無奈——即使全天守著難防有人爬橋》,以跳橋事件為由頭報道跳橋者給守橋治安員帶來的麻煩。
與突出報道跳橋事件的社會后果相反,這些報道對跳橋事件的發(fā)生原因則給予忽略或弱化處理。原因是事件的基本構件,只有了解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行為者的動機、利益訴求,才能很好地理解當事人的行為及其意義。然而,11篇報道中有2篇完全沒有提及事件原因,其余報道雖然對跳橋原因進行了報道,但是有的一筆帶過,有的雖然用了相對較多的文字進行介紹,有兩篇報道還將跳橋原因置入標題中:“疑與7年前一宗香蕉樹被毒殺案有關”、“惠州兩兄弟因家里果樹被砍爬橋”,但是,這些報道大多只是輕描淡寫介紹跳橋者跳橋的表面原因:受了什么委屈或遇到了什么困難;而且對跳橋原因的報道基本上是轉述,很少直接引用跳橋者的話。因此,從報道中只能看到跳橋者為自己的私利而造成的交通混亂,看不到跳橋者的痛苦和無奈。
突出報道跳橋事件的社會后果,忽略或弱化跳橋事件的發(fā)生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受眾對跳橋者行為的理解和同情,也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了“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
2、給事件貼上“作秀”的標簽
《新快報》的海珠橋跳橋事件報道給跳橋事件貼上了“作秀”的標簽。如報道《一男爬上海珠橋頂致塞車一個半鐘/又見跳橋!又是作秀!別折騰了!》,標題中直接稱跳橋為“作秀”,導語的第一句話也是“海珠橋又見跳橋秀!”。新聞正文后附的“記者觀察”,其分題也為“跳橋秀為何首選海珠橋”,并稱“半個多月來,海珠橋連續(xù)發(fā)生幾起‘跳橋秀”;接著以“近期跳橋秀”為分題,列舉兩起跳橋事件。其它報道也多次稱“上演‘跳橋秀”、“無休止的‘跳橋秀”、“在作秀”、“再次出現(xiàn)‘跳橋秀”、“處理這樣一次‘秀”、“作秀者”等等?!白餍恪保墙鼛啄炅餍衅饋淼脑~語,一般是指表演,演出或弄虛作假,裝樣子騙人,含有明顯的貶義。給跳橋事件貼上“作秀”的標簽,就是將跳橋者的行為定性和標示為一種表演,一種裝樣子騙人的把戲。
給所報道的事物貼上人們所熟悉的,并形成了思維定勢或刻板成見的事物類別標簽,是建構新聞框架的重要策略。它利用的是人們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定勢。給新聞事件貼上標簽,就給人們理解新聞事件設定了前結構?!耙坏┙o事件貼上標簽,傳播媒介就把它放入了一個熟悉了的語境中”,就將所報道的事件置于一個“文化意義的畫面”上,它框定了許多內(nèi)容,同時也排除了許多內(nèi)容。給跳橋貼上“作秀”的標簽,給跳橋者貼上“作秀者”的標簽,就難以將跳橋與痛苦和無奈聯(lián)系起來,而更多地是將它和“肇事”聯(lián)系起來,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
3、選擇“受害者”作為主要新聞源
在有關海珠橋跳橋事件報道中,新聞源主要有市民、跳橋者及其親屬、守橋治安員、警察、消防隊員等。其中市民作為新聞源被引述次數(shù)最多,達25次,其次是跳橋者及其親屬10次,再次是守橋治安員8次。新聞源是建構新聞框架的重要因素。通過新聞源,媒體一方面可以表明新聞事實是有根據(jù)的,增加新聞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可以借新聞源之口,說出媒體想說的話。因此,媒體往往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而尋找不同的新聞源。《新快報》有關海珠橋跳橋事件的報道,在新聞源的選擇上是有策略的。報道將事件當事人和受影響者建構成對立的兩方,一方是跳橋者及其親屬,一方是受跳橋事件影響的市民、守橋治安員以及警察、消防隊員等。報道將受跳橋事件直接影響的“受害者”市民和守橋治安員作為主要新聞源,報道引述分別達25次和8次,共33次,遠高于事件當事人跳橋者及其親屬的10次。報道特別以市民為消息源,用大量篇幅報道跳橋事件給市民帶來的損失和不便,報道市民對跳橋者的反感和批評。在對市民消息源的選擇上,既注意面上的選擇,即以市民群體為消息源的有10次,如“大多數(shù)市民對此表示譴責,認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許多市民不勝其煩,要求相關部門嚴懲這些‘綁架公共秩序的人”;又注意到了典型的選擇,即以市民個體為消息源有15次,如“‘都是在作秀,這樣嚴重影響交通,擾亂社會秩序,應該重罰。市民張先生說?!眻蟮乐谐嘶\統(tǒng)稱“市民某先生”的,還有更具體更詳細的市民形象,如“天河北某公司當高管的張先生”,“年愈七旬的劉伯”,“的哥王先生”,“送孫子上學的老奶奶”等。而且對市民個體主要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使報道真實可信。這樣,通過對市民這個消息源的精心選擇,報道借市民之口,令人信服地將跳橋事件呈現(xiàn)為“跳橋者肇事”,將跳橋者建構為人人反感的“肇事者”。
跳橋者及其親屬雖然也是報道的重要新聞源,但大多是轉述,主要是介紹其籍貫、身份及跳橋的原因,而且都比較簡單。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篇報道還分別以“廣州警界有關人士”和“海珠警有關人士”為消息源,分別報道了官方將跳橋行為定性為“綁架公共資源”、“故意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和“違法行為”,并表示“嚴重的要送勞教”、要“做出處罰”。報道引述官方的表態(tài),以官方的權威性進一步支持了報道所建構的“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
此外,報道還使用一些帶有強烈傾向性的詞語,如標題中的“整癱”,“折騰”,“騷擾”,“霸坐”;正文中的“擾亂”、“破壞”、 “綁架”、“自私”等,來建構“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
二、“跳橋者肇事”新聞框架建構的動因分析
在海珠橋跳橋事件中,《新快報》在報道中采用了“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將跳橋事件建構成“跳橋者肇事”事件,將跳橋者塑造成“肇事者”。那么,《新快報》為何如此報道?
一是媒體的市場定位。一般來說,以市場為導向的媒體,在新聞報道上總是盡量迎合其目標受眾,在媒介立場上總是試圖反映和代表其目標受眾群體的利益?!缎驴靾蟆肥且粡埵袌鋈∠蜉^強的都市報,“市場定位為:白領、中產(chǎn)的報紙”,“以廣州及珠三角地區(qū)為主銷市場,核心讀者是社會中最具活力和消費能力的白領和中產(chǎn)階層?!薄缎驴靾蟆返倪@種市場定位、受眾定位決定其在新聞報道上,總是盡量迎合廣州市民,特別是廣州市民中的白領、中產(chǎn)階層,這也是報道將廣州市民作為最重要的消息源,重點報道跳橋事件給他們帶來的不便和他們對事件的意見和訴求的重要原因。
二是編輯記者所屬階層立場的影響。《新快報》的編輯記者,在報道時,總免不了以自已所屬階層的立場去看待和詮釋跳橋事件,新聞框架的選擇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所屬階層——城市白領的烙印。雖然他們有時會對跳橋者表現(xiàn)出同情,但他們體驗和認同的是跳橋事件給交通帶來的混亂,給他們出行帶來的不便,并按照這種體驗和認同來建構新聞框架和呈現(xiàn)新聞。
總之,媒體的定位以及編輯記者的階層意識共同決定了《新快報》的新聞報道立場,而這種立場決定了其在有關海珠橋跳橋事件的報道中采用“跳橋者肇事”的新聞框架。
(作者:廣東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縱橫》監(jiān)制、主任記者)
責編:姚少寶